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老庄村卷:欠发达地区应对气候贫困挑战
- 郑艳 林陈贞
- 2397字
- 2025-04-07 17:59:37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贫困的关联机制
减缓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更是关涉各国长远利益的发展问题。减缓贫困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气候贫困这个衍生概念揭示了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确定的逻辑关联。尽管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这一议题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贫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
一 气候贫困的相关概念
“贫困”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不仅体现为物质匮乏,也表现为社会经济、心理文化或身份地位上的剥夺感、缺失感和弱势感。[1]贫困分为长期贫困(chronic poverty)和暂时贫困(transient poverty)。最贫困的群体往往陷入长期贫困,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逃离贫困陷阱。“贫困陷阱(Poverty trap)”可以视为某种“最低资产阈值”,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无法成功地实现其教育子女、资本生产和提升经济地位的目标[2]。人均每日消费低于1.25美元被认为是陷入贫困陷阱的标准。[3]
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to poverty)是指易于遭受贫困的潜在特征,是预测贫困人口的重要参考,也称潜在贫困。对全球贫困人口的统计有不同的测度标准,例如世界银行认定的全球贫困人口为12亿人,依据国际贫困线(Internaional Poverty Line,IPL),标准是每天消费水平低于1.25美元的人口;UNDP依据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以基本服务(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的缺失、基本能力(core human functionings,如残疾)不足进行综合衡量,测算出全球共有17亿贫困人口。[4]
气候变化所引发和加剧的贫困现象被称为“气候贫困”。气候变化会加剧贫困并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削弱发展中国家减缓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气候贫困实际上是指“气候变化引发的贫困(Climate Change Induced Poverty)”。[5]
二 气候变化的致贫效应
世界银行报告《气候变化和贫困:一个分析框架》指出,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是加剧现有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二是增加新的贫困人口数量(包括大量的城市新贫民)。由于贫困群体常常处于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之外,只维持基本生存,因此他们对于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微乎其微,贫困加剧导致的社会福利影响常常难以量化体现在GDP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之中。[6]这使得许多国家在减贫实践中往往忽视气候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程度。
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气候变化导致气候要素(温光水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增大渐进性气候风险(slow-onset risk),如干旱化、盐碱化、荒漠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以及环境变化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及病虫害(蝗灾、鼠灾、作物病虫害和家禽家畜病害等)等。二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变化增加突发性灾害风险(abrupt risk),如热带气旋、风暴潮、极端降水、河流洪水、热浪与寒潮、干旱等。气候变化的致贫效应主要表现在:干旱地区的生计退化、家庭资产损失、粮食安全问题和灾害,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期贫困、劳动生产率下降、人员伤亡、农业产出下降、水资源短缺,等等。[7]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加剧贫困和导致贫困陷阱的重要驱动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专门讨论了气候变化引发生计恶化并导致贫困的因果机制[8]。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健康、教育水平)、物质资本(提供衣食住行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本(气候条件、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土地资源等)等既是影响国家福利的重要因素,也是容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主要领域。按照自然灾害影响的家庭比重来看,欠发达国家贫困家庭的灾害风险暴露度更高[9]。例如,2003~2008年间,秘鲁平均每年多增加一次灾害导致省级贫困率上升16%~23%;在墨西哥城市地区,2000~2005年间,洪水和干旱灾害使得贫困水平上升了1.5%~3.7%。
三 气候贫困的分析方法
随着对气候贫困的认识逐渐深化,国际社会对气候贫困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国内外学界、发展机构对气候变化与贫困议题有两个主要的关注视角:一是从全球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气候变化通过对农业部门造成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升等不利影响,加剧粮食市场的波动,影响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二是从可持续社区的微观视角来看,气候变化加剧以农业、自然资源为生的农业人口的生计压力,导致许多家庭、社区难以逃离“贫困陷阱”。对于社区层面的气候贫困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视角展开分析。
(一)可持续生计分析
IPCC对气候贫困的分析借助了常用的“生计(livelihood)”研究,并对生计的几类资本进行了影响分析。生计框架是基于资产的分析框架(asset-based frameworks),其不足在于忽略了生计资本之外的气候脆弱性因素,对气候贫困的结构特征、动态变化、宏观分析等方面的关注较为薄弱。“生计”是指一系列旨在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活动的组合,“可持续生计”是有能力从负面冲击中恢复、保有或提升谋生的能力和资产,并为下一代提供发展机会,从而为其他地区和全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10]。可持续生计框架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应用性的新的发展研究范式,于1990年代早期由英国国际发展研究所(IDS)提出。这一分析框架也被国际发展机构(如UNDP)及各国学者广泛应用于农村社区发展、贫困和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见图1-1)。

图1-1 可持续生计框架
(二)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
贫困是多重脆弱性和不平等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用于弥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不足,脆弱性涉及经济、社会、地理、制度、环境、人口统计、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11]国内外学者在社区、国家层面开展了许多有关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研究。在脆弱性评估中,一般将脆弱性分为物理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人口与社会脆弱性、制度与文化脆弱性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估。物理脆弱性主要包括水利、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状况;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状况;经济脆弱性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等经济状况;人口社会脆弱性主要包括教育、健康、劳动力、性别等人力状况;文化制度脆弱性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保障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