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言
代导言:我的独立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
上卷(2010—2012)
第一部分 中国符号学
前言 科学理性与符号学
1 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和人文科学的符号学方向[1] ——论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的意义
2 符号学作为沟通东西文明理论对话的桥梁[1]
3 符号学理论的科学性标准与技术性标准的分离 ——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的理论性启示
4 符号学与其双重制度性分析法[1] ——作为分析方法和作为被制度化之对象
5 “人能弘道”:谈中国学人应否有“治天下学”的抱负 ——2012新春寄语
6 除夕感言:再谈“中国符号学”的意义
7 中国符号学理论的方向和中国学者的仁学心志学
8 符号学学术作风和职业化功利主义
9 论跨文化的符号学转向
第二部分 重读王阳明
10 深秋故地两周行 ——心学之旅:从阳明学到胡塞尔
11 “21世纪阳明学的方向”:会前感言及会议发言
12 从阳明心学到宗羲史学[1] ——论21世纪“诚学”的时代意义
13 王阳明和胡塞尔的心学还原论[1] ——“重读王阳明”和“重读胡塞尔”
14 “国学现代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15 略谈佛学理论术语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中国符号学角度看
第三部分 重读胡塞尔
16 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胡塞尔著作集》总序
17 “重读胡塞尔”和主体性的重建 ——胡塞尔vs.海德格尔
第四部分 人文科学理论现代化
18 人文科学理论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19 实学和理论之间双重关系:伪论理因果性和真效用因果性
20 警惕“理论话语”的伪论证性
21 人文知识革新的时代呼唤:东方伦理学和西方知识论的有机汇通
22 人生观与治学态度:2011岁末感言 ——写于《仁学和符号学》出版之际
23 “中体西用”新解和人文科学前途
下卷 (1980—1988)
自序
导论 人文科学的跨学科方向
第一部分 哲学
A.现象学
1 埃德蒙特·胡塞尔[1]
2 现象学评介[1]
3 胡塞尔思想的发展[1]
B.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4 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的初步分析[1]
5 关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辨析[1]
6 结构主义评介[1]
7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
8 米歇尔·福柯[1]
9 雅克·拉康[1]
C.解释学
10 汉斯-乔治·伽达默尔[1]
11 保罗·利科[1]
12 解释学和中国的解释学研究[1]
D.其他
13 维尔海姆·文德尔班[1]
14 乔治·爱德华·摩尔[1]
15 赫伯特·马尔库塞[1]
第二部分 美学和文艺理论
16 罗曼·茵格尔顿的现象学美学[1]
17 罗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特征[1]
18 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电影美学概说
19 略谈当代电影理论的理论化趋向[1]
第三部分 史学理论
20 法国“年鉴派”的历史思想[1]
21 评伊格尔斯的《欧洲史学新方向》[1]
22 关于当代西方历史理论的几个问题[1]
23 国外历史研究的新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分类[1]
第四部分 比较研究
24 海意象和山意象的对比:西方和中国诗歌象征方式的一个比较[1]
25 茵格尔顿的“层次—结构”理论和中国昆曲的结构分析[1]
26 今日中国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1]
27 文化理解中元理论方法的必要[1]
附录 论仁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信仰体系[1]
附著译书目
校后补叙:回顾父亲仁者风范对我的治学方向之影响
更新时间:2019-09-21 01: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