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怀疑任何一个细节,
我们同样应该相信这些细节,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细节,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只能是远远看着。
诗人说:一滴水珠就是一个世界。
但是,你得有那样的慧眼与灵性。
那是一个远远逝去的时代,那是千年以前的一个世界,那段历史被人们称为三国。而对于三国的传颂与感动,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那股令人荡气回肠的“忠义”之气。
一
苹果谁都会切,但是切出的形状却各不相同。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别人切苹果的方式。因为方法并不唯一。
同样,人们都在品读历史,当然很多人也不读历史,但是并不是说历史与他无关。只是历史在他的视野中不是焦点。
对于历史这只苹果,如何切,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样都是解读,只有深度的不同,但谁都无力还原历史的原貌。
岁月如刀。只是这刀握在谁的手中,从哪个角度切入,这同样是一个问题,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你的所见和我的所思,各有其妙。但是对于历史的原本状态来说,我们都在胡说。因为,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必然存有令后人所无法窥知的因素,即使是历史的始作俑者当时也同样无法完全把握每一个细节,也许只有上天能够主宰一切。所以,我就这样切开了这只苹果,呈现于你眼前的,也就是我用心灵所看到的一切,无论你是否认同。
人类为了建立一个秩序,试图把一切都规范成为条理,然后建造一个框架,一切就在这个框架下展开。然而,人们仍然无法把握历史展开的层次。面对历史最终的模样,人们显示出的更多的是无奈。
因为历史无法改变。人们总喜欢作出一些假设,总是在那些微妙的时刻替古人设想:如果如何,历史将会改写。其实即使那样,又有何用?历史还是历史,或者还会是这样的状况,而且那样并不一定就比这样更美。面对历史,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所有的推测都显得虚弱无力。谁也不能说这是最好,但同样谁也不能说这是最糟。因为无法类比,因为无法纠错。而历史之所以会选择如此的进程,我想同样有它的道理。
其实,历史就是在众多选择中的这样的一个唯一,不可替代,也无所谓好坏。只是历史而已。
因此,我们就用时间的手术刀,把历史切割开来,然后打开看看。
二
三国这个时代,一言以蔽之,风起云涌。
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是焕发着人性原汁之真的时代。卷入那个时代的一切人,都淋漓尽致地张扬着他们的个性。
贵族权臣们在庙堂之上相互倾轧,诸侯强盗们在沙场上厮杀,英雄与小人们拥挤着在各个城堡下奔走,隐士贤哲在林下修行吟唱,平民百姓们在田野中劳作,然而所有收获却总被巧取豪夺……
历史是远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再现与组合。当然,对于那段久远的历史来说,我们都是陌生人。
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变幻的世界。只是随着我们的心境不同而随意地修改着我们的结论。因此,历史其实也是一种心境。
对于命运,我们内心深处充满好奇与向往,对别人,对古人,也对自己。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历史。其实,历史就是命运,历史就是命运的记录。记录很简单,有时只有一句。然而,这个结果,却是由长长的经历所得出的。而我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把这个经历复原,或者说找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的理由。
不论你以怎样的方式切入,展现在眼前的,必然都是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世界。虽然这不是真实的历史,也不是历史的真实,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充满义气的英雄,我们的心灵需要,我们脆弱的心灵需要这样的支撑。需要这样一个义薄云天的美好形象,需要这样一个呵护心灵的精神支点,需要这样一个……所以我们呼唤着这样的英雄,也愿人们拥有这样的英雄品质,愿我们这个世界因此变得美好起来。
任何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事实上都是以相应的朝代的衰落为起点的,从而在那个历史的废墟之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的时代。
当时,国家的衰落表现为政治上混乱不堪,宦官干政,国家政治权力旁落,皇帝昏庸孱弱,废立受近侍和权臣的控制与操纵;官员腐败堕落,社会矛盾骤变,在国家领土之上,引发了全面战争;连年内战,余波震荡,动摇了国家政权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则是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灾害频繁。总而言之,社会动荡,人心涣散。
在这时期,“一时多少豪杰”,并起争锋。许多走投无路的人为了生存,也加入了军队或者沦为强盗。当然经过历史的巨筛,他们中不少人当上了将军,很多人成为英雄,当然更多的人流尽了满腔的热血,化为尘埃。因此这是一个让平民百姓深怀恐惧并深深诅咒的乱世,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让那些不安分守己的冒险之徒所向往的美好机会。
