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开发·变迁:唐宋以降福建北溪流域的社会发展
- 黄艺娜
- 1521字
- 2025-04-07 18:02:28
序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多田园少是自然地理的一大特征,因此,人多地少的矛盾自宋代以来一直困扰着福建,深刻影响着福建历史文化的发展。由于古人尚无海域面积的概念,因此从福建没有像长江黄河那样的大江大河和没有像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这样的大湖泊的角度说福建水域面积占比较小,也没有什么不对。
福建水域(不包括海域)虽然不大,但福建江河水系对福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逊于山地。福建虽然没有一条贯穿全省的大江大河,却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汀江等多条发源于本省山地的江河,这些江河干支流平行或垂直于山脉走向,形成格子状水系,把福建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区域。如果把福建的山脉看作人体躯干的话,那么诸多江河水系则是人体不同部位的血管,输送各种养分,有效地维系着生命的运转。明清时期福建设立了八个府,形成相对独立的八个区域,史称“八闽”,就与福建水系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福建,由于山地多,陆地交通并不方便,福建先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网密布(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0.1千米)的优势,开拓水路交通。就同一水系而言,由于水路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经济紧密相连,文化交流互鉴,进而形成以水系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上,闽都文化、闽东文化、莆仙文化、闽南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北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形成虽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与水系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福建多元的水系,就没有福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也许受古人对福建自然环境总体认识的影响,过去的历史学家多关注山地对福建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少关注水系对福建历史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开始从流域史的角度研究福建历史文化,但研究成果还是不多,系统性研究某个流域的论著更是凤毛麟角。有鉴于此,黄艺娜选择九龙江流域史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后来聚焦于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希望能对流域史研究有所贡献,这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选题,我当然赞许。
然而,流域史研究的难度之大往往要超出研究者的想象,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的缺乏。缺乏资料,相关研究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选题、再妙的想法都无从谈起。因此,要完成此研究,必须在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研究方法诸如人类学、社会学来弥补了。黄艺娜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她是闽南人,利用懂方言、人脉广等便利条件,在读博三年间数十次到相关村社进行田野调查,考察大量的宫庙、祠堂、渡口、古墓,多次参加迎神赛会、祭祖活动、赛龙舟的民俗活动,采访众多乡老,收集大量碑刻、族谱、传说、口述历史、资料照片、视频等第一手资料,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此书尚有一些可取之处,提供许多第一手珍贵资料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在学风浮躁的当今社会,黄艺娜能不辞辛劳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与当地百姓交朋友,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术研究,其求是务实的学风难能可贵,值得倡导!
由于有丰富的资料为基础,加上求是务实的学风,《家族·开发·变迁:唐宋以降福建北溪流域的社会发展》在学术上也有不少贡献,诸如较清晰地勾勒出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并对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区域社会变迁的原因、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不同家族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的开发、家族势力的消长及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的分析相当精彩,既有对传统观点的补充,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观点。
当然,学术研究是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就九龙江流域而言,除了干流北溪外,还有支流西溪、南溪,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样才可以认识九龙江流域的历史全貌。我期待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流域史的研究,期待黄艺娜博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林国平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