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力训练

服从,即准确迅速地执行指令的能力和意愿,是正确教养孩子的第一要求,因此也是必须反复强调的首要习惯。

作为一种在校教育艺术,服从的意义除道德方面的重要性之外,几乎是无价的。第一年入学的新生经常拖拉、准备时间过长、喜欢解释(实际上,在学校的各个年级都有这种现象),而孩子倘若能在执行命令方面接受系统训练,就都能避免这些现象,而且还节省时间。

服从不仅包括精神上的服从,即听从神和人的指示、权威者的命令和指导者的意愿,而且包括执行命令的能力。孩子可能内心绝对服从,但却由于缺乏训练而不知道怎样执行命令。大多数带有孩子气的违抗命令现象都非故意而为,而仅仅是由于不能将命令和执行命令的想法联系起来,或者是懒得去建立这种联系。

不妨看看初出茅庐的小孩在入学头几天里领受一个陌生人(如老师)的口令时怎样做。老师下令:“起立”,“坐下”,“看着我”。孩子却茫然四顾。哪怕老师以很洪亮的声音下达非常简单的命令,孩子仍然不知所措,哪怕为执行命令而动一动。孩子知道“起立”、“坐下”和“看着我”是什么意思,而且既没有表现出任何违抗倾向,也并非故意不听话,但他就是无法将“起立”、“坐下”和“这样看”的口令与自己要站起来、坐下去以及看着老师联系起来。对他来说,这些话从语法上讲,只是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不是什么命令。孩子甚至只有在将口令与执行口令的动作联系起来思考之后,才会自动随口令站起来,随后再坐下去,这完全像我们教一条狗学会“躺下”时,要在下达口令时帮狗作出躺下的姿势一样。如果当场有其他人成功地将口令与动作联系起来,那么孩子就可以模仿这些人,做出老师期望他做的动作;如果在口令前加上他的名字和指代词,例如“约翰,起立”或者“你站起来”,那他学得就会更快些。

从另一方面讲,他可能完全知道怎样执行命令,但是惰性、私心、刚愎自用的性格或逆反心理使他不愿去执行。

经过专门训练之后,意愿和能力都可以成为固定习惯。其实,倘若习惯形成得足够早而且根深蒂固,意愿就不成问题。如果孩子总是很听话,从来都不会有其他出格的做法,那么服从的习惯就会极为强烈和不可抗拒,以至于在任何场合下,与服从意识相左的意愿都没有负面效果,此时,他当然会绝对服从别人的指示而不会有丝毫疑义,无论他当时心里怎么想。因为习惯的力量已经强大到战胜任何暂时性或偶然性外力的程度。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通过持续、不懈地要求孩子快速执行每一条指令,而不允许出现任何例外,以便使习惯固定下来,因为例外对于习惯的养成有毁灭作用。诸如此类的借口或权宜之计如:“某某人不会做,我为什么偏要做?”或者“就等我一分钟,让我把这件事做完”等等,哪怕有其合理成分,也会对习惯的形成造成破坏,因此,仅仅这一条原因,我们便不能容忍。

1.简单的指令(锻炼模仿能力和指令用语)

对孩子说:“我想看看你能不能马上去做我让你做的事,且必须遵守时间和要求。”然后下达指令:“起立。”

有些孩子可能立即服从,有些可能比较慢地服从,有些可能犹犹豫豫、环顾四周看其他人作何打算,但最终还是拖泥带水地起立了。有些孩子可能根本不在乎这条指令,而是茫然四顾,或者关注着其他事,就像自己完全被排除在执行命令者之外一样。

如果大家正确、迅速地执行命令表现得千差万别,或许就有必要说,“所有孩子,起立”或者“大家都起立”,可能还要添上一句解释的话,“当我说‘起立’的时候,包括你们,约翰和玛丽,以及所有其他同学”。然后再下达指令:“坐下。”

