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还有一些故事要讲。其中印象最深的与过节有关。因为儿童时期,每逢传统的节日,就是我辈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候。
一年当中,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母亲就像个神奇的大厨,把糯米、杂豆、花生、红枣、莲米、苡仁、白果、百合这些五花八门的食材一股脑儿全放进锅里,煮出一锅香喷喷、甜滋滋的腊八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那叫一个开心,暖呼呼的。
新历4月5日清明节到了,家长就变身成家族历史的讲述者,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祖仪式,一边忙活,一边给我们唠唠那些年家族里的趣事、要事。仪式过后,还有美味等着呢,“荷包饼子”咬一口,满嘴留香,“清明菜粑粑”软糯清甜,民间不是还流传着“清明不打粑,老虎要咬妈”这么逗趣的说法嘛,再尝尝清爽可口的“盒盒菜”(其实就是超好吃的混合凉菜啦),这节日氛围拉满!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母亲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又是泡盐蛋,又是泡糯米,就盼着过节的时候大显身手。粽叶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包出一堆形态各异的粽子,煮好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着,再配上一盘红得透亮的红叶“苋菜”,好看又好吃。母亲还会抱回一大捆菖蒲、艾叶,挑几束挂在家的门框上,说是能驱邪避灾。到了晚上,更是有“妙招”,用菖蒲、艾叶这些神奇的草草药熬一大锅水,喊我们挨个泡澡,美其名曰清热除毒,泡完浑身都舒畅。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团圆节”,母亲忙前忙后,亲手做软糯香甜的糍粑,父亲则上街买来各式各样的月饼,什么五仁、豆沙、蛋黄莲蓉,光想想都流口水。晚上,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聚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边吃着月饼、糍粑,边抬头赏月,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断,那温馨的画面至今都刻在我心里。说起来还有点小尴尬,小时候嘴馋,中秋节前总是忍不住偷拿月饼吃,被母亲发现后挨批的事儿,可不是一回两回呢,现在想想,都是满满的回忆。
哦,对了。想当年,重庆娃儿最期盼的,当属过春节,也就是俗称的“过年”。
过年之时,正值腊月与正月的寒冬之际,乃是一年里华夏最为盛大且重要的传统佳节,涵盖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团年(腊月三十除夕夜)、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日颇长,乐事甚多,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家长们可得几日长假,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逢此佳节便要相互走动,登门拜访。小孩子既能尝到诸多美食,又有新衣上身,还能四处串门,领取压岁钱,小小的心田,满是欢愉。
通常从冬至起,小孩子便相互哼唱着儿歌:“红萝卜,咪咪甜,眼看就要过新年……”,心底就悄然盼了起来;大人们亦是忙碌不迭,寻一处远离喧嚣闹市的山坡、河畔或是空地,依次排开,用柏树枝熏制腊肉、灌制香肠。忙着浸泡糯米、研磨汤圆粉,酿制醪糟、炸制酥肉……,节前的街巷已然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采买年货、烹制年菜,备办糖果,清扫扬尘(除尘之意),张贴年画、春联……。
“腊”,在古时为一种祭礼,故而腊月便是祭祀之月。于我国传统民俗而言,其间讲究与禁忌颇多。因每年传统节日皆要重复老一辈流传下的那些寓意深远的固有流程,是以我们长大成人后,对儿时年复一年亲身经历的乡土风俗,依旧历历在目。
腊月二十三,乃送灶日,俗称“过小年”。祭灶,所祭者为灶神,民间唤作“灶王爷”“灶神菩萨”。古人笃信,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会上天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德行,以供玉帝赏善罚恶。故而人们于这日备好供品,恭送灶神上天,其中至为关键的当属糖果糕点,香甜黏糯,盼着能黏住灶王的嘴,使其难以言说坏话。大人们往往一脸虔诚,我们这些小娃儿大多规规矩矩站在一旁瞧热闹。说来倒有些俗气,我们实则盯着灶台上供奉的那些糖果糕点,若大人心情好,指不定便能递来一块糖或糕点。在往昔旧社会,还有一忌讳,便是腊月二十三之后,有儿子的家庭里,不许已婚的女儿回娘家,需等到年初二、初三方可。老一辈的说法是,此为“闺女不踏娘家尘草”,踏了尘草便会踩断娘家的根脉。现今自然没了这些旧规矩。