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目标、方法与作风

郁龙余 朱璇[1]

摘要:“一带一路”是经济建设,也是文化建设。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践行者,都应明白“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目标、方法及应有作风,还要对人类发展史特别是西方殖民史有所了解、批判,并与其彻底划清界限。这样,才能胸怀大局而心中有底气,真正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关键词:“一带一路” 内涵 目标 方法 作风

“一带一路”是一个崭新的中国概念。它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几年间迅速获得世界各国政要、学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欢迎,成为一个国际热词。

《“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一文说:“‘一带一路’概念虽新,但是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前身是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怎样把“一带一路”建设好,是摆在中国和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一带一路”建设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它伴随着中国崛起,一方面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遭到不少质疑。这更需要中国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内涵、目标、方法与作风加以深度阐释。

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

在现代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做出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繁荣昌盛和对外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21世纪后,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呢?让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青春,无疑是最富魅力和现实意义的。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庄严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讲中说:“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在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中,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他说:“‘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4]

这样,习近平主席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先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再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后讲“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提出了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命题——“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对“一带一路”的观点、立场,完全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为什么国外会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对它心存疑虑甚至恐慌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懂一点西方的殖民史。今天我们讲“一带一路”,讲互利合作共赢;昨天他们讲的是殖民和被殖民、侵略和被侵略。虽然殖民主义早就被抛进了历史垃圾堆,但它还在腐烂发臭。还有一些人,以殖民主义之心度“一带一路”之腹,他们产生疑虑甚至恐慌是自然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工作的方法、作风,包括说话的口气和用词等。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与倡议,是一幅宏伟的蓝图。这一构想和倡议,将在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努力实践中,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一带一路”建设是非常之世的非常之举。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必须学习习近平的一系列文章和讲话。

中国历史悠久,人丁兴旺,因为中国有敬天法祖的传统。敬天就是敬畏大自然,奉行天人合一;法祖就是效法祖先的嘉言懿行。习近平曾说:“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5]敬天法祖并非墨守成规。在2013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习近平提出:“世界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6]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到21世纪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但中国人历来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准则。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互相呼应、相得益彰的。

计当计天下利。在中国人心目中,天下的含义是不断扩大的。最初,就是海内、四海、全国,随着视域不断扩大,天下就具有了世界、国际、环球的意义。中国人的“天下”除了空间意义外,更多的是人文意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师生讲话时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天下观理念,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7]

如果说,实现中国梦主要是“立己”“达己”,那么“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立人”“达人”。正如习近平在《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中所指出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并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8]在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做了主旨演讲,他说:“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9]

习近平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次讲“以人民为中心”,并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人民就是天下,人民是力量之源,有了人民的观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强调,“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计当计天下之利”;“达则兼善天下”;“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等等。以上文章和讲话在时间、空间和人文三个维度上体现了全局观念,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

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

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有了深切了解后,再来理解“一带一路”及其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由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组成。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说: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0]这些可以“先做起来”的,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即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些阶段,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础,更是需要长期努力来做。

“一带一路”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东西方人民梦寐以求的“天下大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天下大同有着广泛的理想追求的基础。在汉字文化圈,天下大同是广大读书人和民众的不懈追求。在印度,人们对天下大同有着自己的表达,叫“世界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这在印度文化圈有着广泛的影响。古希腊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希伯来文明中有“伊甸园”的理想,但文艺复兴以来长期起支配作用的是古希腊文明。“希腊城邦在今天被当作民主政治的原型,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希腊城邦里,有投票权的公民人数不多,奴隶和被征服的土著佩拉斯吉人,没有参政的权利。这些城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理想的民主政治体,而是战斗群的战士们组成有效攻击力,共享掠夺成果的族群而已。”[11]这种“胜利者最卑鄙,失败者最正直”的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物极必反。到近代,欧洲一批有良知的精英,在伊甸园、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Communism)。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拨和纠正。共产主义最接近原意的翻译就是“天下大同”,就是“世界一家”。

人类社会的进程,和人走路一样,总是在左右脚的不断交替中迈向目标。前进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曲折甚至走弯路的情况,但迈向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是不会变的。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情况。“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共同富裕之路,是通往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迎之者兴旺,拒之者衰落。在整整一百年前,即1916年,泰戈尔在前往日本的船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目前,一些享受世界财富的民族,惧怕中国的崛起,千方百计阻止那一天的到来。”“中国的这种能力,使美国对她畏惧三分,在工作能力方面,美国赢不了中国,所以不要妄图以膂力将它制服。”[12]如果说在一百年前泰戈尔就如此断言,那么不得不让人将他视为先知,到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已经势不可挡。

