- 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研究
- 韩文科等
- 10917字
- 2020-08-27 02:23:30
内容摘要
■ 信息与通信技术及产业界定
■ 国内外ICT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 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途径和作用分析
■ ICT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方法开发
■ 典型ICT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
■ 政策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趋硬的时期。如何依托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绿色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宏观经济和节能减排领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作为高新技术,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正在革命性地改变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方式,有望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促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本报告概述了国际、国内ICT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缕析了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对ICT技术促进“十一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了ICT技术促进“十二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宏观潜力;研究提出了较为规范和实用的ICT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方法;采用这一测算方法,分别定量分析和测算了云计算技术、电能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化配煤技术三项典型ICT技术推广应用的节能减碳潜力;基于我国实际,提出了有效发挥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作用的若干针对性政策建议。
1.信息与通信技术及产业界定
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指信息技术(IT)与通信技术(CT)逐渐融合,协同发展形成的高新技术领域。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硬件,主要指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二是指软件,包括可用来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信息的各种软件;三是指应用,指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信息。CT则是一切通信技术的统称,包括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
信息与通信技术(简称ICT)产业是指依托IC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涉及ICT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鉴于IC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ICT产业的范畴也处于变动中,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此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本书将ICT产业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ICT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仅约为单位GDP能耗的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9;加快发展ICT产业是促进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促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
2.国内外ICT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全球ICT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ICT技术的发展迅猛,掀起了一轮轮“技术风暴”,通信、电子、计算机、半导体、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领域陆续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式明确,“ICT”概念被正式提出,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的“智能时代”。当前和今后ICT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更加强调体验感、日趋智能化,依托于下一代移动接入、下一代互联网和全光网的宽带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将被解决,基于云计算的实现可编程、可扩展、应用敏捷、自动化、开放的智能网络系统将被建成;二是ICT技术向传统行业、建筑、交通领域加速渗透。
ICT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着全球ICT产业的蓬勃发展。21世纪头十年是全球ICT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000年,全球ICT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为6.4%;2010年,全球ICT市场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9%;2005—2010年,全球ICT产业复合增长率为7.2%,高于同期4.3%的全球GDP年均增长率。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ICT业务领域的企业占到了60家。在ICT产业发展水平上,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居于领先地位,ICT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ICT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最为稳健的行业之一。
未来全球ICT产业发展大体呈现为以下趋势:一是美、德、日、英、法、韩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ICT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ICT产业发展计划,如日本公布了“i-Japan战略2015”计划,德国提出了“数字德国2015”战略,英国则公布了“数字大不列颠”计划,预期全球ICT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发达国家通过加强研发和制定技术、产品标准,抢占ICT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际竞争将趋于激烈;三是ICT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呈加速趋势,推动发达国家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加速迈进,在促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中将发挥突出重要的作用。
2)我国ICT技术及产业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移动通信、操作系统、无线互联网、下一代网络及高清晰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技术形成了完整体系。但客观地看,目前我国ICT技术总体实力在世界各国中只是居于中游水平,与ICT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1)核心芯片、高端元器件等核心技术和重大基础性技术缺乏,集成电路进口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第一大进口产品,液晶面板、电子材料、关键传感器件等也高度依赖进口;
(2)全球技术标准参与度低;
(3)ICT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备,互联网、特别是无线互联网虽已获得初步普及,但覆盖率仍然不高;
(4)ICT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ICT产业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据统计,2000—2010年,我国ICT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5.5%;2010年,ICT产业规模达到1.94万亿元(其中,ICT制造业、ICT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28万亿元、0.66万亿元),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已分别达1.2亿、2.5亿台和10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ICT制造业从业人员达880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0%。国际贸易方面,2001至2010年间,我国ICT产品出口年增长近1/4,较出口规模总增速提高近6个百分点,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尽管我国已经是ICT产业第一大国,但还不是ICT产业强国。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的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ICT产业由大变强,需要在未来着力加以解决。
3.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途径和作用分析
1)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
