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秋冬进补,千万别补错!(2)

养生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应季的菜是最顺应自然的。另一方面,便宜的菜最“干净”。我现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如果病人是去别的医院拿药,我一般不给他们开人参这类价格昂贵的药材。这是因为,名贵的药物利润大,生产这些药物的人也就会多花一些“心思”。现在科学发达了,有人工照明、人工控温,有激素,有农药,有各种生物化学设备,很多名贵药材都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说不清楚这些药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多少人为的干扰。药材的药效是否会改变?是不是有奸商以次充好?这些都是说不准的。

便宜的蔬菜不会有这些问题。我给您算笔账,菜市场上,应季的蔬菜大多一两块钱一斤(1斤=500克)。这可不是农民能拿到手的价格。这一块多钱里,有菜市场小贩的利润,有地方批发商的利润,有运输公司的利润,有营业税,有卫生费,有农贸市场的进场费、管理费,有运输所需的油钱,有高速公路的过路钱……刨去这中间的层层开销,落到种地的农民身上,一斤蔬菜能赚到一毛钱就不错了。一亩地一万斤大白菜,最好也就能赚个一千块钱。再刨去种子钱、农药钱、化肥钱、人工钱,一亩地最后能赚几个钱?菜农顶着烈日狂风在地里辛苦了几个月,不能不给自己留点钱吧?那您想,这么种地,谁舍得往地里放激素、给萝卜打针加点甜味素、买点染料给白菜上个色什么的?赔不起啊!您可能听说过假冒的名贵药材,但您应该没听说过假冒的土豆萝卜吧?这才吃着放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名贵药材药力猛,副作用也大。

《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药力猛的药物不能多吃。吃人参、鹿茸固然可以救人,但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多名贵药材副作用大,吃人参不当,有的人会流鼻血,会头晕脑涨,但要是换成了吃萝卜,吃多了不过是多打几个饱嗝,对身体无害。

进补前,要先摆正观念,并非越贵的补品效果越好。只要选用的材料能符合季节规律和病人的体质,最便宜的食材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进补效果。

秋冬进补别太急,感到寒意时再进补

当身体感到寒意时,就可以开始秋冬进补了,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一个合适的日子,喝碗山茱萸粥,冲壶菊花茶,对养生都大有好处。

秋天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进补?我们小区里有两位老人家曾经为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个认为,进补应当从“立秋”

那一天开始,因为按照“二十四节气”,“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和中医学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讲的“秋季”,当然应该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另一位老爷爷不同意,他认为秋天进补应当从“秋分”那一天开始。他认为,立秋的时候天气太热,还不能算是秋天。

真正的秋天,应该从秋季中间的“秋分”这一天算起。

两位老人家都是固执的人,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位老人拿出了历法书,论证立秋那天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另一位老人拿出了中医书,坚信只有到了秋分,才算真正到了进补的季节,之前的几个节气都不算数。老人家们吵得可爱,一度成为小区里的热门话题。有一天,我在小区里闲聊的时候,听到了这件事,一起聊天的人问我:“您说,到底哪天算是入秋了呢?”

我连忙摇头。我又不是做挂历的,我哪知道啊!

可是,别人要是问我:“秋天进补,应该从哪一天开始?”

我该怎么回答呢?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会回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一本中医典籍记载过“某月某日是秋天,该如何进补”之类的话,中医学家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医治疗不会死板地规定进补的日期,而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的原则。

“因时”,指的是用药要根据天时进行调整。比如前面说过,盛夏要避免食用温热的药物或食物,隆冬则要避免食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否则,药性和气候相冲突,原本能治病的药,可能反倒会害人。

“因地”,指的是在同一个时节里,地理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立冬这一天,东北和海南的气候显然不一样。东北已经有了寒意,在药物饮食上要注意偏重温热;海南的气候还似盛夏,饮食、用药需要偏重寒凉,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过往旅客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中医大夫只需要治疗周边县市的病人,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讲“因地制宜”,只讲“因时制宜”,只要熟悉了本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就能给病人看好病了。

