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往门外板壁上刷了道浆糊,“啪”地拍上一张单字告示,却是一个斗大的“聘”字。
底层的百姓多不识字,但这个“聘”字以红笔圈出,任谁都晓得是招工。
饭店不能没有员工,正如北宋不能没有开封。
这便是古代相较现代的第二个优势:人力成本低廉。
东京的寻常小店,跑堂的日值不过百文,厨师二百文顶天,且不必给员工缴纳医保社保。
更妙的是,这年头的士大夫阶层虽已养成一日三餐的习惯,平民百姓仍守着日食两顿的旧习。
城中大小食店,大多寅正(凌晨4点)开张,巳正(上午10点)歇灶;申正(下午4点)再起炉灶,直忙到子夜梆响。
换言之,宋朝餐饮业的从业者每天须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这不是天选打工人是什么?
综合这两天的所见所闻,一个发家致富的计划逐渐酝酿成形。
吴铭回到现代,拨通了某个久未联系的电话号码。
……
临近中午,一辆黑色大奔拐进老式居民楼林立的街道,稳稳停在川味饭馆门口。
还没下车就亮开嗓门:“吴大厨!几时回来的,怎么不早告诉我?”
“上周刚安顿好,这两天才收拾完店面。”
吴铭迎出店外,有点惊讶于张涛形象上的改变。
当年在同一所技校练习颠勺,毕业后又进了同一家饭店当学徒,后厨的油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的日子里,两人总爱蹲在消防通道里分吃剩菜。
彼时的张涛还是个吸烟屁股、舔酸奶盖的穷吊丝,如今连发型都透着讲究,都说人靠衣装,这话不假,开着七位数的大奔,戴着六位数的名表,确有几分成功人士的风采了。
张涛倒没有刻意炫富,这不过是他的日常。
他习惯性地摸出一包华子,弹出一支,正想递给吴铭,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停住手:“还戒着呢?”
“压根没沾过。”
吴铭领着昔日老友进店,墙上那张颇为壮观的“盖饭大全”尚未撤换,张涛看得眼晕,不禁大呼牛逼:“我愿称你为盖饭仙人!”
“这是我爷爷的菜单。”
“老爷子真够实在的,现如今10到12元的盖饭上哪儿吃去?”
“以后在这里也吃不到了,我做的盖饭价格至少得翻个倍。”
“翻倍?这个地段,超过20块的盖饭你确定卖得出去?”
吴铭倒杯水端给他,不答反问:“你觉得不值?”
“我知道你的水平,当然觉得值,其他人不一定知道,可能会被价格劝退……”张涛话说到一半转了调,“不说这些,先给哥们来份回锅肉,再来两碗白米饭,我可是特地空着肚皮来的。”
吴铭笑起来:“知道你好这口,我早就备好菜了!”
回锅肉可以说是川菜家常风味的代表菜,记得刚升灶头那会儿,只要客人点了回锅肉,只要不忙,吴铭便会多炒半份,和张涛一起炫光两大碗白米饭。
背井离乡千里之外,一份回锅肉,足以慰藉乡愁。
吴铭起身走向后厨,张涛紧随其后。
吴铭想起“后厨重地,仅至亲和员工可进入”的规则,劝阻说:“你就别进来了,坐着歇会儿吧。”
“怎么,怕我偷学你的技术啊?”
“怕你这身名牌沾上油烟,厨房里有多热你是知道的,尤其是这种小饭馆。”
六月的日头毒得人发昏,老式吊扇在头顶咯吱转着,连扇叶扇出来的风都是热的。
张涛望着后厨方向,光是想到从前站在灶台前烤火的日子,后脖颈就开始冒汗,铁锅散发的热浪仿佛正顺着记忆延烧过来。
他老老实实坐回原位:“行,那我就等着吃现成的。”
五分钟后,吴铭端上菜和两碗白米饭,还和当年一样,两人分而食之。
张涛凑近餐盘,深深吸嗅,似要将扑鼻的香气尽数吸入肺中。
他大笑道:“就是这味儿,爷的青春回来了!”
白瓷盘底积着红亮的汤汁,切得极薄的肉片蜷成灯盏窝,带皮的肥肉炸出金黄卷边,与嫩绿的蒜苗辉映成趣,黑色的豆豉点缀其间。
“真漂亮!”
张涛由衷赞叹。
不仅卖相漂亮,食材本身也漂亮。
回锅肉理应用二刀肉来炒,但由于猪肉的品质下降,如今的肉都太过瘦了,炒出来的口感柴不说,肥瘦之间还容易脱离,所以许多饭店都改用五花肉来炒,吃着腻得慌。
瞧瞧这四肥六瘦的二刀肉,一看就知道品质上佳。
张涛咽口唾沫,迫不及待地将肉和饭一并送入嘴里。
不嚼不知道,一嚼吓一跳:“土猪肉?!”
吴铭笑着点点头:“可以啊你,嘴还是一如既往的叼。”
“叼个毛!要是连土猪和肉猪的差别都吃不出来,舌头可以割了!”
真香啊,这浓郁的肉香,这醇厚悠长的回味,这紧实且富有嚼劲的口感,毫无疑问是货真价实的土猪肉。
张涛舍不得咽下,细嚼慢咽着,含糊不清地问:“你刚才说这一份多少钱来着?”
“小炒的定价是38元每份,盖饭的话是半份,卖22块。”
“每份都用土猪肉炒?”
“当然。”
“骗鬼呢!真是这个价,我能吃到你破产!”
张涛本来觉得他的定价过高,有点不接地气,现在才发现,这定价可太便宜了,便宜到他不敢相信。
单是味道就值这个价,吴大厨的回锅肉堪称教科书级别,无可挑剔。
何况分量很足,炒出来大约三两,生肉估计得有半斤。品质这么好的土猪肉,市面上的售价不会低于50块每斤,光是肉的成本就高达20多,不亏本才怪!
吴铭没法解释,只能说:“我保证不涨价,不仅如此,店里的其他荤菜,比如宫保鸡丁、辣子鸡,我也会用土鸡来炒,欢迎你来光顾。”
张涛直勾勾盯着他看了足足五秒,直到确定他是认真的,这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既然吴老板有心做慈善,那就别怪兄弟薅你的羊毛了。”
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搬到这附近居住了。
饭后叙了会儿旧,方才进入正题。
吴铭说:“你现在是大老板了,你家的预制菜我看网上的销量很好啊,口碑也很不错。”
张涛在一线当厨师的时间并不长,离开饭店后便自己创业,开了家预制菜厂,用自己的所学对现有的配方进行改良,研发出一系列川味预制菜,广受好评。
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也算是在预制菜这个赛道站稳了脚跟。
张涛剔着牙,漫不经心地说:“谈不上大老板,不过是混口饭吃。说实话,跟你的回锅肉比,我卖的那些预制菜就是狗屎!”
吴铭被逗笑了。
狗屎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预制菜的确无法和现炒相提并论,尤其是追求锅气和食材新鲜的中餐。
吴铭对预制菜没有偏见,这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餐饮业未来的趋势,只要食品的安全和营养能够得到保障,吴铭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有些食物的确适合预制,比如面点。
倒不是说流水线上的面剂子能和老师傅的手艺相提并论,实在是凌晨四点揉面的功夫,抵不过撕开包装袋扔进蒸锅的便利,街边的早餐店揭开蒸笼,十个有九个冒着同样的香气,还有多少人会在乎是不是现做的呢?
于是他敛起笑容,正色说:“我想从你那儿采购几款包子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