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军校岁月

1927年,17岁的徐长卿进入了西点军校读书。作为将门之后,他一入学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军校里,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精通炮兵和装甲兵作战理论,无论是战术推演还是实际操作,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学员。

“徐,你的战术报告写得太棒了!“一位同学拍着徐长卿的肩膀赞叹道,“你对装甲兵的运用简直堪称完美,连教官都对你赞不绝口。“

徐长卿笑了笑,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只是我对军事理论的一点理解而已。“实际上,他心里清楚,这都是系统赋予他的能力,让他能够轻松掌握各种复杂的军事知识。

在军校的日子里,徐长卿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在体能训练上也远远超越了其他人。他的速度、力量和耐力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甚至可以轻松完成一些原本只有特种兵才能完成的训练项目。

“徐,你简直不是人,是怪物!“一次体能训练后,一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你怎么能跑得这么快,力量这么大?“

徐长卿只是笑笑,没有解释。他知道,自己的特殊能力必须隐藏起来,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927年的哈德逊河畔,西点军校的哥特式建筑群在晨雾中若隐若现。17岁的徐长卿站在学员队列里,肩章上的将星纹章在朝阳下泛着冷光——这是三代从军的徐家特有的徽记,让他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成为焦点。当总教官霍克上校在点名册上看到“徐“这个姓氏时,镜片后的目光明显多停留了三秒。

战术教室里,胡桃木长桌上铺满等高线地图。徐长卿握着指挥杖的手突然顿住,指尖在法国北部地形模型上轻点:“若在阿登山区部署机械化步兵,需注意三公里外的隐蔽炮兵阵地。1916年索姆河战役时,德军正是利用这种地形差完成逆袭。“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就连正在记录的作战参谋都抬头惊望——这段战例分析连最新版《现代战争概论》都未曾提及。

“徐学员的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霍克上校的皮靴碾过地板,在徐长卿绘制的装甲兵机动路线图前驻足,红笔突然在图上划出锐角:“但这里忽略了雨季泥泞对履带的影响。“少年转身时目光沉静,指尖已在沙盘上重塑地形:“如果搭配我改良的橡胶履带齿纹设计,通过性可提升 47%。“上校的瞳孔微微收缩,他记得这种改良方案三天前才在陆军工程兵团内部会议上提出。

障碍训练场上,铁丝网在暴雨中泛着冷光。当徐长卿第 17次刷新 400米障碍跑纪录时,战友们正趴在终点线呕吐。二等兵约翰逊盯着秒表的手在发抖:“四分十二秒...这比上届毕业生纪录快了两分钟!“少年弯腰扯掉沾满泥浆的作战靴,脚趾在湿滑的地面无意识抠入泥土,掌心的老茧却是系统强化体能时自然生成的伪装——他必须让这些异于常人的表现看起来像后天苦练的成果。

深夜的图书馆,煤油灯在橡木书架间投下摇曳的影子。徐长卿正在批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钢笔突然在“精神要素“章节停顿。系统传输的记忆碎片中,闪过唐国薛氏正在研发的磁轨炮设计图——那种超越时代的动能武器,恰恰需要重新定义“火力覆盖“的战术思维。当他在笔记本上画出第一幅多兵种协同作战示意图时,窗外传来值星官的脚步声,墨迹未干的图纸已被折成纸船模样塞进衣兜。

深秋的野外演习中,徐长卿所在的蓝军被红军主力压制在波托马克河支流。当学员们按照教科书准备构筑防御工事时,他突然截取电台频率,用摩尔斯码向后勤连发出假命令。三小时后,伪装成补给车队的装甲分队从红军侧后杀出,指挥车上的霍克上校看着举着白旗跑来的“俘虏“,终于露出了第一个笑容:“徐学员,你比地图上的等高线更难琢磨。“

圣诞前夜的学员聚会上,约翰逊醉醺醺地搭住徐长卿的肩膀:“我听说你曾祖父在圣米耶勒战役中用刺刀挑落过德军军旗?“少年的指尖划过威士忌杯沿,系统植入的记忆让他清晰看见曾祖父倒在马恩河的弹坑里——那具本该属于原主的记忆残像,此刻却像老照片般泛黄。他突然举杯一饮而尽,任由酒精灼烧喉管:“军人的荣耀,从来不在勋章上。“

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掠过西点教堂的尖顶时,徐长卿在战术报告末尾签下名字。墨迹未干的纸页上,“装甲集群大纵深作战“的标题格外醒目,而在页脚不起眼处,画着半枚模糊的唐国国徽——那是他与薛氏家族秘密通信的暗号。窗外传来坦克引擎的轰鸣,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战场,从来不限于军校的演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