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理发育特点

健康的新生儿体格标准有哪些

(1)身长标准

刚出生的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厘米,男、女婴有0.2~0.5厘米的差别。正常新生儿个体之间身长也略有差异,但差异很小。

(2)体重标准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3千克。根据新的统计,新生儿平均体重已达3.5千克,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巨大儿的出生率也有所提高。

(3)头围标准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一般在33~35厘米之间。由于新生儿平均体重在增加,平均头围也相应增加,最新统计显示,新生儿平均头围已达35厘米。

刚生下来的宝宝体态动作有什么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处于最初阶段,缺乏定位性和主动性。新手妈妈会发现,新生儿宝宝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抽搐的动作。在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时,宝宝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宝宝受了惊吓,其实这不过是宝宝对刺激的正常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还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宝宝,必须用手托住宝宝的头、背、臀等几个部位,否则会造成颈部或脊柱损伤。

新生儿睡眠有什么特点

一周以内的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长一些,每天在20小时以上;一周以后的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之间。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一周以内的新生儿睡眠时大多不分昼夜,而一周以后的新生儿如果妈妈有意在后半夜推迟喂奶,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五六个小时。但新生儿糖源储备少,延长喂奶间隔容易导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儿期,喂奶间隔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新生儿采取仰卧位睡姿最合适。俯卧睡姿要在新生儿醒着的状态下,有妈妈看护时方可尝试,以促进大脑发育,锻炼胸式呼吸。侧卧睡姿很容易转变成俯卧睡姿,如无人呵护,极易造成新生儿猝死,酿成不幸。

新生儿仰卧溢乳时,应迅速把宝宝调整为侧卧,并轻拍其背,避免奶液呛入气管。新生儿不能自己单独睡眠,要与妈妈同睡,以降低新生儿猝死发生率。

新生儿颅囟的特征

小儿出生以后,颅缝还没有长满,形成一个菱形空间,颅骨之间有间隙,此处无骨,只有头皮及脑膜,称为颅囟,俗称囟门。位于头前部的称为前囟,正常小儿一般到1岁左右闭合;位于头后部的称为后囟,正常情况下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

小儿颅囟就像一个小天窗,可以自动告诉我们许多情况。如颅囟闭合过早,将使小儿脑的发育失去良好的空间,这种情况最多见于头小畸形。反之,若推迟闭合,作为家长,首先要考虑婴儿是不是患了佝偻病;其次,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还要考虑有无脑积水等疾病。

观察颅囟还应注意它的张力。婴儿腹泻较重导致脱水时,颅囟往往是凹陷的;婴儿患脑炎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会因颅内压力增高而导致颅囟鼓起来。当发现这些情况时,均需要赶紧到医院就诊。

一些老的观念认为颅囟不能摸,一摸婴儿就会哑,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不敢给婴儿洗此处,致使颅囟处皮肤形成一大块黑痂,这样做既没有科学道理,又不讲卫生。

出生不久的婴儿皮肤有哪些变化

有些新生儿皮肤轻度发黄,这是正常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2~3天后开始发黄,先见于面、颈,然后遍及躯干和四肢,有时白眼球也会发黄。出生后4~5天时是高峰期,轻者两三天后消退,一般的7~10天内可自行消退,早产儿(不足月或体重低于2.5千克)生理性黄疸较正常新生儿程度重些,消退也较晚,有时可延至2~4周。如皮肤发黄程度较重,新生儿出生10天后黄疸不退或逐渐加深,并伴有吃奶不好、精神差等症状,则为病态。

健康新生儿的尿便特点

新生儿大多在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黑绿色的黏稠粪便,称为胎粪。胎粪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咽的羊水以及胎毛、肠道分泌物、胆汁、胎脂、脱落的皮肤上皮细胞等在肠管内混合而成的。开始哺乳后,2~4日胎粪即可排净,粪便转为黄色糊状,每日大约排便3~5次。

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排第一次尿。开始尿少,以后逐渐增多,一般每日排尿10多次,尿清澈,呈微黄色。

有的新生儿由于体内水分丢失多而吃奶又少,进入体内的水分不足,常常尿少或无尿。遇到这种情况,可让新生儿多吸吮母乳,或用小勺喂些糖水,尿量就会多起来。

倘若生后24小时不见排胎粪,或生后48小时仍不见婴儿排尿,就要去医院检查,看有无发育缺陷或畸形。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粪便性状因摄食的内容不同而各异。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多为金黄色糊状,每日排便1~4次,若每日排便突然增加到6~7次,就要请医生看看了。有的新生儿平时每日总是排便4~5次,但情况良好,体重也在增长,这也是正常现象。吃配方奶粉的新生儿,粪便多呈淡黄或土灰色,若奶里加糖太多,粪便可带酸味,且泡沫多。配方奶粉喂养的新生儿,常有便秘情况,可在2次喂奶中间加喂1次水。

新生儿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外观性状改变,常表示患有某些肠道性疾病。如新生儿突然排黄绿色稀便,次数也增多,可能是消化不良;若粪便带黏液或为脓性稀便,可能患了肠炎;患有肠套叠的新生儿则常排果酱样稀便,并伴有腹痛;有直肠息肉或肛裂时,粪便正常,只是带少量血丝。因此,家长平时多注意新生儿粪便的性状,可以了解其消化情况,并能及时发现肠道疾病。

