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改进传统的耕种方法
- 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
- 青石踏浪
- 2062字
- 2025-01-27 23:00:04
徐良却站了起来,在众人奇怪的目光下,向院子走去。
朱棣微微皱眉,停下了手中的茶盏。
徐良边走边道:“此事稍后再讲,咱们的鸭子,风干得差不多了。”
“鸭子?”朱高炽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哦,先生制作的‘北平烤鸭’!”
他暗暗瞥了朱棣一眼,见父亲虽未言语,却已经起身,便连忙跟了上去。
姚广孝倒是波澜不惊,低声道了一句佛号后,缓步跟随。
他对世俗的饮食向来兴致寡淡,但徐良行事一向有些出人意料,或许这顿“烤鸭”背后,还藏着什么深意。
只见来到院子的徐良,将风干得差不多的鸭子取下,仔细查看一番后,便将其挂到自制的闭口炉内。
此时,炉内的炭火均匀分布,主要稻草和苹果木炭。
飘起的烟雾里,带着一丝清甜的果木香。
“稻草和苹果木?”姚广孝闻着香气,低声自语道,“竟然还有这般讲究。”
烤制的过程中,徐良不时打开炉门查看,他用长勺舀起炽热的鸭油,反复淋在鸭身上,使得外皮变得更加光滑透亮。
“这等工序,未免太过复杂了些吧?”朱高炽道,带着些许疑惑,“若是要推广,怕难以做到家家户户能制。”
“妙物从来不易得。”
朱棣负手而立,盯着那炉门里渐渐变得金黄的鸭子,说道:“孤倒要看看,徐良这鸭子究竟能妙到什么地步。”
随着时间的流逝,炉内的鸭子渐渐变得通体金黄,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果真奇香!”
朱高炽深深吸了一口气,眼中流露出赞叹。
他虽贵为燕世子,却少有机会见到如此精致的烹饪技艺,儒雅的他,不禁有些按捺不住想吃的冲动。
烤制的最后几分钟,徐良特意加大炭火,让鸭皮迅速酥脆。
当鸭子出炉时,那金黄的外皮与丰腴的肉质令众人目不转睛。
朱棣下意识地想要鼓掌,随即又赶忙止住,生怕失了威仪。
徐良取来锋利的刀,将鸭子切成薄薄的片,皮肉分明。
他还准备了一些薄饼和特制的酱料,并配上葱丝与黄瓜条。
徐良微笑着将制作好的‘北平烤鸭’端回到堂屋。
朱棣三人跟随着他的脚步,回到桌案前,眼中都流露出浓厚的好奇与渴望。
“诸位,请品尝。”
徐良微笑着一边说,一边示范:“将鸭皮与肉夹入饼中,蘸些酱,再加些葱与黄瓜,入口便知其中奥妙。”
朱棣端起一片薄饼,小心地按照徐良的示范,将金黄酥脆的鸭皮、鲜嫩多汁的鸭肉、葱丝与黄瓜卷入饼中,轻蘸酱料后送入口中。
他刚一咬下,便停住了动作,眼神陡然一亮。
“嗯!”朱棣发出一声低沉的喟叹,像是在感受,又像是在咀嚼语言,“这皮酥肉嫩,入口即化,这酱香更是……妙不可言!”
“孤竟从未想过,鸭子可以如此美味!”
姚广孝向来对肉食不太敏感,但这一刻,他缓缓放下手中薄饼,眉头轻轻挑了两下。
他闭目细品片刻后,忽然睁眼道:“此味清香不腻,甘润而回甜。”
“若以佛法譬之,此乃饮食中的极乐境界……”
朱高炽优雅地将薄饼卷好,动作从容而不失礼节。
咬下一口后,他微微一顿,轻轻用帕子擦拭嘴角,目光中藏着惊艳。
“这道菜果真令人耳目一新。”
他掩不住赞叹道:“鸭皮酥脆中透着绵密的苹果香气,肉质丰润且不油腻,而这酱料恰如其分地平衡了浓香与清爽。”
“如此精妙,堪称匠心独运。”
姚广孝放下手中的薄饼,目光若有所思地看向徐良:“徐先生的手艺果然不凡,竟能用寻常食材,做出如此绝妙的美味。”
“想必在您看来,世间许多事物,是否也如这鸭子一般,若用心钻研,都能焕发出新的可能?”
徐良微微一笑,他目光温和:“道衍大师所言极是。”
“世间事物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看人如何对待。”
他举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譬如这只鸭子,原本不过是寻常家禽,但只要找对方法,善加利用,便可化腐朽为神奇。”
“治国理政,又何尝不是如此?”
众人闻言微怔,纷纷抬头看向徐良,显然意识到他话中的深意。
朱棣放下手中的茶盏,问道:“徐良,你是说北方的土地荒废,亦如这鸭子一般,仍有可为之处?”
徐良点点头:“北方的土地虽然在战乱中荒废,但其潜力并非无法开发,关键在于如何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这不仅仅是‘耕’的问题,更是‘治’的问题。”
“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方长期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
他看向在座的每一个人,声音敞亮而清晰:“而真正的关键,恰恰在于水利和农业技术的革新。”
“你们看过明初洪武年间的农业调研报告吗?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水利’。”
“水是粮食的命脉,缺乏有效的水利设施,土地再肥沃也是空谈。”
众人纷纷点头,意识到徐良所言的水利问题,正是长久以来未被充分解决的症结。
“如果我们能够引入更先进的水利系统,疏通黄河、沟通各大河流,利用水利工程调节旱涝灾害,同时改善土壤质量,适应不同的耕作模式,北方的农业生产定能大幅提升。”
他的目光如箭般锐利,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至于如何提高土地的耕作效率,这需要引入新的农耕技术,改进传统的耕种方法,比如轮作、间作和合理施肥等手段。”
“这样一来,北方的粮食产量便能稳步回升。”
听到这里,朱棣的眉头微微舒展。
他相信,徐良一定会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然而,姚广孝却仍旧抱有疑虑,他略显不解地问道:“但这些方法需要极大的投入和时间。”
“此时南北粮道的运输已无法运作,那这些改革又如何确保北平粮食充足?”
徐良道:“有一种唤作化肥的原料,可以极大地增加粮食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