重复“起立”、“坐下”这些指令六七次或更多,直到所有孩子都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并且能安静而又毫不迟疑、毫不拖沓地执行。当然,这种练习并不是为了教孩子理解“起立”和“坐下”的含义,而是在他身上养成迅速执行已理解的命令的习惯。当你要求“别吵闹”或“过来”的时候,孩子完全懂得它们的意思,但他倘若没有接受过服从训练,就难以做到始终服从、快速服从或欣然服从,而这样的服从意识恰恰是这些练习希望反复灌输的;若严格按内容施训,也的确能成功灌输。这样的基础性练习很简单,也很不起眼,但以它为基础,就可能培养和形成最复杂、最有用的习惯。之后,你可以下达选择性指令:


●“男同学,请起立。”

●“女同学,请起立。”

●“女同学,请坐下。”等。


你自己先按要求执行上述指令,再让他们模仿你,即通过示范来练习。之后,再让他们独自执行指令。发出指令,但你自己不要执行,或者更好的做法是,让他们闭上眼睛,直到你发出指令而他们又服从指令之后再睁开。这样做是防止他们模仿班里其他同学。只有当他们快速执行命令而又不用看老师或其他可资模仿的孩子时,才算受到了训练。然后发出指令:

“举起你们的右手”,同时举起你自己的右手,让大家看看哪边是右。如果你面对他们,在说“举起你们的右手”的同时,就举起你的左手,因为他们在模仿你时,会举起与你举起的手同侧的那只手。再以相同的方式让他们举起左手,模仿你的动作。留意那些迟疑不决、一上来便作出错误动作或者举起另一只手的孩子,专门让这些孩子练习按要求举起右手和左手。重复这种练习,并让他们做动作时闭上眼睛。然后再向孩子下达其他一些指令,例如:


●“朝上看,朝下看。”

●“脸朝右,脸朝左。”

●“将双手放于头顶,放到椅子底下,置于背后。”

●“起立,用右脚站立,用左脚站立。”

●“向右转,向左转,坐下。”

●“右膝跪地,左膝跪地,双膝跪地。”

●“鼓掌一次、两次、三次。”


先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练,让他们模仿你。然后下达指令,让大家闭上眼睛执行。之后,对他们单个练习,给那些不熟悉你所用的词语或者执行动作较慢的孩子开小灶。

2.不可重复或无声的指令(锻炼服从意识和注意力)

必须经过多次重复、大声叫喊甚至以威胁的方式相逼迫才能形成的服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下达练习1中的指令,但语气非常平静,甚至可以有点漫不经心。让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孩子站在旁边,直到他们答应参加训练为止。

有些命令的语调柔和而平静,但要让孩子快速执行。在此类练习中,下达的命令仅能让孩子听见;或者在漫不经心下令的同时,下令者还在说着别的话或者关心着其他事。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在此情况下,会变得对声音极为敏感,就像训练有素的护士打着瞌睡,却能在病人稍有动静时立即醒转一样。如今在孩子玩耍时(当然在其他时间也并非不可)下达指令,或者在孩子做事时去打断他,这样的指令孩子很难服从,除非他接受过练习,不执行命令往往就会受罚。但是,当孩子正在嬉戏或者埋头于摆弄玩具、沉浸于其他娱乐方式时,却能在听到父母一声召唤后毫不迟疑地迅速响应,这种情况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是一种虽然罕见却很愉悦的体验。

重复前述无声指令训练,直到孩子迅速而果断地执行为止。

3.简单指令(锻炼服从意识和严谨态度)

准备一组虽然简单但却互不相同的指令,例如:


●“约翰,去关门。”

●“玛丽,把那本书拿给我。”

●“把这本书拿给约翰。”

●“给我拿杯水来。”

●“关上窗户。”

●“把你的椅子搬到我旁边来。”等等。


将第一条指令发给某个孩子,静候其准确执行,然后问全班同学这个孩子是否完全执行了这条指令;如果他没有做好,就问大家哪几点没有做好。执行指令的孩子不能提问,而如果指令的内涵中存在两可选择,就应判该同学和全班其他同学均不失分。

