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殿下可设‘特科制’

屋内寂静如水,朱棣深深地凝视着徐良,眉头微皱,眼神复杂。

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子,他习惯了以武力解决问题,但他也清楚,战争终究只是手段,治理天下才是最终目的。

姚广孝手捻佛珠,幽幽叹息:“先生之言,意在长远,然眼下大明仍处风雨飘摇,靖难之战方才开始,谈及立国,是否为时尚早?”

徐良轻轻摇头,目光坚毅:“殿下今日所图,不止是燕王之尊,而是天下之主。”

“既然要争天下,就该有如何治理天下的谋划。”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沉静:“继续说。”

徐良不疾不徐,继续道:“殿下既然希望皇明强盛,单靠削弱文官并不可行。”

“须知文官既是朝廷之柱,亦是腐朽之源。”

“若要避免文官操控朝政,单纯杀戮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给予他们新的道路。”

朱高炽若有所思:“先生之意,是要为天下士人提供仕途之外的新出路?”

徐良微微一笑,继续点头:“正是如此。倘若士人不再唯科举是从,而有治学、从商、从军、技艺等不同出路,便不会再挤破头进入文官体系。”

姚广孝眉头一挑,轻叹道:“天下士人皆以科举为正道,骤然要他们弃之,怕是难如登天。”

徐良悠然抿了口茶,轻笑道:“士人未必皆恋科举,只因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若天下人得见前例,知晓不拘于四书五经亦能立身,局面便会改观。”

他轻叩桌面,朗声道:“昔北宋沈括,年少登进士,然所建功业,并非文章翰墨,而是科学技艺。”

“其治水利、修边防、定军略,著《梦溪笔谈》,功名不下宰辅。”

朱高炽听得入神,不由点头:“的确如此,沈括之学,较之寻章摘句之徒,实更有益国计。”

徐良继续道:“唐之郭子仪、李光弼,未尝科举出仕,然战功赫赫,封侯拜相。”

“北宋儒商吕惠卿,弃官经商,富甲天下,亦能左右朝局。”

“士人岂止一途?既能为国所用,何必拘泥于举业?”

姚广孝低叹:“然则士人若皆弃儒而趋他业,儒道何存?”

徐良含笑摇头:“非弃儒,而是儒道并立。”

“昔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不拘科举,学者亦能入仕。”

“若能设特科,使天下英才皆能各尽其用,则文官独大的积弊可解,而国家亦可得才。”

屋内一片沉静,朱棣缓缓摩挲着桌案,似在咀嚼徐良的言辞,朱高炽若有所思地看向父亲,姚广孝则微微垂眸,指尖轻捻佛珠,未发一言。

徐良悠然抿了口茶,轻笑道:“而且,拓展士途,并不是要求他们弃科举,而是让他们看到,除了举士之外,还有其他道路也能荣华富贵,青史留名。”

朱棣眼神一闪,沉声问道:“如何做?”

徐良轻声道:“殿下可设‘特科制’。”

朱棣皱眉:“何谓特科?”

徐良解释道:“特科,乃科举之外,设立不同门类的考试,如工程、医术、天文、军事、农学、算学等,并给予通过者相应的官阶,让天下士人知晓,即便不考四书五经,也能封官加爵。”

朱高炽眼前一亮:“如此一来,天下英才可择其所长,而非拘泥于儒学一途!”

徐良颔首,缓缓道:“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些专才一旦兴起,必定影响士人们的选择。”

“当他们发现,学医可为御医、学农可为太农正、学工可为工部尚书,科举之路便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姚广孝捻了捻佛珠,深深望了徐良一眼:“此法虽妙,但仍有隐忧。”

“若非儒学正统,文官定会群起反对。”

徐良微微一笑:“所以此法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

“先设少量特科,从轻工业、农业、军事等方向入手,逐渐扩大范围,等天下人看到实效,便无人能再阻挡。”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此事,孤容后细思。”

朱高炽趁势问道:“先生此前言及‘制度为本’,不知可有更详细的策论?”

徐良淡淡一笑:“殿下欲长治久安,光靠特科制还远远不够,尚有三大要务,须尽快施行。”

朱棣抬眸,沉声道:“哪三大要务?”

徐良目光微敛,缓缓伸出手指:“其一,军制改革,肃清私兵。”

朱棣微微皱眉:“肃清私兵?”

徐良轻轻点头:“靖难之后,殿下定会大封功臣,而这些功臣若掌握大批私兵,日后极易尾大不掉,甚至尾大不掉,形成割据之势。”

朱棣若有所思:“继续。”

徐良正色道:“因此,靖难之后,殿下须设立‘卫所制改良法’。所有军队,一律编入卫所,由朝廷统一供养,而不得由功臣私人掌控。”

“此外,调拨军中子弟进入军校,以轮换制替换长期驻防,防止某一地区长期由一支军队掌控,从而生变。”

朱棣若有所思,微微颔首:“此法可行。”

徐良随即竖起第二根手指:“其二,税赋改革,轻徭薄赋。”

朱高炽一怔:“此事恐怕最难。”

徐良轻轻点头:“正因难,才更要早做谋划。靖难之后,战乱带来的经济损害,唯有减轻赋税,恢复生产,方能真正巩固国基。”

朱棣低沉道:“若赋税降低,国库何以充盈?”

徐良微微一笑:“赋税可降,但盐、茶、铁、瓷、漕运等重要行业可由朝廷专营,以商补国。”

“以往盐铁专营权掌握在商贾和地方官员手里,若殿下能掌控这几项关键经济命脉,朝廷即便降低赋税,也不愁国库亏空。”

朱棣目光微凝,沉思许久,忽然抬眸:“此事,孤要细细思量。”

徐良轻轻一笑,竖起第三根手指:“其三,封赏功臣,权力制衡。”

朱棣眉头微皱:“此事,何解?”

徐良缓缓道:“靖难之后,殿下必封赏功臣,但封赏并非单以土地、官职,而需权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