但如果是面对全国的患者,“因地制宜”的原则就非常重要了。从全国范围来讲,“秋天什么时候开始进补”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根本无从回答。患者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秋冬开始进补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当地的天气进行判断。当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不再为暑热烦恼,反倒觉得有必要加几件衣服了的时候;当某一天出门时觉得凉飕飕的,偶尔会冻得流鼻涕的时候,这就是可以开始秋冬进补的日子了。其实,在这个时节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想吃肉食了,这是身体对于气温变化自然而然的反应,不用我们自己判断,身体已经替我们发出了信号:到了应该进补的季节了。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具体时间的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个不错的日子。的确,从节气上来说,从“立秋”开始,已经算是进入秋天了。但是立秋是在阳历8月7日到8月9日,这个时候暑气还很重,吃些寒凉的食物避免中暑比吃些温热的食物进补更为重要。立秋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有可能会出现气温回升的情况,称为“秋老虎”,这段时间也不适合进补。到了阳历10月1日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当然,还有局部地区气温较高),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并且很少会有气温回升的可能。因此,在阳历10月1日前后进补,时机就比较合适了。

古人早有类似的论述。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

中说:“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羹,酥酒酪等,则无他矣。”可见,孙思邈就是以“秋分”作为开始秋冬进补的时间。“秋分”是在阳历的9月22日到9月24日,和阳历10月1日处于同一个时间段。而且,阳历10月1日前后,有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很多地区都有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喝菊花酒的民间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民间的传说。相传古代的时候,有个瘟魔到处肆虐,百姓非常害怕。有一位懂得法术的高人告诉百姓,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又要出来作乱了。他让百姓在这一天都到山上避难,并且每人要喝一点菊花酒,还要拿着一片茱萸叶。等到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果然出来作乱,它看到百姓都站在高高的山上,气得哇哇大叫。瘟魔想要冲上山,却被菊花酒和茱萸叶的味道吓得不敢前进。这时,高人拔出宝剑,杀掉了瘟魔,从此百姓再也不用担心瘟魔作乱了。这个传说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类似的记载。

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判断,瘟魔云云,都是古人的神话传说,不是真事。但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可以猜出重阳节习俗的来历多半和预防疾病有关。重阳节正好是开始降温的时节,从重阳往后,寒气越来越重,如果不注意预防,人们就容易得和寒邪有关的疾病。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出了户外锻炼(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可以预防疾病的经验。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两者虽然同名,但属于两种不同的药材,其进补功效也不同。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本草纲目》云:“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这是说山茱萸可避寒邪。

《本草纲目》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菊花是传统养生的良药,相传慈禧太后就喜欢吃菊花。据说每年到了菊花盛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吃菊花火锅。先把菊花摘下来漂洗干净,然后在吃火锅的时候,在热汤中放入洗干净的菊花瓣。食材中增加了菊花的香味,食用时格外清香。

山茱萸和菊花,是阳历10月1日前后适合进补的食材。山茱萸是树上的一种果实,虽然属于中药材,但也可以当作一般的食材食用。适合老人食用的做法是做成山茱萸粥。

米粥是易于消化、滋养脾胃的食物。用山茱萸煮粥,不仅味道鲜美,在进补的同时还滋养了脾胃,非常适合初秋食用。

山茱萸粥

原料:山茱萸20克,粳米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山茱萸洗净(如果是鲜山茱萸,则需要去核,如果是干山茱萸,则需要提前用水浸泡),将粳米淘洗干净;两者入锅,锅中加水,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熬成黏稠状,适当凉一凉就可以食用了。为了增加味道,也可以加入少量的白糖。

山茱萸

性味归经: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

进补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进补方式:山茱萸粥。

用菊花进补,可以把菊花制成菊花茶。现在市面上直接有晾晒好的菊花茶供人选用。也可以自己购买干菊花粒,做法也很简单。

菊花茶

原料:菊花4~5朵,冰糖适量。

做法:茶壶中放入菊花,倒入开水,盖上壶盖,待菊花泡开、茶水变色以后,就可以饮用了,也可以放少许冰糖增加味道。

菊花偏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以后可能会感到肠胃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在茶水中放入一些枸杞子。并且注意,一天不要喝太多的菊花茶,也不要长期连续饮用。

从阳历10月1日或者阴历重阳节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进补了。不妨喝一碗山茱萸粥,再冲一壶菊花茶,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对养生大有益处。

菊花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进补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进补方式:菊花茶。

天气冷了,还能吃“凉”食吗?

