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研发之困
进入 21 世纪,产品研发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但是中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着产品创新模式落后、核心技术短板、质量管理薄弱、职能化壁垒、“大厨式”研发、缺乏职业化人才 6 大困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面对着更大的挑战: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的优势在逐步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问题和事故频发、竞争加剧和成本攀升导致利润持续下滑……毫无疑问,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竞争的主战场开始从制造、营销转向产品研发。
1.1.1 产品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
美国PRTM(Pittiglio Rabin Todd&McGrath)公司创始人迈克尔·E·麦克哥拉斯1986年在Product And Cycle Excellence一书中指出:“正如制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一样,产品研发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个预言开始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爱立信一度是手机市场上的领先者,1992年推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手机,此时的诺基亚还名不见经传。但是诺基亚自 1996 年以来加快产品研发,通过不断推出一系列技术领先、款式新颖、功能人性化的手机,赢得了消费者,终于成为手机市场上的霸主。朗讯由于产品方向的失误,一度陷入经营困境,裁员近50%,最终落到被阿尔卡特兼并的命运。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产品研发开始决定企业竞争的输赢。
曾几何时,国内企业只要会销售,能够批量制造产品,哪怕产品是模仿的或引进来的,质量也不怎么样,就可以撑起一片发展的空间。大约在几年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这种好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哪怕营销再好,制造能力再强,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即使活下来,也活得很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彩电行业。2000年以来,彩电行业从过去的风光无限,到行业整体亏损。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一味靠价格战竞争。2001年,索尼在中国只销售30万台彩电,但获利5亿元人民币,让我们每年销售几百万台彩电的国内厂家望尘莫及。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手机行业,2004年以来国内的手机厂商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除了华为、中兴、宇龙、多普达等少数几家拥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厂家外,其他厂家要么关闭,要么亏损严重。
中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认识了市场,认识了竞争,开始知道营销的重要性。许许多多的企业抓住市场机会,研发或引进一些产品,并通过市场开拓和销售,取得了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发展到现在,很多企业开始缺乏发展后劲了,几年来规模不上不下,甚至出现业绩下滑或陷入困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品研发跟不上,缺乏核心技术。
过去成功的经验是现在失败的根源,这句话用在很多中国企业是合适的。过去,大家靠营销超前于别人,或者营销做得比别人好而取胜,然后老以为靠打广告、建渠道、扩大营销队伍一定能奏效,而对产品研发就没有像对营销那么重视了,也不舍得投入。殊不知,产品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再好的营销手段也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实际上,对于产品明显不如竞争对手的企业,广告传播往往只能带来负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现在的企业都懂营销了,你会使的营销策略也好,营销工具也好,别人也会使用,即使暂时不会,也很快能学得来。所以,放眼未来,尽管营销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但是企业关键要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取胜。可以说,产品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
1.1.2 产品研发是中国企业的薄弱环节
通过产品研发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企业产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这也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曾经刊登了一篇名为《昔日四强,今非昔比》的文章。记者分析了曾经代表中国民族通信旗帜的“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面对的市场机会差不多,起步差不多,但经过四五年时间,华为、中兴已远走在了前面,大唐还勉强可以,巨龙则几乎退出了通信市场。而决定四家企业差距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各自推向市场的产品,其背后支撑的是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产品研发能力是企业提升赢利能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家电企业曾经是中国企业中的“靓丽”一族,规模、产销量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包括彩电、手机、计算机、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和DVD等在内的家电业,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同时也是发展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然而,许多数据资料显示,中国家电业的效益低下,持续竞争力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呈相反方向发展,这是国内家电业急需脱身的困局。
从数据和世界著名企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家电业效益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过低,研发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2005年,我国彩电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但是,我国彩电企业普遍面临无法生产高端液晶面板的技术瓶颈,不得不将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拱手让于国外的竞争对手,自身利润被摊薄,甚至亏损。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没有采取以研发为重心的经营策略,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失重”的发展状态,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在科技上基础差、底子薄,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但是,单纯以此来解释中国企业的研发落后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韩国在汽车、半导体、高速铁路、核电等重大产业领域,曾经都与我国在一个起跑线上,有些甚至比中国落后,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韩国已在上述领域全面领先。目前,韩国是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位的知识产权大国,涌现出了三星电子、LG、现代等大批世界级企业。三星电子与联想时间成立差不多,目前已经在消费类电子、存储器、集成电路等领域跨入世界领先的行列。
尽管在中国各行业中也涌现出像华为、中兴、联想、比亚迪、海信、美的、用友软件、三一重工、振华港机、奇瑞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一家真正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华为正在向世界级高科技企业迈进,但也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主要做的、所能得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国外竞争对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也许在市场和经营方面(如果不管利润的话)是成功的,但在核心技术发展方面并没有多少值得自豪的地方。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还远未摆脱落后的面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面向未来,在研发这一主战场上,如何奋发图强、摆脱困境,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迫切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