三 “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法

正确的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才能实现目标,方法是最重要的因素。方法就是通往目标的道路、桥梁和舟船。没有这些,一切无从谈起。就像终点站和道路紧紧连在一起那样,目标和方法也紧密相连。相对于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本身就是实现终极目标的道路和方法。“天下大同”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带一路”建设也将它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就告诉人们:“一带一路”是实现天下大同的道路和方法。中国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但是,它又是实现中华民族“天下大同”这个终极目标的阶段性目标。这与古人追求的“小康”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目标的崇高决定了实现目标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高尚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天下大同为自己的崇高目标。这样就规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法必须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因为这“五通”是科学的、高尚的,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是和“一带一路”的崇高目标相匹配的。

我们强调实现崇高的目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同时必须是高尚的,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人们记取。方法问题不是小问题,实现伟大目标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小问题。这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讲,是必须谨记和奉行的。这样,才能做到胸怀大局,心中有底。

四 “一带一路”建设的作风

有了崇高的目标和科学、高尚的方法,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还必须有优良的作风。关于作风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49年3月有一段经典的表述。他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3]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雄才大略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这两个“务必”。

对于一项伟大神圣的事业来说,崇高的目标、科学高尚的方法和优良的作风是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的。

习近平不仅给“一带一路”建设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科学的、高尚的方法,而且为我们规定了优良的作风。2014年5月21日,他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说:“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14]在这里,如果我们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看作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方法、路径,那么,“亲、诚、惠、容”就是实现“一带一路”伟大目标所需要的优良作风。“亲、诚、惠、容”和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虽然提出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受众各不相同,但是其与崇高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主客观世界的协同性是完全一样的。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有着一系列讲话和论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方法和作风,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阐释。无论是“一带一路”的研究者还是践行者,都应该认真学习,仔细消化汲取。唯有这样,才能满怀信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我们曾在《凡我到处,就是中国——中国梦在海外》一文中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必然以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拍手称好为成功标志。”[15]我想,“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必须和各国的发展规划对接,以赢得各国人民的拍手称好为成功的标志。关于和各国规划对接,明代的一则故事可供借鉴。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其中之一是郑和碑。郑和碑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刻写,但三种文字的内容并不相同。这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典型,目的是交流互鉴,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美美与共的事业。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誉满天下和谤满天下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大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另一方面也受到指责,一些国家及其人民甚至对其感到恐惧。

美国学者柯文(Paul A.Cohen)对奈保尔(V.S.Naipaul)的小说《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中的一段文字很令人欣赏。他引述道:“欧洲人,像所有人一样想要黄金和奴隶;可是同时他们又想给自己树立雕像,就像是对奴隶做了好事。由于他们聪明伶俐,精力饱满又处在权力的鼎盛时代,就可以把自己文明的这两方面同时表达出来;他们既得到奴隶又得到雕像。”柯文接着说:“只要权力分配不均,只要切蛋糕的人同时又是挑选的人,某种程度的不均衡或不公状况就很可能出现,有些人就会多得。”[16]当今世界的乱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切蛋糕者”和“挑选者”不但是同一个人,而且“他”变得越来越恶劣。

所以,我们应站在人类道义的高地上研究、批判西方殖民史,既要了解奴隶、黄金,也要了解雕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要了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又要了解当下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方针政策。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所作演讲《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中说:“中华民族主张的‘天下大同’和印度人民追求的‘世界一家’、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和印度人民倡导的‘不害’是相通的,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17]“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天下之大道,努力通往万国安宁、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是正义的事业,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事业,是一定会胜利的。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这些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The Connotation,Goals and Proper Style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Yu Longyu Zhu Xuan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s bo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understand its background,connotation,goals,methods and proper style.Otherwise,it will suffer setbacks and even lead to divergence.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learn and show a critical attitude to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olonialism,and then draw a clear line with it.In this way,we could mi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have full confidence,bringing genuine benefits to Chinese people an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Connotation;Goals;Methods;Proper Style


[1]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朱璇,博士,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讲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89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93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16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65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30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70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17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33—334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9页。

[11]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第19页。

[12]〔印度〕泰戈尔:《泰戈尔作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5,第584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1440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58页

[15]谭中、 凌焕铭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18页。

[1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第166页。

[17]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路》,《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