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电容器的特性

2.4.1 隔直流通交流特性

电容器具有隔直流通交流的特性,下面结合图2-22所示进行讲解。

图2-22 电容器的隔直通交特性

先按图2-22(a)所示将6V直流电源、电容器、灯泡、开关串联起来,在开关闭合后,灯泡并不能发光,说明电容器不能通过直流电,具有隔直流电的特性。

再按图2-22(b)所示,用交流电源代替直流电源,在开关接通之后,灯泡能够发光,说明电容器具有传导交流电的特性。若以不同电容接入电路,能明显看到,电容小时灯光较弱,电容大时灯光较亮。这表明电容越小对交流电阻碍越大,电容越大对交流电阻碍越小。

再用导线代替电容器,如图2-22(c)所示,在开关接通后,会看到灯泡明显增亮,这进一步证实了电容器对交流电有一定的阻碍。

2.4.2 电容器储存电量的特性

1.简单的电路

如图2-23(a)所示是一个录音机的电源电路,XP为电源插头;S是电源开关;T是电源变压器;VD是整流二极管;C是电解电容器,也就是电路工作时储存电量的电容器。

图2-23 电容器储电原理

插头XP插入220V交流(用AC表示)电源,再连通开关S,220V交流电压便加到变压器的①、②两端,经变压器变成为6V低压交流电,从③、④两端输出。6V交流电压再由二极管进行半波整流,就可源源不断地给电容器充电,取得直流电压。其目的是给需要用电的录音机电路提供直流电源。

通常,在不讨论负载的电路时,允许不画出录音机电路,只用一个方框图代表,如图2-23(a)所示。

2.电容器储电的过程

变压器③、④端输出6V交流电压的波形如图2-23(b)所示在讲解交流电时,多用电压、电流的波形来描述,波形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图2-22中圆形代表示波器的显示屏。,称为正弦波电压。经过二极管整流后,从右端送出的电压就变成为图2-23(c)所示的波形。这种电压波形,既不是图2-23(b)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压,也不是图2-23(d)所示的直流电压,而是连续不断、时高时低、时有时无的电压,称为脉动电压。脉动电压只对应坐标纵轴正方向,波形越向正方向发展,表示电压越高。这表明二极管送出的电压只有正值没有负值,这正是给电容器充电所希望达到的。

脉动电压如果直接加到负载电路上,将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或损坏元件,因为负载电路中含有必须使用直流电源的电子元件,所以就得将脉动电压变成直流电压。利用电容器的储电特性就能将脉动电压变为直流电压。电容器的储电原理如下。

(1)无负载的充电状况。电容器充电过程较复杂,这里仅简要说明一下。开关S未连通之前,二极管右端无脉动电压输出。此时,电容器的两端没有外加充电电压,两极板上就未充入电荷,两极间的电压为0。

开关S连通后,二极管右端便输出脉动正电压加到电容器两端,开始对电容器充电。下面以图2-23(c)中一个脉动波为例来讲解充电的过程。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先将这个脉动波放大如图2-23(e)所示,并在电压波形上标出A、B、C、D、E五个波形点。

脉动电压从A点逐渐向B点升高时,电容器正极板上的正电荷逐渐增多,负极板上的负电荷同时增多。两极板间的电压逐渐增大,这是在给电容器充电,也是电容器在储电。

当脉动电压达到B点的3V时,电容器上充得的电压也升高到3V。

当脉动电压从B点继续向C点升高时,将继续向电容器充电,正极板上正电荷将继续增多,负极板上负电荷也同时增多,两极板间的电场进一步增强,电压就升高而超过3V。

当脉动电压升高达到波形C点的6V(最大值)时,电容器两极板间充得的电压也达到6V(最高值)。

当脉动电压从最高的C点向D点变低时,外加电压就低于电容器上已充得的6V电压,所以不再向电容器充电。当脉动电压从D点向E点继续变低时,外加电压更低,电容器上保持已充得的6V电压并不降低。

电容器上充得的6V电压若用示波器观察其波形,就是如图2-23(d)所示的直线,属于直流电压,这种直流电压才能供负载电路实用。这也是电容器储电的原理。

(2)有负载的充电状况。实际中,脉动电压在给电容器充电的同时,也在给负载供电。在脉动电压由波形A点向C点变化、电容器两端电压由0V向6V变高时,加给负载的电压也是由0V向6V增高。