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此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因“尘”与“陈”同音相谐,腊月里扫尘便有“除陈布新”之意,意即将家中一切的“穷运”“晦气”清扫出去,祈愿来年运势更佳。春节大扫除称作“扫年”,源起于古代人民驱除疫病的一种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这日都要清扫周遭环境,洗净各类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稍大些的娃儿,通常会被家长安排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忙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旧俗以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下凡尘,巡察人间善恶,判定来年祸福。故而家家祭祀以求福佑,称之“接玉皇”,吃豆腐渣以示清苦。一般皆是自家推磨做豆腐,有时忙不过来,便前往杨家坪鹤皋路靠近四角坟的豆腐作坊购置。我就曾受母亲差遣前去买豆腐,对邻街那家作坊熟稔得很。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因农耕社会经济欠发达,人们往往唯有年节时方能吃到肉,故而称作“年肉”。农村在这日,开始宰杀自家养的猪,筹备过年的肉食。城里的人们要买肉来卤制猪心、猪舌、猪耳朵,还要炸上许多酥肉,盛放在大烧箕里。娃儿们佯装乖巧地守在锅边,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热气腾腾、金黄酥脆的酥肉,馋得直咽口水,满心盼着大人一高兴,赏给自己一块刚出锅的酥肉,常常吃得嘴角流油,那叫一个香。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乡场,采办年货。过节时人们会宰杀自家饲养的家禽。民间觉着公鸡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颇具喜庆氛围,故而多以宰杀公鸡为主。二十七亦是年货节,过年迎来送往,需招待诸多亲戚朋友,是以除了猪肉,还得备下鱼肉、鸭肉等等。若这天恰逢星期天,左邻右舍的大人们便会相互邀约,一道前往稍远些的乡场赶集,在自由市场选购高价的猪肉、鸡、鱼以及杂糖、瓜果、鞭炮等;若是工作日,大人们就去杨家坪前进路的自由市场采买,将年货备齐,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小娃儿们也爱跟着大人们身后去赶集,想必不说大伙也知晓:大人定会买葵瓜子、炒花生、红苕干、沙胡豆、杂粮或是水果糖,总归有零食可随意享用。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各家各户张贴年画、福字、春联。这日还要沐浴、洗衣,祛除一年的晦气,换上新衣喜迎新春。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国人对祖先的尊崇,由来已久,这日清晨便要上坟祭祖。此日亦叫“小除夕”,亲戚邻里间一般要相互走动拜访,互换糕点,联络感情,此为别岁。人们还会在户外焚香,称作“天香”。
大年三十的除夕之夜,堪称过年的高潮与精髓。傍晚时分,摆好天地供桌,先用煮熟的猪头、全鸡、美酒等祭祀天、地、财神、灶神,燃上香烛、纸钱后,阖家团聚吃团年饭(年夜饭),饮除夕酒,共享天伦之乐。团年饭乃年前重中之重,开宴时,所设座位依长幼尊卑而定,老一辈坐主位,晚辈居下首。年夜饭菜品极为丰盛,餐桌上层层罗列,一盘盘的鸡鸭鱼肉堆积似小山。年夜饭后摆上水果、糖果、花生、瓜子,一家老小围坐一处谈天说地,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降临,俗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正是新旧交替之际,亦是一年之中最为幸福喜乐之时。人们于漫漫长夜中,盼着新年钟声敲响,纷纷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祈愿自身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佳的运气与福气。此时,身着新衣的小孩子们怀揣着小心思,就等着给长辈拜年,好快快拿到长辈们事先备好的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虽说每个压岁包里仅有几角钱,却可自由支配。买鞭炮自不必说,还能购置许多平日里想买却无力购买的好物,诸如水果糖,唯有过年才舍得买来尝尝。平日里,就买些便宜的米花糖、棉花糖、麻汤、鸭脚板、鸡翅膀等。那时,花几分钱买的吃食便能享用半天。除夕夜家长不会催促小孩子早早歇息,我们大可疯玩至凌晨 12点全城鞭炮齐鸣后,才上床安睡。还有,年三十不扫地,不往外扔垃圾。农村老人讲,年三十起,家中尘土皆为财宝。那是老祖宗带回的运气,或是诸位神仙的恩赐。此刻扫地,便是将财气扫出门去。垃圾亦是财,同样不可丢弃,直至初二夜里祭了财神,送了神后,初三清晨方能扫地,清理垃圾。
