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簪缨世家

  • 陆游传
  • 欧明俊
  • 3751字
  • 2025-04-11 15:25:52

陆氏家族兴于汉唐,隐于五代,于宋复兴。陆游有自觉的家族文化传承意识,有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他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个人努力外,还来自“家风”的承继。

北宋宣和七年(1125),江山风雨飘摇之际,淮河上一位伟大的诗人——陆游诞生了。陆游虽生于外地,但系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身出名门。陆氏家族为书香门第、簪缨世家。陆姓据说出自妫姓,始祖陆通,楚国人,齐宣王的小儿子。陆游《宋会稽陆氏重修宗谱序》载:“后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陆氏家族从始祖陆通开始,就是贵族世家一脉,赫赫有名。陆通何许人?“楚狂接舆”是也。《高士传》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见陆通确有其人,且品行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陆游对这位始祖引以为豪,《广都道中呈季长》赞道:“天上石渠郎,能来伴楚狂。”《遣兴》又说:“素怀华渭嗟谁问?且作狂歌楚接舆。”以“楚狂接舆”自喻,既表现出自己的高洁志向,又传达出对陆通的赞美之情。

汉、唐时,陆氏家族比较显赫,代表人物有陆贾、陆续和陆贽等,皆为文武忠孝之士,《史记》《汉书》《旧唐书》等列有传记,名垂后世。五代时,则有陆谊一脉,为嘉兴(今属浙江)陆贽分支,不愿背弃唐王出仕为官,遂徙居山阴。就此,陆氏一脉,与山阴山水聚合,逐渐发展成为山阴世族。在《陆氏大墓表》中,陆游从七世祖开始列叙族谱:“山阴陆氏大墓,九里袁家㠗,曰二评事讳忻,配李氏祔,是为某之七世祖。九评事讳郇,配范氏祔,是为某之六世祖。光禄卿、赠太子太保讳昭,配福昌县君、赠昌国夫人李氏祔,是为某之五世祖……四世祖太傅公,始别葬焦坞。”评事、光禄卿、太保、太傅皆为正品官名,陆游所列七世祖、六世祖、五世祖、四世祖都有官职在身,可见山阴陆氏为名门望族。陆游《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描述家族荣耀历史:

陆氏自汉以来,为天下名族,文武忠孝史不绝书。比唐亡,恶五代之乱,乃去不仕。然孝弟行于家,行义修于身,独有古遗法,世世守之,不以显晦易也。宋兴,历三朝数十年,秀杰之士毕出。太傅始以进士起家,楚公继之,陆氏衣冠之盛,寖复如晋、唐时,往往各以所长见于世。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陆氏家族兴于汉唐,隐于五代,于宋复兴。在宋代,陆氏家族人才辈出,世代谨守祖宗家法,不因外界而改变。陆氏家族由汉至宋,绵延千年而不乏秀杰之士。

北宋以降,陆游高祖陆轸、曾祖陆珪、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几代人都在朝为官,山阴陆氏家族声名显赫。

高祖陆轸,字齐卿,号朝隐子,真宗朝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任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等职,以上柱国致仕,累赠太傅,为官清廉,忠直不阿,得到皇帝称许。陆佃《朝奉大夫陆公墓志铭》说祖父:“老犹赋诗。以公余观史,以俸余买书,曰:‘吾以此终身,亦以此遗子孙可矣。’”陆轸嗜书博学,观史赋诗,开启了业儒守官、诗书传家的家风。陆轸晚归学仙修道,号朝隐子,有《修心鉴》,提出修心的内容、方法,为悟道之言,其中包含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可视为道书。

陆轸生二子:陆琪,陆珪。次子陆珪,字廉叔,即为陆游曾祖,仁宗朝景祐年间补国子博士,官扬州天长县(今属安徽)知事。因儿子陆佃功绩,朝廷赠太尉。他嗜书博学,好学尚义,多藏书。陆珪生四子:长子陆佖,次子陆佃,三子陆傅,四子陆倚。

陆游祖父陆佃,字农师,号陶山,徽宗朝官礼部侍郎、吏部尚书、尚书左丞,封楚国公。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陆佃是著名学者,多藏书,著有《陶山集》《埤雅》《礼记新义》《礼象》等,神宗将他与王肃、郑玄并列。他极爱王弼解《易》,以说《诗》著称于世,从王安石学经,尤精礼学。《宋史·陆佃传》载:“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陆佃为人正直,王安石执政时,他不一味顺从;王安石失势后,他不避讳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去世后,他还前往拜祭。陆佃少时家境贫寒,发愤苦读,中进士后,仍以清白勤俭教育子孙。《放翁家训》对“楚公”的节俭“家风”有详细记载:

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太尉与边夫人方寓宦舟,见妇至,喜甚,辄置酒,银器色黑如铁,果醢数种,酒三行而已。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