脉动电压在由波形C点向E点变低时,外加电压不但不向电容器充电,而且向负载电路提供的电压也降低。这时负载电路的工作就靠电容器上储存的电量来维持,使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减少,这一过程称为电容器放电。随着电容器放电的进行,其两端电压不断降低。当放电使电压降低到一定值时,第二个脉动电压又到来,从而补充电能。一方面向负载供给电能,另一方面又给降低了电压的电容器再充电,从而使负载电路能够连续工作,也使电容器始终储存一定的电量。

电容器的储电特性,与充电电压、负载大小有关,与电容器的电容有关。一般来讲,电容器的储电量随充电电压升高而增大。但充电电压不能超过电容器的耐压,否则有击穿与爆破的危险。图2-23(a)中最高充电压是6V,而电容器的耐压为12V,能够承受。

根据电容与电量的关系Q=UC可知,在充电电压U相同时,电容C越小则电容器储存的电量Q就越少,不能长久地为负载电路提供直流电源。相反,电容C越大则电容器储存的电量Q就越多,就能为负载电路提供更稳定的直流电源。因此,图2-23中的电解电容器C实际选用了1000μF的大电容,可以储存较多的电量,保证负载电路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在充电电压和电容确定后,电容器储电多少就由负载来决定,负载较大(等效电阻较小)时,消耗电量就多,电容器上的电量损耗就大,剩存电量就少;负载较小(等效电阻较大)时,消耗电量少,电容器中剩存电量就多。这表明电容器储存电量多少与负载大小有关。

电容器的储电特性多在电源电路中应用,其储电作用通常称为滤波,实质是充电、放电将脉动电压变成为直流电压。电容器的储电特性为设计电路、选用电容器提供了重要的原理依据。

2.4.3 电容器传导信号的特性

电容器可储电,而它更多的是用来传导信号。所谓信号,一般是弱电流、小电压的交流电。交流电就是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或电压)。下面分几点来讲述电容器传导信号的原理。

1.传导正半波信号原理

图2-24(a)所示是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信号的一个周期波形,一部分在横轴上方对应纵轴正值,为信号正半波,其电压称为正半周电压。也有一部分波形在横轴下方对应纵轴负值,为信号负半波,称为负半周电压。下面结合图2-24(b)所示讨论电容器传导正半波信号的原理。

图2-24 电容器传导信号原理

当信号由a点向b点变化时,电压逐渐升高,等于将图2-24(b)中信号电源正极加到电容器A极板,而电源负极通过电阻器R加到B极板。于是使A极板上正电荷逐渐增多,B极板上负电荷增多,这就是信号电压对电容器充电。极板上的电荷情况如图2-24(b)所示。充电过程中,电荷移动就形成了充电电流,电流方向如图中灰色实线箭头所示。

正半波充电电流流过电阻器便产生电压,称为正半波电压。充电电压由a点向b点增大时,充电电流也越来越大,电阻R上产生的电压也随着增大。

当信号电压增大到b点时,充电电压达到最大值,两极板聚集的电荷最多,产生的电场最强,电压最大。这时形成的充电电流最大,电阻R上产生的电压也达到最大。

信号电压从b点向c点变化时,正电压降低,当低于两极板间电压时,不再向电容器充电。相反,随着信号电压降低,使两极板上已“充入”的电荷“退出”,形成电容器放电,并在电路中产生放电的反方向电流,如图2-24(b)中灰色虚线箭头所示。反向电流流过电阻R时,就在电阻上产生逐渐减小的电压。

由上面讨论可知,信号电压正半周是由升高和降低两部分组成,当加到电容器上时,就相应产生充电和放电,形成正向增大电流和反向减小电流,在电阻器上产生上升和下降的电压,于是在电阻上取得的正半波电压与信号正半波电压完全相同(忽略电容器的损耗)。可见,信号电压就通过电容器传到电阻上,表明电容器有传导信号的特性。

电容器传导信号时,A极板电荷并没有跑到B极板上,B极板的电荷也没有跑到A极板上,这一过程是通过充、放电实现的。这是以一种特殊方式传导信号,常称为耦合信号,耦合信号的电容器就叫耦合电容器。

图2-24(a)中信号波形变化到c点时,与横轴相交,对应纵轴0值,表明此刻信号电压为0V。这等于图2-24(b)所示电路中没有信号电压,既不对电容器充电,也不产生电流,电阻器上不形成电压,相应为0。

