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中学阶段,学习课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业上事半功倍,也才能不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大脑越用越灵
生命在于运动,人类的智慧则在于大脑的运动。蒲柏曾说过:大脑的力量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近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越用越灵”有其科学依据。科学实验表明,学习能增加脑细胞的部分机理。研究人员在实验中用电极刺激实验鼠的大脑切片,并且人为控制刺激程度与波产生的刺激程度相同。他们发现,位于海马部位的祖细胞变得兴奋,以这种兴奋为诱因,祖细胞发育成了脑神经细胞。
美国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大脑在短期记忆后,虽然再进行刺激会有一定抵抗,但只要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复记忆能力。而且随着刺激增加这种恢复能力也在加强,就像人在学习中掌握规律后会越学越快一样。
大脑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越用越灵。甘地70多岁还在领导印度人民同帝国主义作斗争,巴甫洛夫80多岁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齐白石90岁时依然绘画不辍,这与他们平时勤于用脑是分不开的。可见,勤于思考,经常用脑,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会帮助我们学习越来越轻松。
海德堡教育大学生物学博士克里斯多夫·伦德勒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晨型”的人更容易在职业上取得成功。“早晨型”的人喜欢在白天工作,一边思考一边作出决策;而“夜晚型”的人往往在晚上变得活力四射,十分兴奋。克里斯多夫·伦德勒说:“每当说起一笔生意成功的时候,早晨型的人总是手握举足轻重的牌。我早期的研究显示,早晨型的人在学校里更有可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能够进入更优秀的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可以更平坦顺利。不仅如此,早晨型的人还能够提前预知问题并尽力尝试去解决他们。他们有着先发制人、先行一步的能力。”
维他命瓶装水企业的创始人克里斯多夫·科尔里奇认为:早晨是做出决策最好的时候,因为人们总是很乐观。早上9时前,一般没有什么事情会出错,所以你感觉充满了希望。到了下午4时,至少会有6件令人烦恼的事发生,到了晚上你可能有恼怒和受挫的感觉。幸运的是,接下来你就可以好好休息,到明天爬起来再大干一场。
人们经过一夜的睡眠,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早晨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而且,趁着头脑清晰时,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天便有一个好的开始,人们对一天中接下来要做的事也会充满信心。因此利用好这段时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爱运动,更聪明
有一句古希腊格言说道,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可见,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运动很重要。
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久坐不动,大脑容易缺乏充足的氧气和血液,加上学习活动要大量用脑,人脑更易疲劳,严重时会感觉头晕眼花。而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氧气和血糖的含量,帮助大脑消除疲劳。人体运动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其线粒体、核糖体数量增多,从而使大脑能适应快速的思维活动,因而使人更聪明。
另外,体育运动还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应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研究表明,运动时大脑会分泌脑内啡,帮助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众所周知,心情好时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让大脑的不同部分轮流休息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大脑难免疲劳,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让大脑得到休息。泰戈尔说: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大脑的不同部分轮流休息。大脑皮层具有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当你集中注意力从事某种学习活动时,并非大脑的所有部分都参与,而是大脑与此有关的区域处于优势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则处于相对劣势兴奋状态,或抑制状态,这就是大脑的分工。兴奋的区域长时间工作,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我们改变一下学习的内容,换一个用脑的区域,让大脑疲劳的部分得以休息,其他的部分开始兴奋起来。这样,使大脑各个部分轮流休息和兴奋,可以延缓整个大脑的疲劳。例如,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当你学习文科的东西感到疲劳时,不妨换成学习理科知识等等。
马克思在紧张地写《资本论》时,经常以演算数学题作为调节。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工作之余当然不能老是写作我就搞搞微分学”。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也酷爱数学,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数十年如一日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钻研数学,留下了近千页数学手稿。马克思曾经强调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马克思把研究数学作为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他认为,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居里夫人为了缓解读书的疲劳,经常交换读几种书。读累了就演算代数和三角习题。她说:“交换工作就等于休息。”
列宁在给他的妹妹玛·伊·乌里扬诺娃的一封信中说:“我劝你按现有的书籍正确地分配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地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的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改做体操,阅读有分量的书之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
记忆的规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我们究竟能够记住多少东西呢?人的大脑约由140亿个细胞构成,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量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据劳森贝克教授的计算,让人脑每秒钟都接收10个新信息,即使这样继续一生,也还有存储其他事物的余地。可见,任何人都能提高记忆力。
