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童年的一些原因,漱石生性敏感,对人情凉薄自然有更多的体察。其实一些描述,更名改姓,把故事安插到现在的中国都毫无违和感。资本家金田想给女儿找一个乘龙快婿,于是不顾别人隐私,用钱收买了各个阶层的人,给自己当眼线打探情况;铃木委托金田实现了工作上的调动,自然不遗余力地讨好金田,包括劝说自己的昔日同窗,看清事实,不要跟钱过不去;独仙则是“佛里佛气”的代表,他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子摆得高高的,一副开悟模样,其实面对具体事情,照样与他人无异。这些知识分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活得清醒,真正的自我只能在日记里倾吐一番。
这其实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了。走进夏目漱石家的小猫,其实对彼时精神状态堪忧的夏目漱石,有着十分治愈的作用。通过对猫的观察,漱石也想开了许多:“我们猫就单纯多了,想吃的时候就吃,想睡的时候就睡,生气的时候大发脾气,伤心的时候嚎啕大哭。日记这种无聊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写的,也没有什么写的必要。像主人这样表里不一的人类,在日记里写写自己不轻易示人的真面目,抒发一下还可以,但是我们猫族的日记只有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没必要再用别的手法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有记日记的功夫还不如在走廊上睡一觉呢。”
这大抵是养猫人共同的心声了。不论是一百多年的夏目漱石,还是现在的自己,大家总是喊着“受不了了,好累呀”,同时看着猫,说:“如果变成猫就好了。”无论是文明开化后的日本,还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快的中国,人们追求这种如猫一般的游刃有余的愿望总是一致。而猫这种生物,说来奇怪,天生不紧不慢的淡定性格,总像一束光,所有已经感觉不到的焦虑、紧张,在这束光下,统统无处遁形。而弄懂一只猫眼中的世界,未必比追求人生的幸福、满足更容易。
翻译《我是猫》,可谓由来已久的心愿。读日语本科的时候,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我是猫》,而且这本书是我第一次从头开始读的日文小说。看的时候觉得,这本被打上“嘲讽和揭露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迂腐”的小说,其实并没有预料中的捶胸顿足。书中的人物都不是“人民”,作者也恰好来自“不与底层人民为伍,也对上流阶层心怀不屑”的小资产阶级,他顶多只是去揭露现状,并不像鲁迅先生那样口诛笔伐自己的对立阶级。夏目漱石自己也表示:“比起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像我这样嬉笑怒骂是带有一种苦艾的余韵的。”
夏目漱石在我眼中,是日本文坛“神”一样的存在。且不说培养了芥川龙之介这样的大师,他作为“日本国民大作家”,对鲁迅先生的影响,也已经被文人学士传颂至今。据悉,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之际,曾经将夏目漱石的每一本著作悉数收入囊中。周作人在《瓜豆集·关于鲁迅之二》中提到:“鲁迅在日本时,一等到《我是猫》印本出即陆续买读……”鲁迅还曾评价说:“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辞精美见称。早年所作,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甚至还有记载称,一九零八年四月八日起,鲁迅还在本乡区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夏目漱石住过的房屋里住过一段时间。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崇敬可见一斑。此外,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亦曾公开表示自己喜欢夏目漱石的小说。
坦诚地说,开始翻译之前,心理压力还是有的。单看已有译者的名字,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翻译家,未免有班门弄斧的嫌疑。只不过,这本在1905年出版的书,直到1942年才在中国有译本。随后,1993年译林出版社的于雷译本、199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刘振瀛译本被奉为经典,其后亦有不同译者版本出现,延续着这本书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也不断证明经典永远不会落伍。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多用作政治工具,查阅资料时此书总会被评价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与批判”。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典译本问世,到今天也有二十多年光阴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生活节奏,影响着人们的表述方式。既然手机APP软件都要不断优化,那么经典文本是否也要与时俱进,用人们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呢?
同一种文本,即使是中文,在70后、80后甚至90后眼中都是不同的阅读体验。文字无异,经由不同作者的手排列组合,形成不同气场的文章。有人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舞蹈,在我看来,莫不如说是一名演员去揣测原作者为何如此遣词造句、如何用中文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非常庆幸自己有在日剧字幕组工作的经验,这段“志愿者”的经历,对我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电视剧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台词脚本都不一样。有差异,才有戏。那么在翻译中,如何体现这种差异?首先,翻译要有很好的感受能力,能够抛却自己,完全进入人物角色;其次,有足够好的表达能力,让人物角色借自己的身体再活一次……虽然说起来很通灵飘渺,但的确是翻译中的真实感受。
更重要的是我养猫。猫咪在我的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至于我经常用夏目漱石笔下那只猫的视角来看待周围、吐槽生活。据同事反应,那段时光我的动作和表情,都跟猫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前我不安于猫的捉摸不透,自己养猫了才感受到承蒙的恩泽。那种时刻超然物外的神情,很容易让人类感受到自己的“愚蠢”。为什么不是狗?为什么不是喜鹊?猫是有自己主意的生物。夏目漱石一定也是“玻璃心”,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猫的不屑,但是他的恐惧又化成了勇气,让他拿起笔来,在当时并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吐槽周围的一切,一解胸中抑郁,而不是鞭笞——何来鞭笞?他清楚自己的无能为力。
另外,非常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使我可以方便地查阅内文的背景资料。比如鸭南蛮、空也饼、杏仁水、演艺矫风会、克罗伊斯、木阿弥……讲清楚笑点,这句话才有效果,大家才能感受到夏目漱石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绝对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词。
所以,摆正了翻译的姿态,揣摩了作者的心思,就形成了各位手中的这本《我是猫》。不能因为夏目漱石先生已经作古,就用一种类似文言文的语言来表达。我想,趣事可以分享,方能让听者入迷。且让我以85后的身份,给这本经典著作赋予我自己的诠释。
感谢我的猫咪,在无数个漫漫长夜,或蜷缩在椅子脚,或蹲坐电脑旁,凝视着我,陪伴着我,助我入戏。疲惫之时,我会挠挠它,它的呼噜呼噜声让我倍感心安。
接受译稿邀约时,我还在上海,与恋人分隔两地,对未来略感不安;现在,我已执子之手,在自己的小家里为两个人的生活而奋斗。感谢我的爱人,周末陪我宅在家中,劝我不要贪恋“滚滚红尘”,安心翻译才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最后,感谢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猫》,让我有了一次“灵魂出窍”的经历。希望这本书,能够带你回到一百年前的日本,实现一段虽然吵吵嚷嚷,但终究还挺愉快的神游。
曹曼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