第一条指令应当不会产生误解,也没有其他选择;但其他指令的执行肯定会有多种选择。而判断孩子是否成功执行指令,则要看他的解释是否合理。例如,下达“关上窗户”的指令时,如果当时敞开的窗户不止一扇,而下令者又没有指定关哪一扇,那么执行者就要确定有可能指哪一扇——应该是风雨可能进入室内的那一扇。

每条指令在执行时,都要求孩子们提出一项改进措施——例如,“约翰关门用力太大”,“他没有轻轻关窗”,“他关门时制造了太大的噪音”,“他问要关哪扇门”或者“他拖拖拉拉、时间太长”,等等。

当每个孩子都依次执行完指令时,老师应当按照不同的顺序让每个人再来一遍,但是在此情况下,不能老让孩子疲惫不堪或产生厌烦。为避免这一点,最好不要一次发一道指令,然后让每个孩子轮流执行这条指令(即便每个人肯定都比前一个执行同一指令的孩子做得更好),因为那样一来,还没等全班同学将该指令轮流执行一遍,这个练习肯定就变得枯燥无味。

4.简单的延期执行指令(锻炼服从意识、注意力和记忆力)

像前一个练习那样准备一组指令,告诉孩子你要给每个人下一道,但是要等到你下达完所有指令之后再执行。接着,将所有指令说出,在每道指令前面加上某个孩子的姓名。做完这一切之后,你说:

“现在,都照我说的去做吧。”

5.否定指令或禁令(锻炼服从意识、记忆力、注意力和自控力)

对老师和家长来说,许多指令都担负着“别‘不要怎样怎样’”的责任。当然,一般来说最好是说“应该怎样怎样”,因为“不要”容易“使相反的想法进入孩子头脑”,而他们的头脑中本来没有这些想法。例如,有个经典的例子:母亲在出门之前,喜欢告诫孩子“不要把豆子往鼻孔里塞”。所有思想都有可能演变成行动,这是一条心理法则。无论头脑中想法的附带语是“该怎样怎样”还是“不该怎样怎样”,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实施它,而“不要”一词所起的作用,通常只是为强调这句话作为一种思想的重要性,但由此也使它更有强制性,而且更可能被受令者“照做”,从这一点讲,倒不如什么也不说为好。

但是,服从禁令(禁令是对此类思想的遏制)是应当培养的一个重要习惯。尽管毫无疑问的是,对孩子不熟悉的事或者发生概率不大的事,一般来说最好不要提及,但是为严明纪律,练习孩子服从否定指令非常重要,《圣经》的摩西十戒中,多数法令和规定就是以禁令形式,即“你不能怎样怎样”出现的。

让孩子远离你并且背对你,然后你对他们说,你要锻炼他们执行指令的能力。

“不要乱看。”对他们说,当你下达指令时,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东张西望(哪怕再下一个与此相对的指令),直到你喊“时间到”。接着你下达指令,然后在他们背后,采取各种方式诱惑他们察看。例如,讲个故事然后装着做解释,“杰克和吉尔爬上一座小山,就像这样”(跺跺脚或者做一些动静较大的手势),“打算去提一桶水,就像这样”(用粉笔在黑板上做记号,就像画图一样)。“杰克下了山,就像这样”(打翻一把椅子),“却摔坏了帽顶,就像这样”(扔一本书或某个重物),等等。之后突然对着某个孩子的耳朵说,“看看这里”,接着又猛然敲一下另一个孩子的肩膀,诸如此类。

6.双重指令(锻炼服从意识、注意力和记忆力)

像练习3那样发出一组指令,但是为每个孩子准备两条指令,譬如:“约翰,将那本书拿给我,再把这本书放到桌子上。”采用的方式也同练习3。

7.双重延期执行指令(锻炼服从意识、注意力和记忆力)

采用练习6中的双重指令清单,像练习4那样让孩子执行,也就是说,将所有指令全部读完,再让孩子们去落实。

8.禁令(锻炼服从意识和自控能力)