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教授对一个以“保持完整的记忆”著称的人进行了数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他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普通人并无差异,他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记忆力,是因为他幼年时就自然地掌握了记忆身边发生事情的方法。中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掌握一些记忆的规律能使学习效果更显著。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记忆试验。最后把试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保持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按照这个记忆的规律,新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第一次复习尽可能当天完成,重复多次复习,间隔不要太久。勤于复习,记住的知识就不太容易遗忘了。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看法:
1.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说法易于被人们接受,因为它有时合于一般常识,比如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痕迹随着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但这并不符合所有事实,也缺乏相应实验的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有些实验已证明,干扰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2.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被排除,记忆还可恢复。此理论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未发生变化,仍存在于头脑中,只是因干扰而造成了遗忘。
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得到安德华德的实验所证实。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第一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学习和练习;第二组被试没有进行这种练习。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只记住了字表的25%,而第二组记住了70%。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缪勒和皮尔札克首先发现这种现象。他们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率为56%;如果被试在识记与回忆间从事了其他活动,回忆率就只有26%。可见,后面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有干扰作用,从而导致成绩下降。
詹金斯和达伦巴赫的实验也证实,干扰可能是遗忘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被试识记10个无意义音节,达到一次能背诵的程度。然后,一组被试立即入睡,一组被试照常进行日常工作。结果表明,照常工作组的回忆成绩低于立即入睡组。说明照常工作对回忆所学的材料起了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现象提示中学生最好把需要背诵的学习任务放在每天早上刚起床和晚上上床睡觉前完成。早晨刚起床记忆的内容没有前摄抑制的干扰,保持的效果比较好。晚上入睡前记忆的内容没有倒摄抑制的干扰,因而第二天感觉记忆犹新。许多中学早晨都会安排晨读,背诵语文和英语课文,这样的做法非常符合这一原理。
平时自己在安排学习任务时,类似材料的复习尽量不要排在一起,如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不要安排连续复习,而应和理科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交叉安排,学习中间还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学习的干扰作用。
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哪一门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托·富勒说过:方法乃记忆之母。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1.尝试回忆记忆法
尝试回忆记忆法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回忆记忆的内容,如采用复述或默写的方式等。实验证明,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可以加强复习效果。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让学生识记课文的内容。甲组学生连续读四遍进行识记;乙组学生则阅读两次和回忆两次,即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结果在复习后一小时、一天和十天分别检查保持率,甲组是52%、30%、25%,而乙组则是75%、78%、75%。可见采取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的复习,其记忆更准确和全面,保持更牢固。
例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可以看着汉语写英文,或看着英文说出汉语。背诵语文课文时,也可以边读边尝试背诵。
尝试回忆记忆法是一种积极的记忆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即时了解自己哪部分背过了,哪部分还没背过,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以便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尝试回忆,大脑要不断积极地进行思考,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记忆过程的进行。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有位细心的人发现,陈景润读书时宿舍的灯时亮时灭,那人很纳闷,进屋问其原因,原来他在运用阅读、回忆交替的方法读书。他先打开灯读一段书,然后,灭灯尝试回忆、思考刚才阅读的知识内容,弄懂了,记住了,打开灯检查一遍,弄不懂或记不住的地方就再读读,直到理解并记住才继续往下读。因此,他读书的效果格外好。
2.利用组块提高记忆效率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在论文《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中提出记忆的单位为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记忆材料的每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字母、数字、符号,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符号的组合,甚至一个语句等。米勒根据复述3至12位随机排列数字表的实验结果,发现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为7±2个组块。
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记忆时,可以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组,按组块来进行记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有人在2010年做了一项研究,利用组块构建记忆策略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质量。实验结果说明,采用组块记忆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记忆技能。词汇组块记忆策略在初中学生学习词汇中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增强语篇组织能力,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
3.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是指多种感觉对同一材料共同发挥作用的记忆方式。即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功能,使各个部位协同记忆,以提高记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