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寻找义士

陈长官看出他有心赴死,内心叹息却也说出实话。

“九光兄,实话说吧,按照内线打探的情报,这次祝捷大会,很有可能不会允许华国人参加,其中原因自是不言而喻。”

“这些倭寇,本性卑劣、外厉内荏,害怕我国人悲愤之下,必会有抗争行为。”

“故此,需要你想办法,寻找到合适的义士,才有可能实施此次刺杀行动。”

听他讲明原因,王亚樵出乎意料,很快冷静下来,他能得到诺大的名头,只凭借热血可做不到。

只少许思量,他就郑重承诺:“陈长官,请放心,我王亚樵在民族大义面前,绝不会坐视不理,我和我斧头帮的兄弟保证,一定会做成此事,绝不让您和国人失望。”

……

王亚樵敢做如此承诺,实际在他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这人是位韩国人,名叫安昌浩。

1910年,韩国王室被迫迁入倭国,并签下‘倭韩合并条约’,韩国实际被倭国吞并,成为倭国领土。

当时有大批韩国军民外逃,还在魔都成立了‘韩国复国临时政府’,这位安昌浩就是临时政府的内务总长。

有着共同的敌人,王亚樵找到安昌浩的家中,根本没有什么顾忌,两人一见面,他就直接表明来意。

“昌浩先生,有件事情,事关我们两国的民族大义,不知你们能否答应帮手?”

身处绝境的人,往往会更加勇敢,安昌浩不假思索的问:“是什么事,需要斧头帮的帮主亲自出面,请不妨直说。”

“好……”,王亚樵见他态度坚决、不似作伪,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说了一遍。

自从‘韩国复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大家都明白,要想达成复国的目标,首先要得到大国的支持。

西方列强对他们不屑一顾,目前最要争取的,就是华国的同情和支持。

不仅因为两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最重要的是,只有得到华国的认同和庇护,他们的临时政府才会有落脚之地,才有可能逐步发展壮大,积累能量,以待复国时机。

现在听王亚樵说的这件事,安昌浩马上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这件事如果能办好,不仅能打响‘临时政府’的名望,集合更多的同志,更重要的是,能以实际行动向华国政府表明态度和决心,从而有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想到这里,安昌浩都不需要和其他人商量,马上点头说:“这件事必须要找一位死士,非死士不能承担此事。”

他皱着眉头边想边说:“这次大会要在虹口公园举行,又有多名倭国军政高管会出席,现场的戒备必然森严。”

“在那样的环境进行刺杀活动,很难有机会逃脱,这次活动,几乎就是有去无回的拼死之举。”

“想在能逃到魔都的韩国侨民,大多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很难说服他们慷慨赴死。”

“这件事我需要找到合适的人选才有把握进行。”

王亚樵听他说的诚恳,就不再多说,只留下部分资金,反复叮嘱他尽快行动,才郁郁离去。

金昌浩送走客人,心里明白,这件事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必须要有结果的。

他一个人琢磨许久,最终决定这事要交给金九,请他负责出面办理。

金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韩国独立运动人士,这时他也在‘临时政府’担任要职。

最关键的是,他是‘韩人爱国团’的组织和领导者。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在面对列强欺凌时,遭受的欺辱几乎相同,可反抗的手段却只能是尽力而为。

自从甲午海战后,朝鲜乘机摆脱清朝藩属国的身份,1897年改国号‘朝鲜’为‘大韩帝国’,一时间得意洋洋颇为自豪。

可在短短几年后,1905年,倭国军队就开进汉城,韩国实际成为倭国殖民地。

又五年后,随着“倭韩合并条约”的签署,韩国实际已经亡国。

有压迫必将会有反抗,但韩国人的反抗总会遭来倭国人更残酷的镇压。

相较于倭国而言,韩国是弱国小国,且亡国前就已被倭寇渗透和控制,这使得韩国反倭运动的空间非常逼仄,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经过多次的残酷镇压,韩国国内的独立运动愈加难以为继,大批的独立运动人士,被迫转入华国东北和魔都地区。

可令人叹息的是,这些独立运动组织缺乏坚强的统一领导,临时政府派系林立、内斗不断,资金缺乏,没有外援。

几乎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无力通过正常渠道开展独立运动,无奈之下,只能做一些成本小、见效快、影响力大的事——刺杀。

在此期间,韩国独立运动人士建立了一大批秘密团体,如义烈团、大同团、铁血团、正救团、韩人爱国团等。

听名字就知道,这都是狠人组织,专门从事特殊任务。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朝鲜义烈团和韩人爱国团。

‘韩人爱国团’是1931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创立的秘密特务机关,在金九的领导下专门从事破坏、暗杀、袭击倭国机构和高级官员。

当时,韩国独立运动处于低潮,长期打不开局面,金九曾无奈表示:“在这种情势之下,我们临时政府开会决定成立韩人爱国团,做些暗杀与破坏的工作,同时全权委托我(金九)处理经费与人选问题,待事后将全部经过和结果报告临时政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昌浩才决定把这次刺杀任务,交给金九负责。

另外,就在1932年1月8日,金九还领导实施了‘樱田门’刺杀倭寇天皇的行动,可惜击中天皇车辆的是一枚哑弹,这次行动没有成功。

查遍周边众人,这次任务交给他,应该是最有把握的。

金九先生听到金昌浩的叙述,毫不犹疑的就接受了破坏“祝捷大会”特别行动。

他明白,这项任务极为重要,马上开始投入紧张的筹备。

吸取‘樱田门’刺杀裕仁,因哑弹未遂的教训,在制造炸弹方面下了大气力。

他通过关系与魔都兵工厂宋厂长取得联系,向其特别订购,如倭国人经常携带的,像水壶和饭盒外型的炸弹。

在得知炸弹样品做好后,为保险起见,金九还亲自到兵工厂去观察效果。

兵工厂的技师为金九演示了水壶与饭盒型炸弹的性能。

技师等人在院子里挖了个大坑,四周衬上铁板,然后将炸弹置于其中。

技师在数十米外拉动引线,“轰”地一声,被炸碎的铁片四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技师告诉金九,这样的试验要连续做二十几次,不能出现一次失败,才能进行最后安装。

炸弹问题得到解决后,最难得还是物色合适的执行者。

因为这个执行者不仅要胆大心细、意志坚强,更重要的是,在戒备森严的虹口公园里投掷炸弹,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若没有对倭寇的深仇大恨,和对光复祖国的坚强信心,是根本不能做出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的。

经过精心筛选,一个名叫尹奉吉的韩侨,进入了金九先生的视野。

尹奉吉,是年24岁,幼而聪颖,有神童之称。

3岁时,倭国强迫朝鲜李王朝签署了《倭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

11岁时,亲身经历了朝鲜人民起义,又被倭国残酷镇压屠杀的“三一”独立运动。

“年十七,设一夜校。教授贫苦农家子弟,如是者五年。”

“嗣见倭人对韩经济与政治之压迫日甚,将驱韩民于破产与死难,乃决意为国报仇,弃家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