ICT技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可能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IC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应用,可起到有效支撑ICT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作用。ICT产业包括两个子产业:ICT制造业和ICT服务业,两者均为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分别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范畴。ICT产业做大做强,意味着ICT制造业增加值和ICT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升,将收到共同正向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功效。
(2)促进ICT产业自身节能和低碳发展。尽管ICT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但仍有进一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潜力空间。随着ICT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ICT产业部门的应用,ICT制造业、ICT服务业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将进一步趋于下降,ICT产业自身将更加绿色、低碳。
(3)促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关键。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快融合,ICT技术将起到有效促推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的多种作用,促进传统工业加快实现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型转变。
(4)促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低碳转型。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ICT技术在能耗在线监测、能源管理优化、环境监测、风电运行控制、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将促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加快提升,从而起到促进经济结构低碳转型的作用。
(5)支撑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以ICT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将催生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企业,激发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的不断创新,有效支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加速成长,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
(6)推动居民生活模式绿色低碳化。ICT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和促进居民生活的节能和低碳化。信息高效传播使生活更便捷,提高生活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能耗。例如广泛使用的车载导航系统、12580信息查询等,不仅使生活更便捷,同时可降低不必要的能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2)ICT技术促进“十一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对ICT技术促进“十一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1)ICT技术支撑ICT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事实上,受“十一五”中后期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ICT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不升反降,从2005年的6.28%下降到了6.17%,其促进节能低碳发展的实际效应为负,结构节能量为−350万吨标准煤。另一方面,单位增加值能耗较ICT制造业低的ICT服务业占ICT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2%下降到2010年的34%,这意味着ICT产业内部结构朝着不利于产业结构节能低碳转型的方向变动。
(2)ICT技术促进ICT产业自身节能和低碳发展效果比较明显。“十一五”期间,ICT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213千克标准煤/万元降至2010年的191千克标准煤/万元,降幅达10%;其中,ICT服务业单耗从201千克标准煤/万元降低到178千克标准煤/万元,ICT制造业单耗则从221千克标准煤/万元降低到198千克标准煤/万元;ICT产业增加值单耗下降产生的节能量为414.8万吨标准煤。相应地,ICT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从2005年的0.518吨CO2/万元降至2010年的0.453吨CO2/万元,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12%。
(3)ICT技术促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部署实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了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数控机床、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2010年,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网络覆盖程度在90%以上,部分企业初步实现三网融合,数字矿山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ERP、MES系统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4)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助推效果初步显现。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ICT技术已确立了基础性地位。“十一五”期间,依托在通信传输、电子集成、大数据运算、信息传感、精密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ICT技术在装备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智能电网、能源信息化管理、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在支撑现代服务业成长方面,“十一五”期间ICT技术已经在金融、医疗、教育、餐饮、物流、交通、政务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两地三中心”金融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调度系统初步建成;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0年交易额已超过4.5万亿元;企业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购销的重要渠道,以及整合客户、供应商资源的重要手段。
(5)ICT对居民生活的绿色低碳引导效果初步体现。“十一五”期间,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覆盖。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等ICT设备已获得初步普及,极大地丰富和便捷了人民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居民生活方式。网络信息检索、数据库存储、语音视频通信、网络购物等ICT应用,改变了能源消费方式,推动居民生活朝着更加高效、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3)ICT技术促进“十二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潜力分析
课题组依据国家“十二五”相关规划,设定和分析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和ICT技术/产业发展情景和趋势,对ICT技术促进“十二五”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潜力进行了测算。
(1)ICT技术有望在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中发挥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如果《“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得以顺利实施、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ICT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从2010年的6.17%增至2015年的8.6%,ICT服务业占ICT产业比重将从2010年的34%增至2015年的42%,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将产生重大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效应,由此带来的结构节能量估计为9398万吨标准煤,并将产生相应的重大减碳效果。
(2)技术与产品结构升级将促使ICT产业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推动ICT产业自身节能和低碳发展。考虑到产业转移、结构升级、节能环保政策趋严等多重因素,预计ICT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将从2010年的191千克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172千克标准煤/万元,降幅达9.85%;ICT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将从2010年的0.453吨CO2/万元降至2015年的0.397吨CO2/万元,累计下降12.4%。
