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 重启:新改革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
- 李稻葵
- 1717字
- 2014-10-22 16:05:10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庞大的经济体。
但是,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迈入现代化的门槛?
而判断发达经济的基本标准又是什么?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给出的是一个绝对标准,比如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12000美元,这个标准也在不断调整。但这不够科学而且无法预知未来几十年后的情况。
根据笔者自己的研究,纵观世界,只有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相当于世界领先经济体美国的人均GDP的50%以上,该经济体才能相对比较稳定,才能够经受各种波折,才能不错过各种世界经济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济体才能跨入世界领先经济体的俱乐部,其综合国力乃至社会发展水平才能保持不落后。西欧各经济体属于这一集团,韩国新近加入这一集团,日本长期属于这一集团,尽管过去20年来,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但是如果考虑了由于通货紧缩导致的日元的实际购买力有所上升的因素,日本的人均GDP基本是美国的人均GDP的60%水平。
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0%(按照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汇率来计算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往往难于突破美国人均GDP的50%水平的关口,从而倒在经济现代化的门槛上。的确,今天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产能过剩、能源资源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复杂和国际经济政治问题增多等种种挑战。
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必须重启大规模制度演进的进程!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坚持持续改善社会经济制度,只有这样,社会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挑战才能够合理地解决,才能避免思维的激进和社会的动荡,化解激进式的革命社会基础。
重启改革必须要重启思路。
首先,必须重启一个认识发达国家基本经济发展经验的进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断突破自己的教条。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反教条的措施,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界也正在反思和总结这一历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该能期待发达国家经济学的新一轮的思维。
其次,必须重启以实验促改革的进程,让改革实践走在争论的前面。改革与革命的重大区别是,改革的思维基础是经验主义的探索,而革命是以新意识形态为先导的。
笔者多年来的观察是,经济学和经济改革领域的几乎所有争论,都可以归结为对两个基本问题的认识的差异:
1.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领域,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的。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或假设,自然会引出不同的改革的理念和经济政策的想法。
2.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领域,哪级政府具有执行力和公信力。这一问题也是没有一个固定答案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政府,其执行力和功能性又不一样。
因此,笔者自己多年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参与政策讨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两个问题不能做统一的假设,必须抱着允许各个地方去试验,允许不同的试点,从试验和试点中找出具体的答案,打破现有的教条的心态。这就是这一轮重启改革的核心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在这一点上是有着非常好的突破的——既强调顶层设计,也强调尊重基层的首创的积极性。
最后,必须重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今天,穷国、富国与中国,新三个世界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与角色。而一门长期的必修课就是必须在世界上以开放的心态、耐心的态度仔细解释什么是中国梦,打消各种可能出现的猜疑。
本书是基于笔者过去两年来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以及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探索。大部分文章来自于每月为《新财富》杂志所写的专栏以及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与世界观察》上发表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新财富》编辑部副主任刘凌云像一位超级美食家,每月提前给笔者点菜,要笔者这个厨师专心研究如何配料、加工、出菜,然后由美食家点评润色。《中国与世界观察》的杨学军老师、陈随老师更是每篇细细品味,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我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尹兴中、徐欣、程浩、伏霖、冯明、徐翔、吴舒钰、金星晔等同学非常高效的研究助理工作。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王留全、康晓明、陶英琪的大力帮助。他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全书整体的质量,更是避免了数不胜数的基本错误。在此一并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