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
- (美)彼得·德鲁克
- 1438字
- 2024-12-20 23:40:48
当前的决策: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是否应当进军印度
印度的机遇
对RDI来说,印度极具吸引力,符合RDI进入一个国家的两个关键条件,目前却还未被开发。这两个条件分别是:巨大的潜在受益人群体和土地与贫穷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据1999年的统计,印度贫困人口的数量排在全球第一位。印度没有土地或只拥有极少量土地的农村家庭也是世界上最多的(6200万家)。此外,在印度,有没有土地和是否贫穷关系甚密。实际上,1997年,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在印度,没有土地最容易导致贫困,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和文盲现象。基于以上的原因,普罗斯特曼和汉斯坦德认为,进入印度势在必行,他说:“这种机会,会让那些致力于改造世界的非营利性组织的领导者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进军印度的风险与挑战
然而,这个“高回报”的机遇也伴随着相当大的风险与挑战。普罗斯特曼和汉斯坦德也在思索着怎样去面对和克服这些障碍。首先,他们担心的是“政治意愿”。在进入一个国家之前,RDI首先要保证当地政府完全愿意配合并实施他们力荐的改革方案。汉斯坦德这样解释说:
我们一直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地政府是否和我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或者至少说,他们有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验看来,印度官方一向不支持土地改革。比如说,在1999年世界银行举办的一次土地政策研讨会上,世界银行主管农村发展的官员表示:“我们不会对印度的土地采取任何措施,因为分歧太多,官方的支持太少。”
普罗斯特曼和汉斯坦德坚信,要得到印度官方支持还是有可能的,只不过这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他们担心的第二点是资金问题。RDI没有用于印度的专项资金。能不能争取到资金,以确保他们在印度的活动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普罗斯特曼和汉斯坦德也不能保证。资金没有落实,这意味着,就算普罗斯特曼和汉斯坦德认为进入印度意义非凡,也未必能在那里待得长久。在印度的开支绝不会是一笔小数目,因为印度土地改革困难重重,必须要在当地建立一个办事机构。RDI至今还从未自己出资在目标国家建立过办事机构。进入印度,RDI需要有额外的资金,或者是把用于其他项目的资金挪用过来。这让RDI的大部分员工感到毛骨悚然,进入印度可能意味着饭碗都保不住了。
与此相反,将RDI宝贵的资源用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会让员工们觉得更有安全感。比如说,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工作筹措资金就要容易得多。RDI在前苏联开办了很多按诊疗收费(fee-for-service)机构,当时,大量的资金流入这个地区。汉斯坦德说道:
不再去考虑印度,继续待在前苏联国家,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还得考虑这一点:我们在前苏联国家的工作效果已经大不如前。虽然我们在前苏联国家得到了可观的成果,但是,能为RDI增值的领域都已开发。可是,印度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市场,有着无限的潜力。
第三个挑战就是,必须做出较大的战略性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印度本土的环境。光看印度没有土地的人口数量,就知道它与其他的国家不一样。RDI曾在这些国家积极活动过,同样的方法并不适合印度。说得具体一点,印度有太多无土地的家庭,要进行土地改革,得把全国20%~40%的土地纳入进来。土地改革规定农场的面积为2~5英亩),这是RDI的惯例,亚洲很多国家历史上也这样做过。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数字迫使RDI减少受益人的数量,减少每个家庭拥有土地的面积,或者是在某些方面重新规划整个项目。并且,印度的28个州都有它们各自的地租规定,因此,RDI要面对的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参与者,并非只有一个核心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