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病逝后,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朱高炽在位虽仅一年,却开启仁宣盛世之端。他生性仁厚,早年监国,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立刻叫停朱棣时期部分浩大工程,展现出与先帝截然不同的施政风格。如暂停郑和下西洋,罢采办金银香木,这些举措极大减轻百姓徭役负担,让久受劳役之苦的民众得以喘息。同时,他平反冤狱,解缙、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后人多被赦免,朝堂阴霾渐散,人心稍安。
政治上,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组成稳健内阁,参与决策,皇帝与内阁配合默契,行政效率提高。仁宗还完善科举,扩大取士名额,为朝廷广纳人才。此前科举名额有限,许多有识之士报国无门,如今机会增多,各地饱学之士纷纷奔赴考场,渴望一展抱负。改革吏治方面,考核官员注重实绩,惩处贪腐,官场风气好转。那些平日里鱼肉百姓、中饱私囊的官员纷纷落马,官场为之一清。
经济领域,推行休养生息,减轻田赋,鼓励垦荒,农民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田间地头,百姓辛勤劳作,荒地逐渐被开垦为肥沃的农田。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百姓樵采渔猎,副业发展,百姓收入增多。重视商业,减免商税,城市集市繁荣,商品流通加快。城镇中,集市热闹非凡,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
外交上,与周边民族修好,对蒙古采取守势,加强边防,减少战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仁宗深知连年征战损耗国力,百姓苦不堪言,因而力主和平。派使者安抚周边藩属,厚往薄来,巩固宗藩关系,东亚局势平稳。各国使者往来频繁,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发展。
仁宗病逝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宣宗承继父志,继续推行仁政。在政治上,君臣关系融洽,宣宗常与“三杨”等大臣促膝长谈,商讨国事,虚心纳谏,对大臣信任有加。如杨士奇谏言停止对交趾用兵,宣宗从善如流,及时止损。当时,交趾战事久拖不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宣宗果断撤军,避免国力进一步损耗。
军事上,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虽不主动大规模征伐,但能有效应对边疆小规模侵扰。整顿边防,增设烽燧、城堡,加强巡逻,北疆防御稳固,蒙古不敢轻易南下。边疆守军日夜警惕,一旦有敌情,便能迅速传递信号,组织防御。
文化方面,宣宗雅好诗文书画,自身文化素养高,宫廷文化繁荣。瓷器制作达到新高度,宣德炉精巧绝伦,铜质细腻,造型优美,为后世推崇。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青花色泽鲜艳,闻名遐迩。鼓励学术创作,组织文人编修书籍,文化传承有序。学者们潜心钻研,各类学术著作相继问世。
经济上,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太湖流域水利设施完备,灌溉无忧。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水旱灾害,安心务农。支持手工业发展,江南丝绸、瓷器精美,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苏杭等地的丝绸,质地柔软,色泽艳丽,远销海外。商业都市里,富商大贾云集,交易频繁。
仁宣年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后世誉为“仁宣盛世”。但盛世之下,亦有隐忧。宣宗晚年喜好促织,地方官员为博上欢,扰民采办,渐现奢靡之风。一些官员为讨好宣宗,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捕捉促织,搞得民间怨声载道。边防长期无大战,军队锐气渐消。士兵们久未经战事,训练懈怠,战斗力有所下滑。宦官势力悄然抬头,王振等开始崭露头角,为日后“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王振凭借宣宗的宠信,逐渐干预朝政,与外朝官员争权夺利,朝堂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