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 徐富海
- 1430字
- 2025-03-28 15:51:31
基层来人了
韩琦从地方送来的一封奏章,差一点导致青苗法被废除。这一事件反映了围绕变法争论之激烈。但20天之后,神宗皇帝突然间180度大转弯,又转而支持新法。变化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反对变法的大臣们惊呆了,纷纷查找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查来查去,除了两个太监之外,这个反转还与一个小人物有关。
这个人叫李定,扬州人。少年时曾求学于王安石。中进士后,先后任定远尉、秀州判官。在京城对新法“利民”还是“害民”争论不休的时候,熙宁三年四月,他的上司审官院长官孙觉推荐他入京。本来是一次升迁的美事,但他说的一些与自己政务无关的话,使自己卷入一场身不由己的漩涡之中。
因孙觉与知谏院李常关系不错,李定到京师之后先拜会了李常。
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百姓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
李定回答:“老百姓都很喜欢。”
李常很惊讶,然后严肃地警告说:“现在京城都在争论这件事,你以后不要这么说,要管住自己的嘴,别胡说八道。”
李定说:“青苗法很是便民,如何京城传言不便?”
或许,这位来自地方的小官还没有意识到,此刻的京城,早已因为变法而风云激荡,赞成变法与反对变法的人斗得你死我活。还没有感知到庙堂之上大人物激烈争斗的李定,只是据实说话,不晓得为什么京城里的官员动不动就让他闭嘴。
李定去找自己的老师王安石。一见面,王安石就迫切地问道:“青苗法在民间的情况如何?”李定如上说了一遍,并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52]为什么在京城不让人说真话?正愁没有证据支持,突然间获得来自基层官员的赞同,王安石大喜,批评反对变法的人“无理取闹”,他对李定说:“改天带你见皇帝,一定要明明白白地陈述。”
李定被王安石带进皇宫,见到宋神宗,他如前一样说新法非常好,特别是青苗法,老百姓都大声歌颂,一片赞扬。宋神宗听了,也大喜。
是不是李定的话对变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呢?宋史记载,自此之后,“诸言新法不便者,帝皆不听”。但从之后的情况来看,宋神宗并没有因为李定一个人的说法而突然转变了看法,最多是李定的说法符合了赞成变法人士的主张,佐证了两位太监的调查。
总结以上信息,关于宋神宗之所以从意欲废除青苗法转向支持青苗法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说法:一是皇帝悄悄地派太监做了调查,回来说一切都好,这个有正史记载,可信度很高;二是王安石或吕惠卿买通皇帝身边的人说好话,这个没有客观资料可供证实,可信度不高;三是基层来的李定,说了一些关于青苗法便民的话,这个事件有正史记载。这些因素,推翻了三朝元老韩琦的奏章,驳斥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意见,改变了宋神宗对新法的态度和看法。
从以上分析发现,探究两太监和李定汇报的内容真假,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这些问题上,可能永远解释不了这次基层调查的意义,解释不出历史背后的逻辑。那就是,他们的汇报真的能说服最高决策者吗?朝中大臣真的斗不过这几个籍籍无名之辈吗?这里面存在什么玄机呢?
玄机就藏在宋神宗心里,他的态度早就显示了事情发展的倾向。宋神宗积极支持新法,但有时心存疑虑。在心存犹豫的时候,特别希望临门被别人再推一下,而推动宋神宗改变了主意的人,正巧是两位太监。如果没有这两位太监,宋神宗也可能以李定的话为依据,或者以其他某个人的观点为依据支持青苗法。无论什么人说了什么,归根结底,是宋神宗以自己的意愿为指向,主动寻找、选择、接受那些支持自己意愿的观点,寻找可以拿来说事或者可以作为决策依据的证据。以后的事实表明,宋神宗这种游移不定的性格,对王安石变法造成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