告诉孩子你要进一步锻炼他们执行“不要……”指令的能力。然后发出指令:

“不要发出任何声音,直到我喊‘时间到’”。

允许他们移动脑袋、胳膊、双脚,甚至可以随意走动(不过,倘若有人稍稍没能执行这一道命令,这项“特权”就应当被你“收回”)。捕捉并倾听哪怕最微弱的声音,然后让他们也这样做,不过,唯独老师有权力叫大家有意或无意地打破寂静。等到5分钟的时候,喊一声“时间到”。让孩子讨论:怎样做才能更好或者更容易地遵守这一指令,然后再次练习。

随后,叫他们变换一种比较舒服、能够长久保持的姿势,这一次他们不仅不能出声,而且不能动。让他们假想自己即将完成一幅画,一点点移动、稍微变换姿势或做出半点拉扯动作(呼吸和眨眼除外)都会把画搞坏,然后说:

“现在,大家不要动,等我喊‘时间到’。”

等到2分钟时,喊“时间到”,因为这已经是非常严酷的考验了。然而,后续的练习应当使他们能保持这一姿势达5分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9.禁令(锻炼服从意识和自控力)

告诉孩子们你要下达“别说话”的命令,然后试着“突袭”他们去说话或提问,但是他们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言不发。叫他们把自己当成没有说话能力的哑巴,像低等动物那样丧失语言能力。

然后发出指令:“别说话”,但你自己却喋喋不休,或者讲个故事,或者讲点孩子们通常可能提问的其他事情;如果这样做不奏效,就突然问他一个问题,以解除他的“武装”,或者吓他一下,逼迫他以回答来回应。

10.保密(锻炼服从意识、注意力和抑制力)

练习孩子保守秘密,首先要告诉他们必须千万小心、不要“露出马脚”;换言之,要想保守秘密,他们绝对不能对人说自己有秘密,因为一旦说了,哪怕并不直接说出秘密是什么,别人也有无数种办法使他们于无意中泄露秘密。不过,倘若人家知道他们握有某个秘密,那么他们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唯一安全的回答就是“我无可奉告”(就像律师教自己的当事人那样)。无论回答“是”还是“不是”,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因为聪明的提问者在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时,总能通过排除法最终探知秘密。

让一个孩子告诉另一个孩子某个秘密,然后对后者“严刑拷问”,采取那些通常用来榨取秘密的方式,极尽盘拮、诱骗和威逼之能事。如以下对话:


●“你能给我三项选择吗?”

●“是这样,还是那样?”

●“我知道那是什么,不就是——”

●“我不相信你握有秘密。”

●“你敢打赌你会说。”

●“你怕说是不是。”

●“如果你告诉我,我会给你也来点新鲜的。”

● 对所有这些话,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有回答,那就应当是:

●“我无可奉告。”


这个练习之后,可以接着进行“聋哑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假装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并且试图按聋子和哑巴的标准去做事,哪怕老师想方设法捣乱,让他们显露出他们并不是聋子或哑巴。

例如,老师可以说:


●“看着我。”(孩子们当然要充耳不闻,不会看上一眼。)

●“所有同学都一样。”(这是一句额外的提示,目的在于“突袭”那些因警惕性不高而容易上当受骗的孩子。)

●“想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吗?”


11.判断性指令(锻炼服从意识、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准备一组指令,并在每条指令中都留出让孩子判断的空间,如故意遗漏执行的位置、方法或类型等等。例如:

“约翰,请关上窗户”,(此时有好几扇窗户开着)。约翰不能问关哪一扇窗户,而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或对指令的推理,来判断老师指的可能是哪一扇。

“玛丽,请给我拿支铅笔。”她不能问,“我该到哪里找呢?”或者,“我从哪里能得到铅笔?”而要根据先前的经验或者能找到铅笔的可能位置作出判断。

“哈里,请把我的外套拿来。”他不能问外套在哪里,而要去到最可能的位置寻找,并且一直到成功找到外套为止。

12.执行口令(锻炼服从意识、记忆力)

