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改革前瞻

世上再伟大和复杂的改革计划,总归是要一条一条逐步落实的。

而韩羽的改革计划第一步,自然是要从恩科开始。

选拔人才,对于如今的他来说,格外关键。

这一日,崇祯离宫,身着便装来到韩羽的府上。

因为按照礼制,朝会要等新年十五以后才开,崇祯本就不是喜欢等的人,所以迫不及待的来到韩羽的府上,询问恩科的具体事宜。

韩羽将前后计划都详细告诉了他以后,补充道:

“以后恩科,最好每年都有。”

“这样既能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激励朝廷官员,认真办差,遵纪守法。”

“只要他们胆敢有贪腐之事,朝廷立刻就能罢了他们的官,免了他们的职,减少尸位素餐的现象出现。”

对于增设恩科之事,崇祯自然是不反对的。

他也知道如今朝廷最需要的便是人才。

经历过战乱与灾荒,大明可谓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极度稀缺。

可每年都增设恩科,虽说有一定的好处,可如此岂非也降低了官员的质量?

毕竟以前三年一次的春闱,选上来的都是千里挑一的顶尖人才。

现在每年都增设恩科取仕,那选上来的指定良莠不齐。

毕竟基数越大,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通过恩科选上来的士子,自然不必直接任用。”

“让他们先进翰林院学习几年,然后再派到地方实习几年,最后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与实习期的政绩,来决定最后的任用。”

“当然,如此一来势必造成翰林院人满为患,预算猛增,可国家之兴盛,教育与人才理应放在首位,若教育不兴,人才不济,即便陛下再是明德仁厚,想来也无法让国家兴盛起来。”

“还望陛下明鉴。”

其实,韩羽之所以同意韩一良增设恩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乃是为了用这个方法,来改变流传了近千年的科举制度,以及倡导整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

只是这些都是后话,现阶段最要紧的还是要让崇祯每年都增设恩科,先把台子搭起来,后面的事自然而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崇祯闻声,深觉有理,毕竟仅靠韩羽一个人,想要中兴大明,着实有些吃力。

无论是为了选一些人才上来帮助韩羽,还是为了选拔人才来充实朝廷,增设恩科都是极好的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够显现出朝廷对人才的渴求,彰显出他这个皇帝对中兴大明的渴望,赢得民心。

而要深化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另外两个基础条件:钱和粮食。

粮食自然无法原地变出来,重建东北的工作已经顺利推进,明年的粮食税收自然水涨船高,这一块不用太过担心。

至于钱,就要谈到经济改革了。

韩羽将那晚泰山告诉他的,让大明从农业税为主体,转向商业税为主体的建议告诉了崇祯。

崇祯听罢,皱着眉头道:

“商贾之辈历来唯利是图,朝廷想从他们身上赚取大量税收,只怕很难吧?”

这年头本来就没有工商管理体系,更没有商业税,想要从商人身上薅羊毛,岂非难如登天?

韩羽闻声当即言道:

“这就要说到商业税的具体计划落实了。”

“首先,重新规范和推进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严格落实统一赋役,限制苛捐杂税的出现,促进我国基础农业有一个良好且健康的发展方向,如此便能稳定广大的百姓群众,奠定朝廷的民心基础。”

“接着,便是推行士绅官商一体纳税。”

历朝历代,士绅官商不纳税,朝廷的税赋全部压在普通百姓身上。

这个问题,是各个朝代都面临过的问题,也是最终导致各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基础原因。

换言之,有钱有地的不纳税,反倒是让没有钱没有地的普通百姓纳税缴粮,百姓不反谁反?

从朱元璋时期到如今的崇祯,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要想彻底改变大明的税收构成,士绅官商一体纳税的改革,可谓势在必行。

可如此,就相当于得罪了全天下所有的有钱人。

有钱人谁愿意纳税啊?

“此举,是否太过危险了些?”

“万一他们不同意,引发民变,岂非弄巧成拙?”

崇祯很是忌惮。

他可不想在自己当政期间,再被百姓包围了京城。

“先立法,讲道理,国家的兴盛与他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如果讲不通这个道理,那就查,挨家挨户的查,清退他们兼并侵占的土地,调查他们与地方官勾结,鱼肉百姓的不法之事,一旦查实,直接抄家。”

“他们有声望,可朝廷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减轻百姓们身上的重压,百姓难道还能听他们吆喝,跟朝廷作对?”

“就算他们能蛊惑百姓与朝廷作对,那也没关系。”

“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皆平,唯有东林党仍在朝堂上杵着,只要清理完了东林党,这些个地方官还能投靠谁去?地方官没有靠山,他们还敢让自己辖内百姓乱来么?”

通过清理东林党来控制地方官,通过地方官来控制百姓,控制了百姓也就等同于控制了这些有钱有声望的士绅。

刚柔并进,双管齐下,对于国家立定的法例,韩羽不管这些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底蕴,只要敢跟国家作对,就一个字——杀。

到这里,经济改革的基础也就有了。

因为百姓稳定了,士绅官商也稳定了,接着便是对商业贸易进行详细且明确的行为规范与税收制度的建立。

这里面许多弯弯绕绕,韩羽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他需要请教一些户部的人。

崇祯对此并未发表什么意见。

在他看来,韩羽的计划虽然看上去很庞大,而且落实起来也极为困难,但如果能够落实,那对大明朝而言,无疑于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想试一试,可有不是很敢。

毕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这样去试,而且这些计划有违他朱家立国数百年的政治制度。

他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

韩羽当然也没有着急让崇祯答应。

说到底,崇祯始终是这个年代的人,思想受到时代的限制,想要他一瞬间打开思路,勇于创新和突破,显然是为难他。

“陛下不急。”

“当务之急仍是增设恩科与清理东林党。”

“先把这两件事做好,其他事慢慢计划便是。”

韩羽把前后顺序分得很清楚,如此一言,也让崇祯放心了不少。

闻声,崇祯深吸一口气,好似下了极大的决心道:

“权且让你捣鼓吧,只要能让大明中兴,你大可放开手脚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