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他的名著《伤逝》中借涓生的经历论断:“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而言,爱情是要让位于生活的。这是所有理智的人会做的共同选择,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而是基于现实的思考。
孙少安与田润叶相知相爱,熟知他们过往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天生一对。然而事实是,孙少安家徒四壁,老祖母卧病在床,父母年迈已高,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全家只有一孔破窑洞住,一年四季温饱难全;田润叶家境优渥,本身是个干部,是一个有工作编制的小学教师,父亲是双水村党支部书记,二叔是县革委会主任。
田润叶大胆追求,一方面是苦于李向前的狂热示爱,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她甚至做好了回农村执教,甚至不做干部的打算。爱情是伟大的,爱情常常也让人盲目。但孙少安不盲目,他很清醒他和田润叶不可能,这不是缘于他贫困生活的自卑,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果断。虽然他俩情比金坚,但如果跨过巨大的现实差异,他们美好的爱情也会在窘迫的柴米油盐中消磨殆尽,最终痛苦的会是两家人;如果他斩断情丝,痛苦的只会是他们两个人。
于是他出发了,去寻找一个素不相识的远方姑娘,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凉。临行前,他最后一次落泪,祭奠他死去的爱情。别了,润叶,我亲爱的人......
读第三部之前,有人告诉我,田晓霞死了。我一点也不觉得震惊,如果不是“死”这样一种终极方式,我想,她肯定是另一个痛苦不堪的田润叶。但我的第一直觉是,她肯定不会是死于情伤,而应该是更加崇高的理由。结果揭晓,她死于意外,为了救人被洪水卷走。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比起他哥哥和田润叶的,要浪慢得多。两人从去黄原城的讲故事演出中相识,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扶持又互不干扰,鸿雁传书是他们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形式。这是两个心心相印的人,思想上高度契合,彼此被对方的气质吸引,在文学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各有独到之处,互为折服。即使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她是地高官的女儿,他们相爱了,水到渠成的相爱。这是真正让我感动的情节,所谓门当户对,应该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然而这是平凡的世界,就像孙少安无法和田润叶结合一样,孙少平失去了他的晓霞,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却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可歌可泣的爱情啊,终究得附丽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