“十二五”期间,预期ICT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将共同直接贡献约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对实现全国节能目标的潜在贡献率在14%左右;ICT产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节能潜力高达3802万吨标准煤。
(3)ICT技术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多重推进作用将越发显著。
“十二五”期间,ICT技术将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将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重点方向为实现ICT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局部流程优化向全业务流程再造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的生产方式转变,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体化的产品服务组合转变。“十二五”末期,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
(4)ICT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突出。
ICT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依托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型企业云计算使用率将从43%提升至近90%。二是ICT技术凭借在通用芯片和核心器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绿色电子材料、关键传感器件等领域的基础性优势,将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提供巨大支撑。例如“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示范应用将逐步实施。
(5)ICT技术将为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加速成长提供强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ICT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地理信息服务业务将迅速增长。随着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ICT技术将在金融、商务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科技教育等领域推广使用,全面推进服务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安防、能源、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智能运营管理、智慧用能、高效物流、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6)ICT技术引导居民生活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将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ICT技术将进一步渗透至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生领域,通过ICT技术在家居、医疗、环保和安防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特别是物联网的逐渐成熟与推广,包括“社区远程医疗”、“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居家应用”等应用,这将显著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社会服务领域,基于ICT技术与各类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系统,必将改变居民的出行和消费方式,推动居民消费的绿色、低碳转型。
4.ICT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方法开发
为科学、系统地评价ICT技术的节能减碳效果,筛选并推广重点绿色ICT技术,为制定绿色ICT技术推进战略、政策和标准提供支撑,本书开发构建了一套量化评价ICT技术节能减碳效果和潜力的方法学体系。
1)构建原则
方法学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全面考虑ICT技术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所有正负效应;(2)科学性,根据研究需求和技术特征科学设定核算边界,并选择主要的节能减碳机制核算;(3)准确性,妥善处理不同节能减排机制间的交互影响,防止重复核算或漏算,确保结果客观有效,防止夸大。(4)可预见性,对不断创新发展的ICT技术,仅立足于现有或可预见的功能效果,稳妥评估ICT的节能减碳能力。
2)功能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构建的ICT技术节能减碳方法,具有如下功能特点:
(1)适用广泛,可以评价不同ICT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节能减碳效果,可结合应用领域和应用对象未来发展趋势,评价中长期ICT技术的节能减碳潜力。
(2)边界清晰,可在不同边界下(项目、行业、全社会)核算ICT技术的节能减碳效果,并合理界定ICT与其他技术合作产生的节能减碳贡献。
(3)易于操作,可以作为指导手册切实指导对具体ICT技术的节能减碳评价,核算原则、流程和方法明确。
3)流程与方法
ICT技术节能减碳评价主要包括七个环节:明确研究目标和范围、技术和应用背景分析、节能减碳机制识别、核算边界划定、节能减碳效果核算、未来节能减碳潜力评估、技术贡献界定。
节能减碳机制识别是整个方法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情景比较,设定未应用ICT技术的基准情景BaU和应用ICT技术的ICT情景,比较不同情景下ICT技术对不同作用主体(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2)机制细化,自上而下把ICT技术影响按照 “产品/服务需求量”、“产品/服务结构”、“设备需求”、“非化石能源使用”、“能源效率”五方面归类,细化成不同的节能减碳机制;
(3)机制筛选,基于各节能减碳机制间的因果关系,选择主要的、可核算的机制纳入核算体系。
5.典型ICT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
1)云计算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
作为当前广受关注的新型ICT技术,云计算可以将以往在终端实现的计算、存储需求集中起来,通过处于“云端”的数据中心统一实现,从而产生节能减碳效益。云计算涉及终端用户、数据中心、网络运行商、设备制造商等多个社会主体,是ICT在“全社会层面”发挥节能减碳效果的典型案例。
研究表明:云计算的节能减碳效果将在中长期逐步体现。未来云计算技术能耗将呈现“先耗能,后节能”特点。“十二五”期间,云计算尚处于建设初期,资源集中优势尚未显现,处于多耗能的阶段;进入“十三五”之后,随着云计算普及率的日益提高,节能减碳效果将逐渐凸显。到2020年,预计云计算可能实现500~6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节约,减排CO2超过1300万吨。
此外,个人云是否节能与技术普及率和用户行为直接相关;如果用户过多地将超大规模文件/运算任务交由云端处理,会产生巨大的网络通信能耗,届时个人云将变成耗能技术。而企业云的节能效果较为稳定,如果没有企业云服务,企业将不得不依靠高能耗、低资源使用效率的传统数据中心。
2)电能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
电能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可以对用电设备运行进行信息化监控和调度,有效协调电力需求与供应,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节能减碳效果,已被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试点推广,是ICT技术在“行业层面”应用的典型案例。
研究结果表明:到“十二五”末期,通过电能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各类节能技术的共同作用,共可以产生172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发电煤耗法),其中电能管理信息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可能高达284.9万吨标准煤,接近“十二五”工业节能总量的0.5%,折合减排CO2约608万吨,其中主要潜力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合成氨领域。
3)信息化配煤技术节能减碳潜力测算
信息化配煤技术是ICT技术应用于能源领域,并与传统能源技术有效整合的典型应用。通过科学提供配煤方案,优化燃煤机组运行效率,信息化配煤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发电煤耗和排放,目前已经在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部分发电厂使用,节能效果明显。本书选择使用信息化配煤技术的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厂作为“企业/项目层面”案例,并拓展至“全社会层面”。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配煤技术可以将燃煤发电效率提高0.31%,其中优化炉内掺烧条件可提高发电效率0.08%,优化运行条件可提高发电效率0.23%。在煤电设备发电小时数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按照 “十二五”末期全国煤电装机容量9.28亿千瓦,信息化配煤技术普及10%,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11.7亿千瓦,普及30%的目标计算,2015年信息化配煤可节煤3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8万吨,2020年可节煤14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10万吨。
6.政策建议
1)加强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信息引导