陆佃显贵后,仍不忘节俭,他的学识、品格对陆游影响至深。陆佃生七子,长子陆容,次子陆寘,三子陆宇,四子陆宦,五子陆宰,六子陆宗,七子陆宁。

陆游父亲陆宰排行第五。陆宰(1088—1148),字元钧,号千岩。历任朝请大夫、直秘阁、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京西路转运副使等。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他遂居家不仕。陆宰尚节操,工诗文,通经学,喜道教。他继承父志,嗜好读书,著有《春秋后传补遗》。他藏书万余卷,筑双清堂贮之,他对当时藏书界的情况非常熟悉,是很专业的藏书家,与石公弼、诸葛行仁并称浙中三大藏书家,且为三大家之首。他于蜀中得到《苏氏易传》,并传给陆游。他的藏书、爱书和读书精神对陆游影响甚大。陆游写有大量藏书题跋,还为友人写了《吴氏书楼记》《桥南书院记》《万卷楼记》《题唐执中书楼》,表达藏书思想。陆游读书,凡遇善本,必设法亲自抄录,或请人抄录,如《寒夜读书》二首其二:“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陆宰生四子:陆淞、陆濬、陆游、陆涭,陆游是第三子。陆游母亲唐氏同样出身书香世家。她是唐介的孙女,唐之问的女儿。唐介,字子方,江陵(治今湖北荆州)人。历官殿中侍御史,耿介无畏,以直声动天下。熙宁元年(1068),拜参知政事,多次就新法问题与王安石争论,王安石强辩,而皇帝站在王安石一边,唐介因愤生病,疽发于背,次年四月去世。《宋史》卷三一六有传。唐介生四子:淑问、义问、嘉问、之问,唐之问即陆游的外祖父。唐淑问之子唐恕、唐意,皆为博学杰出之士,忠直简亢,以文章、气节著称于世。可见,唐氏家族亦是忠君爱国之士,陆游自小受双亲影响,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下长大,更是身体力行,传承家族文化。

陆游,字务观,关于其名字的来历,自南宋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字少游)而生陆游,遂以其字为名、其名字之。又有人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袭其名字。这些说法纯系附会,不足为凭。其实,陆游的“游”与水有关,不是旅游的“游”,取义可能来自《列子》中“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词“楼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

在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是诸多因素合力成就的,陆游也不例外。陆游的家世是重要因素,陆氏家族崇尚经学、儒学,敦厚守礼,尊师重教,代代相传。陆游《园庐》说:“七世相传一束书。”《自儆》二首其二说:“经术吾家事,躬行更不疑。”他自觉以承继并“躬行”家学为己任,在诗中反复强调“六经”的重要性,《六经》说:“六经圣所传,百代尊元龟。”陆游认为读经最重要,继承家学,践行儒家仁义学说比做诗人重要,他以儒学经典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受家学影响,陆游亦重视子女教育,常督导子孙读书。《夜出偏门还三山》说:“到家夜已半,伫立叩蓬户。稚子犹读书,一笑慰迟暮。”当看到儿子读书时,他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陆游重视礼教和孝道,《寓叹》说:“《孝经》一生行不尽。”

陆氏家族又尊崇佛教。从高祖陆轸起,世代皆与僧人有交往。陆轸曾为福建转运使,任上写《赠真行大师》说:“语录传来久,所明机妙深。霜天七宝月,禅夕一真心。只有道为证,更无尘可侵。前溪鸥出没,谁自感浮沉。”陆氏家族女性亦多信佛,陆轸妻吴氏虔诚信佛,陆佃《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记述她“鸡初鸣,起诵经,至日旰乃已。盖更数十寒暑,精进如一日也”。受家学熏陶,陆游亦嗜佛学,从《跋〈释氏通纪〉》《陈君墓志铭》等文可知,他年少时避兵东阳(今属浙江),就和僧人接触,《〈持老语录〉序》自述“甫数岁”,即与“持禅师”交往密切,“无旬月不见师”。他与僧人妙湛、僧琏、宗莹、慧升禅师等结为方外交,常以诗相赠。

陆游家世信奉道教,尊崇老庄。高祖陆轸撰有道书《修心鉴》,陆家世代珍藏。其祖父陆佃喜读道书,并为流传已久的《鹖冠子》作注,又从王安石学老庄,故老庄成为其家学。陆游《跋老子〈道德〉古文》自述玉笈斋藏道书二千卷,以《道德经指归》古文为首。陆游常读道家经典《老子》《庄子》,诗中多处咏及。陆游尤嗜道家养生之术。

陆氏世守农桑,陆游诗中屡屡咏及为农“家风”,《农家》说:“为农幸有家风在,百世相传更勿疑。”忠君爱国,忠义传家,更是陆氏“家风”重中之重。祖父陆佃爱民忧民,《依韵和查应辰朝散雪》二首其一说:“无地得施调国手,惟天知有爱民心。”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心,对陆游影响很大。陆游有自觉的家族文化传承意识,有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他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个人努力外,还来自“家风”的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