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灾荒

应天府这座大明都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明媚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大街小巷,将这座城市装点得熠熠生辉。街市上热闹非凡,商铺鳞次栉比,比肩而立。那些高悬的招牌,在微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仿佛是历史的使者,低声诉说着各自的传奇故事。

酒楼里,宾客往来穿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繁华的乐章。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享受着片刻的欢愉,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

在这热闹喧嚣的街市之中,一座气势恢宏的“悦香酒楼”格外引人注目。“悦香酒楼”四个大字的牌匾高悬,古朴而庄重,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酒楼的建筑规模宏大,从侧面望去,算上后院杂房,占地足有两亩之广。飞檐斗拱之间,精巧的工艺展露无遗;雕梁画栋之处,彰显着非凡的气派。如此奢华的酒楼,其东家必定身份显赫,引得过往路人纷纷投来羡慕与好奇的目光。

然而,与周边热闹非凡的酒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悦香酒楼”内显得格外冷清。柜台内,一位身着绫罗绸缎的妙龄女子静静伫立。她便是年仅15岁的安庆公主,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女儿。

公主面容精致如画,肌肤胜雪,双眸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透着灵动与聪慧。可此刻,她那明亮的眼眸中却满是忧愁,仿佛被一层浓厚的阴霾所笼罩。

“翠儿,酒楼请的可是御膳房出来的大厨,手艺那是没得说,价格也不比别家贵,为何就是没生意呢?”安庆公主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困惑。她自小在皇宫中长大,见惯了宫廷的奢华与庄重,也深知父皇母后为了大明江山日夜操劳。如今,父皇每日为国库空虚的事儿愁眉不展,母后身为皇后,都要亲自做针线活来贴补后宫用度。她心疼父母,便想着开这家酒楼,为他们分担些压力。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酒楼每日进账,对寻常百姓来说或许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对大明国库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翠儿,她微微欠身,轻声说道:“公主,奴婢也不清楚。这酒楼才开业两个多月,万事开头难,往后日子还长,总会好起来的。”

“翠儿,这里就辛苦你了,我先回宫。”安庆公主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虽带着温暖,却也透着一丝无力。

“公主,这都是奴婢该做的,恭送公主!”翠儿欠身行礼,眼神中满是忠诚与关切。

“翠儿,在宫外便称我小姐吧。我走了。”安庆公主说完,带着丫鬟缓缓离开了酒楼。她的背影显得有些落寞,步伐也不再像往日那般轻快,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心事。

应天府的主干道宽阔而平坦,北连皇宫,南通城门。这条道路,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沧桑,也承载着大明的兴衰荣辱。皇宫,那座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宫殿,静静地矗立在都城的北端。坤宁宫内,弥漫着一股宁静而祥和的气息。

马皇后正温婉地坐在案边,低着头,专注地做着针线活。她身着朴素的衣衫,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难掩其端庄贤淑的气质。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娴熟,仿佛将对家人的关爱与对国家的期许都融入到了这一针一线之中。

她的贤德在后宫之中备受赞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宫廷。

“妹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熟悉而洪亮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打破了宫殿内的宁静。

马皇后听到这声音,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温柔。她放下手中的针线,起身相迎。

只见朱元璋身姿挺拔,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快步走进来。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那与生俱来的帝王威严却丝毫未减。

他身后还跟着老太监王公公,王公公微微弓着身子,脸上带着恭敬的神情。

“重八!”马皇后微笑着轻声呼唤,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美丽。她快步上前,轻轻扶着朱元璋在案边坐下。

“妹子,你又在做针线活,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朱元璋看着案上的针线,眼神中满是心疼。

他深知马皇后的辛苦,也明白她为了这个家,为了整个大明后宫所做出的努力。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经只是一个放牛娃,在乱世中历经磨难,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勇气,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然而,建国后,北方边患频繁,战事不断,蒙古残余势力时常侵扰边境,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朱元璋不得不派遣大量的军队进行防御和征讨。

这些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国库空虚。

马皇后为了给后宫做表率,平日里节衣缩食,以身作则,还时常亲手做些女红,为后宫树立了勤俭的榜样。

马皇后接过宫女递来的茶,递给朱元璋,微笑着问道:“重八,看您这样子,又是何事让您心烦了?”她的声音温柔而舒缓,仿佛一阵春风,能抚平世间所有的烦恼。

朱元璋接过茶,轻抿一口,微微皱起眉头,叹道:“哼!还不是那帮天天找咱要钱的人!春耕马上就到了,可这都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土地干裂,庄稼无法播种。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受影响,估计又是个灾年啊!”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无奈,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也明白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妹子,如今国库空虚,又赶上天灾,竟有人在背后说这是上天怪罪咱滥杀无辜。”

说到此处,朱元璋的帝王威严稍减,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仿佛渴望从马皇后面前得到安慰。

他虽然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帝王,但在马皇后面前,他也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丈夫。

马皇后深情地注视着朱元璋,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信任。她温柔地说道:“天有不测风云,这是自然常理,与人事并无关联。陛下万不可轻信这些谣言,徒增烦恼。您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为了这天下苍生,您历经千辛万苦,才建立了大明王朝。这是上天的旨意,也是百姓的期望。如今虽遇困难,但只要我们君臣一心,百姓同心,定能度过难关。”

朱元璋微微点头,马皇后的话如同一剂良药,让他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他看着马皇后,眼中满是感激与爱意,说道:“妹子,有你在咱身边,是咱的福气。”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和说话声。

“爹,娘,我回来了!”朱标大步走进殿内。他今年24岁,身姿挺拔,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聪慧与稳重。他穿着一袭华丽的锦袍,腰间束着玉带,尽显皇家风范。

“标儿,你可算回来了。”朱元璋看着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朱标是他寄予厚望的接班人,自小便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仁爱宽厚,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爹,娘,儿臣刚从外面回来,听闻了一些事儿,心中有些忧虑。”朱标一脸严肃地说道,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让人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

“哦?标儿,有什么事但说无妨。”朱元璋看着儿子,眼神中充满期待。他希望朱标能够在历练中不断成长,学会担当,为大明的未来做好准备。

朱标说道:“儿臣听说,如今民间有些百姓生活困苦,再加上这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恐怕会有流民出现。这些流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仅生活艰难,还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儿臣觉得,咱们应该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标儿说得有理。如今国库空虚,赈灾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咱既要考虑百姓的生计,又要确保国家的稳定。这其中的权衡,实在是不易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多。

马皇后在一旁说道:“重八,标儿心系百姓,有此等胸怀,实乃我大明之幸。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如今虽然国库空虚,但我们可以发动宫中的妃嫔和大臣们,捐出一些财物,先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朱元璋点头笑道:“是啊,我儿有此见识,我很欣慰。妹子说得也对,我们要以身作则,号召大家共渡难关。标儿,你明日便去召集大臣们商议赈灾之事,看看如何调配物资,安置流民。”

“是,爹!”朱标坚定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