准备一组涉及找人、递口信等内容的口令,不过孩子不一定非得理解口信的内容。这些口令如:


●“去——给我拿一本名叫什么什么的书来。”

●“去找门卫借1把锤子、1把螺丝刀、10根钉子和5根螺丝钉。”

●“去——找3个信封和2张信纸来。”

●“去——找一根大约1码长的细绳和6个大头针来。”


应始终记得让孩子重复口令的内容,以确定他在执行任务之前正确领会了意图。

13.时间性指令(锻炼服从意识和记忆力)

准备并下达一组指令,但让受令者在领受指令之后的某个特定时间(如12点)才执行。此时,应让孩子看到时钟的指针在指定时间处于什么位置,然后让他恰好在那一时间执行指令,而无需你再次明确。如,前面下达的类似取物指令或做事指令都可以这样来执行。

在这个练习中,孩子必须记住指令的内容以及指令生效的时间,并在时间恰好时独立完成任务。

14.禁令(锻炼服从意识和自控力)

告诉孩子你要离开屋子,并说你离开期间他们必须待在自己座位上。此间,他们可以做想做的事,但不能制造出能让另一间屋子里的人听到的噪音或杂音。然后你离开5分钟,第一次是只让他们看不见你,但你却能听见教室里的动静。回到教室后,你要问有多少人没有遵守规定。将这种练习变成一种游戏,违反规定者算输但不算犯错。不过,不允许学生在此期间交头接耳。

15.“西蒙说,翘拇指”(锻炼服从意识、注意力和专注力)

名为“西蒙说,翘拇指”的游戏涉及一条指令和一条禁令。游戏规则是:当老师或孩子当中指定担任队长的人简单说一句“翘拇指”或者“压拇指”的口令时,孩子都不能动;但当队长说“西蒙说,翘拇指”的时候,如果他们的拇指已经压下,就在听到“西蒙”的指令时翘上来;而如果已经翘上来,就要压下去。如果除队长之外的人发出同一指令,或者孩子的拇指位置已经与指令一致,那么就不能再动。如果再指定用右手拇指还是左手拇指,这个游戏就能玩得更准确了。

16.事后执行的指令(锻炼服从意识、记忆力和预见性)

准备并下达要在第二天执行的一组指令,例如:


●“约翰,明天上午给我拿一本你的图画书来。”

●“玛丽,给我拿一个洋娃娃来。”

●“哈里,给我拿一片彩色的树叶来。”等等。


17.时间性指令(锻炼服从意识、记忆力)

准备并下达要在当天不同时段执行、但又无需进一步指点的指令。例如:


●“约翰,10点的时候给我端一杯水。”

●“玛丽,10点半的时候把我手套拿来。”

●“哈里,11点的时候打开窗户,路易丝把门打开。”

●“弗雷德,11点半的时候,提醒我该发一条短信了。”

18.职责性指令(锻炼服从意识、记忆力和责任感)


准备并下达要在每天指定时间段由同一部分学生执行、而又无需进一步指点的指令,即职责性指令。应尽可能赋予这些指令以责任内涵,即班里的孩子执行起来确实受益,而不应当不实在;这样,每个人都可能觉得自己不仅是集体的一分子,而且能在群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


●“约翰,每天9点前把椅子摆好。”

●“玛丽,每天快到9点时负责浇花。”

●“路易丝,中午给闹钟紧上发条并调好时间。”

●“弗雷德,扫扫灰。”等。


分配的职责可以让孩子觉得乐意接受,也可以勉强接受。受到指派的孩子应当欣然接受某项职责并认真去做,而不会推诿、发牢骚或者讲怪话,以便训练得能很好地遵守这一规定,直到牢固养成欣然接受上级任务的习惯。每周都应当调换职责内容,使每个孩子都能轮上一遍,都能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都能尝尝完成惬意的任务和讨厌的任务分别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