三
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农民军大起义爆发算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政权被西晋消灭。这将近百年(共96年)期间,东汉政权分崩离析,权贵、诸侯、强盗在昔日的汉王朝所拓建的中原土地上不断征讨。在这段历史中,各地实力派贵族打着各种旗号在帝国的废墟上问鼎逐鹿。各路英雄纷纷登场,满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建立一个强大的新的帝国的梦想,令他们兴奋,令他们以此为己任,没有谁愿意退缩,更不愿拱手让与他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历史的最佳承担者。强大统一的国家应该由他们亲自建立起来。打造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梦想诱惑着他们,鞭策着他们,于是他们不惜一切,致力于新的统一……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魏王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自称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于是,东汉政权解体,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国。魏国(公元220年—公元265年)建都洛阳,占据今长江流域以北大片土地。蜀汉(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建章 都成都,占据今巴蜀及西南、西北部分。吴国(公元222年—公元280年)建都建业(今南京),占据长江流域以南及东南诸省。
在谋求实现新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魏、蜀、吴三大集团为实现统一的最高目的,各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从而形成了一个政治相对清明,蓬勃奋发,充满生机的历史时期。他们共同认识到人才是决定一切的核心问题,因此重视人才,任用人才,从而使一大批智勇之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在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60年间,三国先后兴起又次第衰亡,最终统一于西晋。正如民间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长期的战争结束了,历史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四
三国,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三国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掘,去认知。在这段历史中,能够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的心灵。
在三国英雄传奇中,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千百年来仍然震撼人心。而在三国英雄群像中,关羽更以其义薄云天的正气令后世敬仰,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尊的“武圣”。
在这个有着5 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心灵需要,是一种心灵的依托。人们需要一个信仰,于是人们对于“义”深深崇尚。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关羽崇拜不衰的心理因素。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人们需要相互支持,需要精神依靠,需要心灵相托,需要一种深入灵魂的信任与关护。
义气,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契约,是一种神圣的承诺,是一种同心共赴的誓言。
人们总说: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江湖英雄最看重江湖义气,而江湖义气又最不可靠。很多人见利忘义,卖义求荣,互相倾轧。所以人们对“义”的呼唤与敬仰是永恒的。于是借助于神明共立誓言,互相保证,作为心灵的承诺,互相支持,互相关照。于是就有了结拜。民间拜把兄弟,就是最初的原形。
对于关公的膜拜,更是官民共同的需要。这是民心的呼唤,是国家统治的需要,是良知的皈依。
所谓信仰,首先必须信,相信,信任,然后挺直脊梁,抬起头来仰望,并作为自己的楷模效仿,而不是跪拜。
义,就是一种信仰,具有永远的号召力。
五
在这块土地之上,虽然建有太多的庙宇,但是却没有真正的信仰。
天地之间,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内心的仰慕。
面向太阳站立,仰望浩瀚广宇,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真情,令我们振奋不已。
所谓“神”,就是我们内心所信奉的神灵,就是在我们茫然环顾之时,凄然无助之际,呼号切念之救星。只有此刻我们的信仰才是真纯的,才是出于“至诚”。只有此时,我们的内心才发出对神灵至诚的请求。祈求冥冥中的神明给予支持,给我们心灵以帮助。这时我们所求告的神才是我们的心灵所纯粹信任的实体。
神之为神,就在于信义,承诺于神前,显验于事机。因此我们必得为我们的一切负责。因为神明在上,它在关注着,昭昭如日月。