国家科技、高技术、ICT产业主管部门应做好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衔接,共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旨在促进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专项和综合性规划,从我国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快研究落实上述规划中提出的配套政策措施;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ICT企业技术研发、投资,以及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组织编制和动态发布ICT技术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定期向社会发布ICT行业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以及生产、市场发展动向等信息。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指导、引导ICT技术的加快创新和应用,以及ICT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2)面向需求多方强化支持ICT技术创新和应用
国家科技、高技术、ICT产业主管部门应把握ICT技术升级换代、经济结构低碳转型、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对ICT技术进步的客观和现实需求,从以下方面多方支持ICT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中对ICT技术领域进行针对性部署,重点支持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重大和关键ICT技术的突破性创新;组织建设和进一步完善ICT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建立和完善ICT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ICT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成立ICT技术专利联盟,促进ICT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支持先进ICT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宽带中国工程、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加强ICT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加大对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持
第一,中央财政部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应考虑向ICT技术和产业适当倾斜,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为载体,推动ICT技术和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中央财政、工信部门在电子发展基金的使用上应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惠及民生等现实需求,重点支持发展应用电子、工业软件、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ICT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同时应注重做好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协调配合;加大追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第三,国家金融部门应研究落实《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指引》等政策,加快有利于IC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第四,在高校增设ICT技术及产业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夯实ICT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第五,国家税务、财政等部门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
4)扎实推进ICT产业自身节能和低碳发展
第一,国家ICT产业主管部门、节能减排管理部门应加强ICT产业链各环节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力度,重点抓好ICT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全面和扎实推进ICT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等产业链各环节节能减排管理,引导和激励ICT企业产品制造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强化ICT产品的绿色采购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第二,应鼓励ICT企业加快信息和通信网络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和低碳创新。第三,倡导ICT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鼓励探索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扩大共建共享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第四,加强ICT行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工作,加快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体系建设。
5)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第一,支持拥有绿色ICT技术的企业创建节能服务公司,打造一支专业从事ICT技术节能减碳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队伍,合理利用国家现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ICT行业以及全社会提供商业化的节能减排服务。第二,鼓励ICT企业研究探索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ICT行业的应用。第三,组织标准化机构、节能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ICT企业等联合开发典型ICT技术应用节能绩效定量核算方法和评价指南,为定量核算和评价采用ICT技术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第四,积极培育ICT技术节能减碳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第五,组织开发ICT技术应用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案例研究,并推广现场交流会、网络等多种途径广泛传播。第六,组织开展针对ICT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培训。
6)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程
加快绿色ICT技术在工业节能减排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鼓励ICT企业开发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推动ICT技术在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中的应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建设;重点推广绿色数据中心、绿色基站、绿色电源,统筹数据中心布局、服务器、空调等设备和管理软件应用;积极稳妥引入和示范推广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
7)积极稳妥推进信息惠民工程
加快完善信息惠民基础条件;推进远程医疗,推广医疗信息管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做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支持应用ICT新技术和服务模式,在智能电网、林业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控、食品安全监管、智能交通、货物快递追踪、危险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开展新型信息服务;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开展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扩大ICT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城乡及各领域的应用。
8)加快ICT产品能效和碳排放标准制定和施行
首先,加快计算机、电视机、服务器、锂离子电池等量大面广ICT产品能效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其次,加强ICT产品能效和碳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将节能低碳型ICT新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清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最后,积极参与全球ICT产品能效和碳排放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9)注重ICT技术在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查中的应用
首先,加大ICT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研发的技术投入,提升ICT设备在具体工艺过程中应用的适用性。其次,把握当前我国推进碳交易、能源需求侧管理,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机遇,尽快在电力、钢铁、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推进试点,并开展针对全供应链、全工艺过程能耗和排放的联网监测与分析。最后,重视依托ICT技术获得节能减碳信息或方案,落实节能减碳举措,对诸如信息化配煤等技术可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绿色ICT技术,做好工艺流程或相关配套设备的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