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ICT技术和产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途径、影响和潜力。基于全球ICT发展的背景趋势,以及我国ICT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现状,系统提出了ICT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具体途径,并针对“十一五”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ICT发展前景,以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本书也展望了未来ICT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潜力效果。

二是在技术经济层面构建量化评价ICT技术节能减碳效果的方法学体系。适用于不同ICT技术、不同应用领域、不同核算边界;既可以测算某一时点的节能效果,也可以评估中长期节能潜力。研究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现有核算方法的优点,并争取在系统性和应用性方面具有一定提高,以供政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等相关单位使用。为完善、支撑、验证方法学的有效性,本书设计了三类不同应用范围的ICT应用案例,测算了其节能减碳潜力。

• 云计算技术——全社会领域

广受关注的新型ICT技术,凭借高效集约的信息服务模式有望产生节能减碳效益;涉及终端用户、数据中心、网络运行商、设备制造商等多个社会主体。

• 电能管理信息系统——工业节能(智能电网的终端应用)

作为“智能电网”的终端应用,通过对用电设备运行进行信息化监控和调度,有效协调电力需求与供应,在工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已被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

• 信息化配煤技术——项目层面

ICT应用于能源领域,并与传统能源技术有效整合,通过科学提供配煤方案,优化燃煤机组运行效率,降低煤耗和排放。选用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厂作为“企业/项目层面”案例,并拓展至“全社会层面”。

1.4.2 研究方法

鉴于我国目前在ICT对宏观经济与节能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研究较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缺乏较成熟的成果和方法。在本书中,课题组将结合政策制定和实际应用需要,综合利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等各类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

1.ICT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宏观评价

ICT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ICT既是技术,又代表产业部门;既包括硬件制造,也涉及软件服务业;既满足终端消费,也服务于各行业生产活动。为此,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分析,明确提出ICT技术和产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机制。再根据“十一五”发展现状开展实证研究,针对各条影响机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进行展望性研究,结合我国“十二五”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和各项规划目标,研究ICT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潜力影响。

2.构建ICT技术节能减碳的评价方法体系

由于多数ICT技术并不是专门的节能减碳技术,发挥节能减碳效果的途径多样,可能与其他技术合作,又可能需要广泛普及后发挥系统性功效,也可能因应用领域不同产生较大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书开发的方法学遵循六类原则,一是普适性,适用不同ICT技术,不同应用领域;二是可操作性,满足用户实际需要,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三是系统性,综合主要的正面/负面影响。四是准确性,尽量全面科学,防止夸大;五是可比性,科学设定核算边界,不同边界范围下减排效应可放大、可比较;六是可预见性,立足ICT技术的现有功能,并考虑应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方法学的构建过程中,课题组将立足于方法学应用者角度,系统设计各评价环节与流程,包括具体ICT技术的节能/减碳机制识别、边界划定依据、测算流程和原则、数据选取依据、未来趋势和潜力评估方法等。其创新性体现为:一方面强调核算目标与边界划定、机制识别的协调一致,确保核算的科学合理;二是合理设计机制识别与测算流程,将ICT节能减碳的多元化途径归纳为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设备数量、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五个层面,避免了重复计算或遗漏;三是提出了ICT与其他技术共同发挥节能减碳效果时的贡献划分依据。

3.应用核算方法学进行案例研究

为完善、支撑、验证方法学,本书开展了三个案例应用。选择案例的原则为:一能代表当前最先进的ICT技术水平,或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大方向;二是在不同层面,全社会/行业/项目层面有较明确的节能减碳功能;三可以直接发挥节能效益,或在5~10年内通过较大规模推广体现出节能减碳效益;四是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

案例研究较多地采用文献数据收集、实地调研、企业访谈等方法,为确保准确性,部分案例甚至进行实际测量,例如信息化配煤技术的节能效果,以及部分电能管理信息平台的节电效果,均是实际测量的数据。研究获得了广大ICT应用企业、生产企业的大力支持,与相关行业机构协调合作,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