新生儿体温的变化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新生儿从温暖而温度恒定的母体分娩出后,体温会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36℃~37℃之间波动。但受凉时会出现体温下降,若因怕冻着小儿身体而予以过度保暖,又未供给足够的水分时,则会出现体温升高。

新生儿体温易波动的原因有如下3点:①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很好进行调节,因而出现体温不稳定的状况。②新生儿产热方式的特殊性,即当环境温度过低时,他没有颤抖反应,只是靠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产热,因此产热非常有限。③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按体重计算相对较大,而且皮下脂肪很薄,所以很容易散热而使体温下降。

因此,为了减少新生儿不必要的体温波动,应该给他提供一个较适宜的温度环境,室温最好保持在18℃~22℃,同时应注意室内空气新鲜。

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如何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视觉能力,34周早产儿与足月产儿有相同的视力。父母的目光和宝宝的目光相对视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眼睛看东西的过程能刺激大脑的发育,人类所学知识的85%是通过视觉而得来的。

新生儿70%的时间在睡觉,每2~3小时会醒来一会儿,当孩子睁开眼时,你可以试着让宝宝看你的脸,因为孩子的视焦距调节能力差,最佳视焦距距离是19厘米。还可以在20厘米处放一红色圆形玩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移动玩具上、下、左、右摆动,孩子会慢慢移动头和眼睛追随玩具。健康的宝宝在睡醒时,一般都有注视和不同程度转动眼和头追随移动物体的能力。

新生儿有怎样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的听觉是很灵敏的。如果你用一个小塑料盒装一些黄豆,在新生儿睡醒状态下,距小儿耳边约10厘米处轻轻摇动,新生儿的头会转向小盒的方向,有的新生儿还能用眼睛寻找声源,直到看见盒子为止。如果用温柔的呼唤作为刺激,在宝宝的耳边轻轻地说一些话,孩子会转向说话的一侧,如换到另一侧呼唤,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新生儿喜欢听母亲的声音,这声音会使孩子感到亲切,不喜欢听过响的声音和噪声。如果在耳边听到过响的声音或噪声,婴儿的头会转到相反的方向,甚至用哭声来抗议这种干扰。

为了使孩子发展听力,在喂奶或护理时,只要宝宝醒着,就要随时随地和他说话,用亲切的语声和宝宝交谈,还可以给宝宝播放优美的音乐,摇动响声柔和的玩具,给予宝宝听觉刺激。

新生儿的哭表示什么

新生儿是用哭声和大人交往的,哭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提醒你不要忽视他的存在。如果你能仔细观察新生儿的哭,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学问。首先是哭声,正常新生儿响亮婉转的哭声使人听来悦耳;有病新生儿的哭声常常是高尖、短促、沙哑或微弱的,如遇到这些情况应尽快找医生。正常新生儿的哭有很多原因,如饥饿、口渴或尿布湿等,在入睡前或刚醒时还可能出现不同原因的哭闹,一般在哭后都能安静入睡或进入觉醒状况。宝宝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要。

大多数新生儿哭时,如果把他抱起竖靠在肩上,他不仅可以停止哭闹,而且会睁开眼睛。如果父母在后面逗引他,他会注视你,用眼神和你交流。一般情况下,通过和孩子面对面地说话,或把你的手放在宝宝腹部,或按握住他的双臂,约70%哭着的新生儿可以通过这种安慰停止哭闹。

健康的新生儿呼吸特征有哪些

新生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血管丰富,容易感染,发炎时鼻腔易堵塞,发生呼吸与吮吸困难。新生儿的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膈肌上下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换气,易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新生儿期又由于呼吸中枢神经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还会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更为明显。

新生儿的先天性反射有几种

(1)觅食反射

若用手或奶头碰新生儿的脸或嘴角,他马上就会把头转过来,用嘴去找。若轻轻触及上唇,则有噘唇或张口觅食、寻找的动作。

(2)吸吮反射

将奶头或其他一些物体放入宝宝口中或接触其口唇时,则出现吸吮动作。大约在4个月大时此反射消失。如果出生后此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提示有缺氧或神经系统损伤。

(3)握持反射

将手或物体触及新生儿手心时,他的手指立即就会紧紧抓住碰到的东西不放,大人甚至可就势将新生儿上身提起来(足月成熟儿),早产儿亦能抓紧或将上臂提起。如一侧不出现此反射,则可能为病态。

(4)拥抱反射

是由突然的刺激引起的一种惊跳反射,如大声、疼痛、强光、突然叩击枕头或床铺、轻叩腹部、突然抬高下肢等,均可引起上、下肢伸直外展,躯干及手指伸直,拇指及食指末节屈曲,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并在两臂松弛时发出哭声。如新生儿没有此反射,提示可能有异常。

(5)颈肢反射

让新生儿仰卧,让他的头转向一侧,则同侧的上、下肢伸直,而对侧上、下肢屈曲。若此情况持续存在或消失过早,提示其可能有脑瘫。

(6)交叉伸腿反射

在新生儿一侧膝关节处轻按,使其下肢伸直,这时若刺激该侧足底,则对侧下肢出现屈曲,然后伸直和内收。如此反射未引出,可能有神经系统损伤。

综合以上各项反射,如发现有不正常应及早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