平民百姓之敬奉关公,“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就在于义,在于忠,在于诺而不悔。因为他生则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有灵于世,有所求而得报应,洪泽自远。于是,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民间敬为护佑平安的至尊。
兵者,诡道也。然而,义勇为先。无义之战,为逆天之行,必然败亡。关公之义即为实实在在的楷模。
行商经营,虽然信奉“无奸不商”,但是,同样需要诚信。无诚不足以合作,也就无从取其利。因为,只有诚信才可以建立长久的合作,才可以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利益。信义,是维系合作的基本律义,是合作与信任的契机,是利益的源泉。因而关公之义使人得到心灵的支持和依靠。所以商人敬奉关公为财神。
于是,一位神灵远远地向我们走来。从历史深处走来,抖落历史的尘埃,披挂走向神坛,接受后世的拜祭。
关公一生,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无欺无诈,坦然而立。不可威凌,不能收买,不愿投机。“不弃旧从新,乐为之死”;“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
“义”、“忠”、“信”、“勇”四个字就可概括他的人品。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他为各阶层民众所认同、所拥戴,他也成为民间团体团结内部的纽带。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从而,关羽的精神在平民百姓心中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畏,慢慢成为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文化特征。元人郝经说:“(关公)所在庙宇,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关羽俨然成为中国“义教”教主。
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题写过一副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这也正是对关公膜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心灵的依靠。
信仰是不能强加的。信仰,是自愿自觉的心灵行为。因此,远古的人们崇拜关羽,他们需要那样的神灵,他们需要自己的心灵之神。因为,他们的心灵需要“义”的支持。
迈入松柏森森的关公庙宇,我们的心灵将会受到洗礼。
六
关公代表着平民的心意,是平民的神灵,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于是关羽从历史后面走出,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的神灵。
我的笔在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之间游离。我依据史实,因为那是真实的记录;但我也同样愿意相信传说,因为那也是我所希望的美丽。
所以,我采用了我所得到的真实的或虚构的材料。只为了一个心愿:让我们得到一个可信的,像我们一样真实又像我们想象的一样美好的平民之神——关公。
关羽,对于他所在的时代,负起了责任,以他的义、他的精神、他的品格,无愧于天地。
统治者需要这样的楷模,需要忠诚,但是如果没有“义”,也就没有忠诚;商人需要这样的诚信,因为没有“义”也就没有诚信,没有诚信,也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也就无从赚取利润;善男信女需要这样的一个偶像,没有“义”,也就没有情,如何寄托海誓山盟的承诺;民众需要这样的一个神灵,需要一个一诺千金的永远的保证,假若没有“义”,也就没有信仰,我们的誓言由谁来佐证?因而我们崇拜关公。因此,我借用了一切可用的资料,就这样写下来了。这就是我内心的关公。
面对历史,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我眼中的历史。我们需要这样的关羽,我们愿这样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只求能够真实,并不刻意求美。但是反观历史的成败,隐隐地透出一种苍劲的美来。那种千年贯注的义气与灵魂,令我们倾慕不已、向往不已。因为那是一种真正的美,千年不变,传承不衰。这也正是我写本书的目的,也是促使我写本书的动力所在。只是我的笔触未能尽意,深以为憾,此其一。其二则是我的理解,只是泛泛的关羽,失于表面,并不能够深入到历史的关羽的内心,我只能写我心中的关羽,因为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更是一个历史人物——关羽。我所传达的这个形象,并不能替代别人的塑造。我只力求接近一点,再接近一点,更接近一点,然而终不能深入关羽的真正的内心,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其三则是个人思想的苍白,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自以为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行的嫌疑,因而必然存在扭曲或是歪解,从而令人们觉得有损英雄形象的美好或是标榜不实之语。而我的初衷是想表达得好一些、准确一些,但却只能是达到这个样子,不能令英雄传神,因此深以为憾。只有恳请读者诸君指正。当然,能够得到您的批评,则是我的幸运。
谨此鞠躬!既向心中的神祇致达诚意,也向您表示歉意。
东方诚明
2008年1月11日于甘肃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