正月初一,称作元日,人们凌晨便要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敬拜天地神明,为新一年祈福。大清早起来吃汤圆。汤圆与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并称三大美食,美味可口。这日一般居家不出门走人户(称守财),家中不煮新饭,吃除夕留下的年夜饭,寓意年年有余。我们小孩子满街嬉闹,凑在一块儿放鞭炮。自然,小孩子过节亦不可肆意妄为,需遵从家长规定,要说吉祥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不可洗头洗衣,家中不可动用扫帚,不倒垃圾、污水等,以防财气外流。
初二这天,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总得夫婿相伴左右,正因如此,这一日也被大家亲切地叫做“迎婿日”。每到这个时候,回娘家的女儿们必然会精心准备一些礼品,再包上几个红包,为的就是分给娘家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小家伙们也沾沾节日的喜气。而且,中午得在娘家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不过可别忘了,得赶在晚饭前回到婆家,这也是老规矩了。初二过后,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带着小孩子穿梭在亲戚朋友家,吃起了“转转饭”。啥是“转转饭”呢?其实就是轮流到各家亲戚那儿做客,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大家聚在一起,共享亲情的温暖。咱们小孩子呀,可最喜欢春节走亲戚这档子事儿了,每去一家,都能先美滋滋地吃上一碗甜滋滋、暖乎乎的醪糟荷包蛋。更让人开心得合不拢嘴的是,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那叫一个丰盛。晚辈给长辈们拜年,还能收到长辈递来的红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再加上,平日里亲戚家的堂兄弟、表姐妹,大家各忙各的,难得凑在一块儿,这会儿可好,不仅人齐了,每个小朋友兜里还都揣着些零花钱,小脑袋瓜里就开始琢磨了,趁着大人们围坐一团唠家常,顾不上咱们的时候,大伙跟商量好似的,一股脑冲到大街上,按照自己的喜好,尽情地挑选心仪的小玩意儿,痛痛快快地“消费”一把。
接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能歇口气了。这一天,大多数人都会睡个懒觉,安安稳稳地多躺会儿,把前几日消耗的精气神儿都补回来。从初三开始,杨家坪大转盘、建设电影院广场这些热闹地儿,舞龙灯、耍狮子、演蚌壳精、划旱船、踩高跷、玩车灯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就跟约好了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热闹,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工矿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举办游园联欢,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城里那几条主干道上,简易的棚子一个挨着一个搭了起来,里面摆满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稀罕年货,还有各种美味可口的零食、新奇好玩的玩具。小朋友们兜里的压岁钱,虽说之前零零散散花出去不少,可这时候一摸,嘿,还剩下不老少呢,足够支撑他们再去潇洒一回。毫无疑问,这又是满大街撒欢玩耍的一天。
初四可是个重要日子,民间都传着灶王爷这一天要来查户口,所以大伙都不出远门,乖乖守在家里。早早地,就把家里最丰盛的果品摆上桌,点上几炷香,再燃起红通通的蜡烛,最后放上一挂鞭炮,恭恭敬敬地迎接灶王爷,祈愿新的一年灶王爷多多庇佑,家宅平安,烟火不断。
初五俗称“破五”,有个说法叫“赶五穷”,这里面说的“五穷”,就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天刚蒙蒙亮,人们就麻溜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人心里敞亮。放完鞭炮,全家总动员,一起动手打扫屋子,把里里外外清扫得干干净净。一边放鞭炮,一边人从屋里往屋外走,寓意着把所有不吉利的东西,都随着这鞭炮声、随着这脚步,一股脑地轰出家门,新的一年就只剩下好运和福气啦。
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跟商量好了似的,把过年这几天积攒下来的垃圾,还有那些穿旧了、不穿了的破衣服,一股脑打包好,扔到外面指定的地方,这就叫“送穷鬼”,也是图个新年新气象,把晦气都送走,往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初七是人日,也就是咱人类自己的生日。老祖宗留下的《占书》里记载得明明白白,从大年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是有个先后顺序的,叫“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这天,就是人的生日,这可是古老又庄重的汉族传统节日,也叫女娲造人日,纪念人类诞生的日子。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摆上满满一桌丰盛的筵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吃喝喝,再放上几串喜庆的烟花爆竹,热热闹闹地庆贺生日。这一天,家长们也都格外宽容,就算孩子调皮捣蛋了些,也不会开口训斥,让孩子们开开心心过个人日。
