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被忽视感:看见,就像一束光,被照亮的孩子更出色
- 走进孩子的心: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
- 杨小溪
- 1733字
- 2025-04-09 17:00:24
妈妈把我捧在手心里,我却感觉她看不见我
周末,我和欣欣妈妈、欣欣一起去公园赏樱花,欣欣却对钓鱼感兴趣。她随手捡来一截树枝,蹲在湖边,将手中的树枝伸向水面,假装在钓鱼。
“妈妈,妈妈,我钓到一条大鱼。快把它放到水桶里!”
我和她妈妈对视一下:哪里有水桶啊?
欣欣妈妈说:“放妈妈口袋里吧。”
孩子伸手把妈妈的手一拉,比画一个圈,我这才明白,这就是水桶。
孩子钓鱼的积极性高,“鱼儿”也乖。很快,“水桶”里装满了“鱼”。
很快就到中午了。欣欣一手拿着树枝鱼竿,一手提着“水桶”,蹦蹦跳跳地前往公交车站。
远远地,公交车开过来了。
突然,欣欣说:“妈妈,刚才我装鱼的水桶放在地上,忘记拿了!”
“我替你拿了。”妈妈赶紧用手比画一个圈。
“才不是呢,我刚才休息时把水桶放在树旁的地上了。”
欣欣说得一本正经,朝树跑去。可是没跑几步就被妈妈抓了回来。
“车马上来了,你瞎跑什么?根本就没有水桶,也没有鱼!”
欣欣妈妈终于失去继续陪欣欣演下去的耐心,毫不客气地说出了真相。
我们最终上了车,可是欣欣的脸上挂满泪珠——她还在想着她的“水桶”和“水桶”里的“鱼”。
“原来妈妈的目光被挡住了呀
著名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曾经提出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概念,指的是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而对孩子造成情感创伤。说得再形象一些、生活化一些,上面的故事中,欣欣妈妈的举动有可能对欣欣造成“情感忽视”。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当孩子为电视剧里的某个人物的处境担心时,有些父母却笑着说:“这傻孩子。”当孩子因为一朵花的凋落而暗自悲伤时,有些父母却毫不在意地说:“太孩子气了。”
在类似的事件中,处在矛盾两方的孩子和父母都觉得委屈。父母会觉得:我把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满心满眼都是你,你居然觉得我忽视了你?!而孩子会觉得:你们总说你们是最爱我的人,可是我的委屈、悲伤和我的所思所想你们都看不见,这难道不是对我的忽视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矛盾?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在大多数父母看来,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值一提,他们经常说的话就是:“小孩子知道什么?”“小孩子,哭一会儿就好了。”
哭一会儿真的就会好了吗?并不会。经常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孩子会因为发出去的各种情绪信号都得不到回应而“人格大厦”坍塌,有可能变得抑郁,更容易出现某种成瘾行为,面对情绪问题常会不知所措,通常也无法发展出完整的自尊心理。
所以,父母不要认为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过一会儿就会好了。父母不在意或不理会孩子的情绪,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坏。”
看见关系,我被爸爸妈妈的目光照亮了
父母的目光为什么会被挡住,从而使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你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什么?
有调查者曾向不少父母问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有的说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
可是,很少有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有些父母明显将孩子物化,这使得这些父母注定不太可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或者可以说,阻挡了这些父母视线的就是他们对孩子的物化的认知。
这样的父母会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能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生理细节,但是不肯朝孩子的内心看上一眼。那些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孩子,一开始都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会非常乐于向父母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提醒父母要看见自己的情感需求,有时行为还会表现得非常激烈,比如摔东西、大声哭闹。但是,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我们永远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有些父母已经在心里对孩子形成了物化的认知,也就等于认定了孩子不会有情感需求,自然也不会去关注。所以,在父母的这种认知下,孩子的情感受到忽视就成为一种必然。
当我们想要解决孩子“童年期情感忽视”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要解决对孩子的看法这个问题。父母只有在认知上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人,承认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才会真正认真对待孩子的情感需求。只要父母拥有了这样的认知,能够真正看见孩子,看见孩子的内心,亲密的亲子关系就能水到渠成地拥有了。这样,所有孩子就都会被父母的目光照亮,因为遮挡父母目光的那层障碍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