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人心
  • 厚圃
  • 1733字
  • 2024-12-20 18:27:26

竹的妙用

谈竹,可以说上个三天三夜,从承载过古代文化的竹简说到乐器中的丝竹,也可以从民间的竹帘画讲到元宵用竹篾扎胚搭架的“花灯”,还可以从墨竹绘画鼻祖文同谈到当代画家董寿平……如今我想说的,却是与竹也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儿。小时候我喜欢到家附近的竹器店看篾匠们干活。那间店铺不大,铺窗朝向大街,墙角堆满篮、箩、筐、箕之类的竹制品,也有的像羊肉串那样被铁线串起挂在半空中,看上去有点像舞台顶那一层层垂下的布幕。店里的空气,常年飞扬着毛茸茸的竹篾细屑,也弥漫着新鲜、清甜的竹香。店主是对夫妻,一样的黑黑瘦瘦,也一样的沉默寡言。男的只管呼呼地舞着厚背刀,刀过处篾条晃晃悠悠,竹屑漫天飞舞。女的坐在矮凳上,两根手指夹着篾条穿针引线似的编插,一只竹筛眼看就要成形。要是有人来买,男的或是女的就起身,拍掉屁股上的粉白,拿货收钱,再重新坐下,屁股底下肯定又白了一层。这家夫妻店的口碑不错,要不是口碑不错,三山国王庙大门口的灯笼是接不下来的。那对灯笼有小水桶那么粗,椭圆形,胚子是用观音竹的篾条编的,细细密密,光洁柔亮,接头十分隐蔽。编完后还要再一遍遍地刷上桐油,直至明亮、溜滑如琉璃。这对灯笼在游神日挂在宫庙的大门前,一只用红油漆写着“风调雨顺”,另一只用红油漆写着“国泰民安”,懂书法的说,那是“蚕头燕尾”的汉隶。

潮汕的竹器老早就出名,当地不仅盛产竹子,且河汊纵横交错,竹子被捆扎成筏,从外地放排运到当地也挺方便,因而编制竹器的,即使谈不上家家户户,也几乎遍布四乡六里。无论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谁离得开它呀?昔年,乡人为生计来到樟林港下船奔赴南洋,随身携带的必要物件多与竹子有关,“市篮”(呈圆柱形,有盖子,可挎在胳膊上)、油纸伞、竹笠还有竹席等,而随船带到那边去贩卖的自然也少不了各式竹制品,因而也难怪李笠翁要替竹子辩护:“竹木者何?树之不花者也。非尽不花,其见用于世者,在此不在彼。”他还说:“(竹)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神哉此君,真医国手也!”竹子的生长速度真是有目共睹,至于它还能让普通人的家园转眼变成高贵人的宅第,我却不以为然。《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住所,原名“有凤来仪”,挺吉祥的,就因“竿竿青欲滴”,改成了潇湘馆,光听听这么凄凉的名字,就知道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曹公的高明之处,以竹暗喻林黛玉的高洁品性,也以探春取笑她是“潇湘妃子”,暗示未来将以悲剧作结,因为传说湘妃竹上的斑点就是娥皇、女英悼怀舜帝亡故洒泪而成的。

明人倪谦道出了他爱竹的缘由:“吾之爱夫竹,以其有德也。彼其群而不党,直而不挠,虚乎有容,洁然自高,溪壑幽闲足以遂其性,霜雪严寒不能变其操,此子猷所以一日不可无,而七贤、六逸恒于是乎游遨也。”“竹”与“德”,在潮语中发音相同。“前榕后竹”,竹子在老家一般都种于屋后,可能也是“厚德”或者“积德”的寓意吧。老家的雨水多,竹子长势极好,一大蓬一大蓬的绿得发黑发亮,枝叶从四面八方披垂下来,使里面变成阴凉昏暗的帐篷或凉亭,成为家畜乐意逗留的栖息之地。

在竹子众多的品种中,有一种叫“妙儿竹”的,小叶子,枝干纤秀柔韧。孩子发烧时,大人会起个大早,趁露水未干拔些妙儿竹的“竹芯”,也就是刚刚冒出、还没来得及展开的嫩叶,煮水给他喝。我是喝过的,效果似乎比“羚羊角”还要好。鉴于“妙儿竹”的功效,也可以把它的名字写成“妙儿德”了。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去过一趟井冈山,吃了那儿的笋干觉得不错,就捎一点给父母,没想到竟闹出笑话来。老家一般只吃鲜笋,母亲以为洗涮干净就可以直接拿去煮,结果是怎么煮也煮不烂,硬邦邦的吃不下。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先将笋干放入锅中,加满水煮沸半小时,再转小火焖煮,捞出,切除老根,洗净,然后浸泡在淘米水或石灰水中待用,隔2~3天换水1次,烹调前再切成片状,这样食之方鲜嫩味美。

还有一样东西叫“竹仔鱼”,倒不是真的鱼,好多孩子都吃过。在乡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武戏:气急败坏的大人一手擒住惹是生非的“孥仔鬼”,一手拿小竹枝小竹板抽他的屁股,一下一下,嫩嫩的屁股登时跳出几道浮凸的紫红伤痕,火辣辣的。所以当大人们忍无可忍地发出警告:“小心吃竹仔鱼!”如果你还不依不饶,那么就做好抱头鼠窜的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