初八是谷日,是谷子的生日,也被称作顺星节。传说在这一天,天上的各路神仙星宿都会下凡到人间,这时候天空中的星斗是最全乎的。要是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可就是个好兆头,预示着这一整年稻谷都会大丰收,家家户户都能仓廪充实;要是不巧赶上阴天,大家心里就会犯嘀咕,觉得这一年的年成可能不太好,庄稼得精心侍弄着。
初九,民间一直都有习俗,认定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为了向玉皇大帝表达敬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阖家安康,各地都会举行盛大庄重的祭天仪式。大伙诚心诚意,献上最丰盛的祭品,希望玉皇大帝能垂怜苍生,护佑大地。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在这一天,那些平日里帮了大忙的磨盘、碾子等石制工具,都得让它们好好歇着,可不能乱动。老百姓们还会特意在石磨、石碾旁边点上香,摆上些供品,毕恭毕敬地祭拜石头,感谢它们一年到头的默默付出。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这是岳父大人专门宴请女婿的好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的时候,准备的食物那叫一个丰盛,吃了一天后还剩下好多呢。这下可好,娘家不用再额外花钱去采买,就用这些现成的美味佳肴招待女婿和女儿,民间传唱的歌谣里还有这么一句“十一请子婿”,把这习俗唱得明明白白。
正月十五更是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从正月十二开始,大家伙就忙活着筹备起来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跟比赛似的,把崭新的花灯一盏盏点亮,远远望去,一片灯火辉煌。正月十三,还是离不开灯这个主角,打这一天起,街头巷尾、桥边道旁,到处都能看到用竹子精心编扎的花灯高高挂起,五彩斑斓,好看极了。正月十四,为了把元宵节过得热热闹闹的,舞龙、舞狮的队伍纷纷走上大街,一遍又一遍地彩排演练,那矫健的身姿、精彩的表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还有那些文人墨客、热心肠的老街坊,会写一些灯谜挂出来,供大伙猜谜逗趣,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到了大年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可是一年里头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暖,春意在夜色中悄悄蔓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宴请宾客,到了晚上,家里所有房间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甜甜糯糯的汤圆,团团圆圆。这时候再走到街上,那可真是人山人海,观赏花灯的、猜诗谜的,大家兴致勃勃,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景象。
等元宵节这热热闹闹的一天过完,春节这场持续了好些日子的盛大庆典,才算真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些还在上学的孩子们,要是寒假作业还没写完,这时候就得被家长催着,老大不情愿地翻出书包里的作业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一笔一划地完成假期作业咯。
儿时过节的记忆,如今能忆起的,皆是些零散细碎的片段,描述起来颇为笼统,可每每念及,却总有种难以言喻的回味,悠悠然萦绕心间。
近来不知何故,西方文化正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文化疆土。形形色色的洋节竟有人煞有介事地欢庆,反倒让中国自家的传统节日,在这喧嚣之中日渐式微,悄然淡去。在这暗流涌动中,社交平台上有时会毫无征兆地热闹非凡,满是些莫名其妙的节日问候与祝福,或关乎父爱如山,或围绕母爱似海,亦或是情爱缱绻、关爱暖人,可细究之下,这些节日无一不是舶来品,与华夏文化的根脉毫无牵连。
古老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虽说国家体恤民情,在春节、中秋、国庆放假之余,又添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假期,欲为传统文化的赓续助力。奈何有些地方出于“环保”“安全”等原因,取消春节燃烟花爆竹以迎新岁,不准于社区熏制腊味香肠,到了清明,又严禁点香烛、烧纸钱祭祖……如此这般,使得传统节日里,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文化元素大幅削减,商业气息却趁虚而入,渐次占据主导。看来,传承千年的习俗,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