食物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秋冬季节应当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

有一个年轻的女孩经常痛经,而且痛得非常厉害。她看过西医,西医检查不出什么毛病,我们中医大夫一看就发现,其实毛病出在她的饮食习惯上。她特别喜欢吃橙子、柚子、香蕉这些水果。这本来是一个好习惯,这些水果都是好东西,尤其是橙子、柚子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衰老,淡化色斑,女孩子应该多吃。但是,这个女孩子忽视了这些食物的中医属性,她不应该在例假期间吃这些。

食物有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另外还有一种平和的食物称为“性平”。通过这五种属性,我们能对食物、药物的功效进行初步的分类。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分类方法,食物和药物种类太多了,谁都背不下来,遇见一种新食物,我们该不该吃呢?可以先看看它的性味归经,知道它性是什么、味是什么,那么对这种食物的益处、害处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吃之前心里就多少有点数了。

如果不会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去吃,随便乱吃,就容易吃出病来。那个女孩子喜欢吃橙子、柚子、香蕉,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寒凉的食物。寒凉的食物不适合在女子例假的时候吃。所谓“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例假期间吃了寒凉的食物,经血凝滞不通,就会引发痛经。根据这个女孩的症状,初步判断正是寒凉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她的痛经。

我建议她不要在经期吃寒凉的食物,改吃温热的食物,还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促进经血运行。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女孩痛经的毛病果然好转了。

寒凉和温热,是食疗时选择食物的重要依据。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头晕、恶心、心情烦躁,这是因为夏天温度高、湿度大,热邪、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在这样的天气里,人应该吃寒凉的食物,少吃温热的食物,以祛除暑气。比如吃西瓜,就可以防暑降温。但如果大热天非要吃羊肉,那就会越吃越燥,身体各种不舒服的毛病都出来了。

秋冬季节正好相反。秋冬天气寒凉,身体虚弱的人容易受到寒邪而生病。因为这个原因,在秋冬季节里,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可以多吃炖肉、大枣、辣椒一类的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如果非要反其道行之,大冷天的吃冰镇西瓜,那多半会拉肚子。

不过,秋冬要多吃温热的食物,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食物的温、热、寒、凉好比我们用来调整人体温度的“空调”,要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和个人体质的不同随时调整。如刚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炎热,气温接近夏天,此时不能着急吃温热的食物,而要像夏天一样多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再比如,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喜欢多吃辛辣、肥腻的食物,但很多人家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结果反倒上火了。这时候也不能再吃温热的食物了,而是要视身体的接受程度,适当吃一些偏寒凉的食物来清热祛火。

秋冬进补,除了要多吃补阴的食物以外,还要注意天气环境和自身体质的变化,在寒冷的环境里多吃性热、性温、性平的食物,在温热的环境里适当吃一些性寒、性凉的食物。

温热的食物,典型的有牛肉、羊肉、辣椒、韭菜、生姜、荔枝、桂圆、木瓜、核桃、红糖、人参、肉桂等。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祛除寒气,可以适当多吃这类食物。

寒凉的食物,典型的有鸭肉、番茄、菠菜、冬瓜、黄瓜、苦瓜、西瓜、梨、橙子、香蕉、柚子、菊花、沙参等。在气温或者室内温度较高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只要不贪吃,食用后没有明显不适,适当吃一些也没有关系(女子在经期、孕期、哺乳期除外)。如果生活环境非常寒冷(如北方秋冬交替、没有暖气的时候),对于畏寒怕冷的人来说,这类食物就应该少吃或者不吃了。

有一个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区分性凉和性温的食物。一般来说,性寒凉的食物水分较多,吃到肚子里有冰凉的感觉;性温热的食物,口味辛辣、甘甜的较多,吃到肚子里有暖暖的感觉。如果有人脾胃怕凉,冬天没盖好被子就容易大便稀溏,那么他吃了寒凉的食物,多半会感到腹部不舒服;吃了温热的食物,则会感到暖和舒适。另外,食物的温度也和寒凉有一点点关系。盛夏吃的食物温度要稍低一些,避免吃滚烫的食物;寒冬吃的食物温度要稍高一些,不要吃冷食。夏天吃凉菜很解暑,到了冬天,凉菜就要适当少吃一些了。相反,热腾腾的炖煮菜则非常适合在冬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