2.传导负半波信号原理

电容器传导负半波信号的原理,结合图2-24(c)所示来讨论。

当信号电压由c点向d点变化时,电压负极加到电容器A极板,电压正极通过电阻器加到B极板。随着电压朝负向由小增大,使B极板上正电荷增多,同时使A极板上负电荷增多,并对电容器充电,充电电流的方向如图2-24(c)中灰色实线箭头所示。此时极板上的电荷情况如图中所示。负半波充电电流流过电阻器R产生的电压称为负半波电压。随着充电电压由c点向d点朝负向增大,电阻R上产生的电压也朝负向增大。

当信号电压增大到d点时,负向充电电压最大,两极板上聚集的电荷最多,极板间电压最大,B极板电位高于A极板电位。这时形成的负半周充电电流最大,电阻器上产生的负半波电压也最大,如图2-24(c)所示。

在信号波形从d点向e点变化时,信号电压低于两极板间电压,不再向电容器充电。相反,随着负半周信号电压降低,电容器开始放电,在电路中形成反方向电流,如图2-24(c)中灰色虚线箭头所示。当反向电流流过电阻R时,就产生逐渐减小的负半波电压。信号负半周电压便通过电容器传到电阻R上。

需要指出,电容器在传导信号中,都会产生一定损耗,使电阻器上信号电压变小。

图2-24中,信号电压是加到电容器上,称为输入电压或输入信号。在经电容器传送到电阻上后,就称为输出电压或输出信号。

2.4.4 电容器的容抗特性

1.电容器的电阻

电容器对直流电和交流电都有阻碍作用,但呈现出的电阻值不像电阻器那样单纯。

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应用时,由于有隔直流作用,并不导通直流电流,所以呈现的电阻特别大,主要表现为介质材料的绝缘电阻。反过来讲,就因为电容器绝缘电阻非常大,通常认为不导通直流电,只能储存直流电。

电容器在交流电中应用时,输入电压的大小和方向是按“0→+→0→−……”的规律周期性变化,使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放电,形成电路的往返电流,完成信号导通。

电容器导通交流电时,介质损耗和金属损耗总是存在,有损耗就有电阻。这种电阻不是用电阻率能定义的,它类似一个特殊的电阻器,既能导通电流,又要阻碍电流,是电容器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性质,常称为“容抗”。容抗是电容器对交流电呈现的电阻,它与电容大小和交流电频率有关。

电容器的绝缘电阻远大于它的容抗,对传导信号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在讨论电容器传导信号时常将绝缘电阻忽略,只考虑电容器容抗。

2.容抗和电容的关系

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使用时,电容越小,容抗就越大,输出的交流电压就越小;相反,电容越大,容抗就越小,输出的交流电压就越大。这一特性的原理,可由图2-25所示进行分析。

图2-25 容抗与电容的关率

比较图2-25(a)、(b)所示可看出,输入电压U、交流电频率f、负载电阻R都相同,但C1的电容比C2小,就使得C1的输出电压U1比C2的输出电压U2低。

因为C1较小,输入电压 U 在给C1充电时,形成的充电电流就小,使R上产生的电压U1低。而C2较大,形成的充电电流大,R上产生的交流电压 U2就大些。这就是电容小时容抗大、电容大时容抗小的原理。

另外,从图2-25(c)、(d)所示可看出,由于电容器存在容抗,不管C1或C2的电容是多大,它们的输出电压总比输入电压小。这表明容抗会使电容器的输出电压减小,进一步说明电容器对交流电存在着电阻。

3.容抗和频率的关系

交流电中工作的电容器,如果交流电频率降低,容抗将增大,输出电压就小。相反,交流电频率升高,容抗就减小,输出电压就大。容抗与交流电频率的关系,可结合图2-26所示来分析。

图2-26 容抗与交流电频率的关系

图2-26(a)、(b)中,两个电容器的电容相等,两个负载电阻器的电阻值相等,输入电压相等。但交流电频率f1f2低,就使输出电压U1U2低。

由于输入电压频率 f1 较低时,周期较长,电容器充放电形成的电流小,在电阻器上产生的电压U1就低。这表明电容器传导低频交流电时容抗较大。

同理,输入电压频率 f2较高时,周期较短,电容器充放电形成的电流大,在电阻器上产生的电压U2就高一些。这又表明电容器在传导高频交流电时容抗较小。

上述分析再次表明,容抗与电容大小和交流电频率高低有关,具体关系为

式中,XC表示电容器的容抗,单位为 Ω;f 表示交流电的频率,单位为Hz;C 表示电容器的电容,单位为F。

所以这个关系式就可叙述为:电容器的容抗大小与电容成反比,与交流电频率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