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的商业世界。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结构的转变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因特网及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大多数的企业制定了竞争导向的战略。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的时代,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那么,如何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呢?

在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务产品很难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在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情况下,单靠产品更新不能取得竞争优势。在当今绝大多数技术革新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掌握的年代,技术进步不可能取得长久竞争优势。另外,低劳动力成本也不可能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也无法提供长久的竞争优势;政府保护性管制更不能取得长久竞争优势。从市场竞争的观点来看服务营销,可以发现,只有以服务营销的理念为指导,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满意与忠诚度,才能最终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今天,服务与有形产品之间的区分是越来越困难了,除个别产品外,几乎所有产品都包含服务的成分,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将其重点放在了服务的管理上面。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这样,服务营销被凸现出来。服务营销不能简单地被归纳为以服务这一功能促进产品的交换,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互惠互利的交换,最终获取适当的利润和公司长远的发展。

今天,在我国各经济类、管理类学院中,如国际贸易、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物流、人力资源、旅游、情报、行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等专业均为服务性企业或公司输送人才,就当今的社会现实,餐饮、娱乐、影视、运输、交通、医院、律师、房地产、电信、理财、保险、邮政快递等也都是服务性行业。由此,服务营销课程也成为财经类大学、综合型大学的公共平台课程。

本教材的主编6年前曾编写过服务营销教材,此次编写一是综合了多年教学和科研等成果,二是综合了多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及数十年大学教龄的专业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汇集,使本教材更经典、更实用。

纵观目前图书市场的同类教材,本教材明显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书名为《服务营销管理》,实则将服务营销和服务管理合二为一,这种融合不仅是内容的创新,还包含着我国教育界对国外服务理论接纳的一个观点。服务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新学科,它在我国的研究尚属初步。西方不同流派的理论著述,又偏重于服务营销或服务管理;国内有些学者用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传统经验,严格区分服务营销和服务管理两概念。我们以为在服务理论中,服务营销和服务管理两者是侧重面不尽相同的同一研究领域,这两者可以融合。以《服务营销管理》为名,实则是以服务营销为主融合了两者。

(2)创建一本适合于本科教学所用的教材。目前我国引进的服务管理和服务营销类著作约有十余种。它们各有特点,有的是体系庞杂,篇幅过长;有的是专家个人研究观点,理论的逻辑关系不甚清晰;有的则是某几个问题的深入,篇章结构侧重专业。来自于不同国家和研究者的这些成果,本身内容参差不齐。其中,诸如哈佛商学院《服务营销管理》等三四种图书可作为MBA教材。国内服务营销类图书其核心理论均来自对国外同类教材的译编,由于译介不全面,国外各学派理论的综合不够,由此不能统览归纳该学科的经典,很多不适合作为本科教材。

本教材综合了哈佛商学院教材和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服务营销》两种理论结构,在此基础上考虑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既从消费者、服务产品和服务企业三方面入手,又从服务营销学研究成熟史的理论逻辑过程展开。实践证明,这样的结构深入浅出,得到学生的欢迎。

(3)原版经典与本土事例相结合,使理论深度和可读性得到尽可能的结合。目前国内已有4~5种以英文出版的原版教材,这类图书体现了西方作者的论述风格,不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作为本科教学,虽有双语教学计划,但对学生普遍用原版教材教学,显得课时不够。本书编著过程中曾在校内印制30万字左右的全英文补充读物。本教材中部分地引用了原版教材的论述。这就使本教材既与经典理论直接接轨,同时也为进一步深造阅读原版教材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教材用“阅读材料”的方式引用大量本土实例,增加可读性。教材中部分内容反映出编者深入研究后的成果。通过上述努力,编者试图为这一学科建立起一个较为通行的本科教学的结构范例。

本教材的编著历时两年,经过多位同仁的通力合作,得以完成。主编通稿把关。全书由绪言、10章和三个案例组成。书中如有什么不尽如人意之处,那是主编在行使意志和尊重各位观点间中庸调和的失策,应承担责任。

全书分工如下:绪言,章海荣;第1章,章海荣;第2章,章宇虹;第3章,吴颖;第4章,张赞、任琳琳;第5章,章海荣;第6章,马进军;第7章,章宇虹;第8章,马进军、徐萍;第9章,章海荣、任琳琳;第10章,章宇虹、章海荣;案例1,章宇虹;案例2,章宇虹、章海荣;案例3,章海荣。全书最后由章海荣、张春艳、徐萍统稿。

2009年2月

章海荣

于上海大学灵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