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传说

沙头角曾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末年,新安县城有一位官吏乘着轿子前来东部视察。清晨,当轿夫登上梧桐山顶时,天刚麻麻亮。这时,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一片银光闪闪的沙滩之端,一团火球般的太阳正从东边冉冉升起,月亮却还悬挂在海角。官吏顿时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他诗兴大发,走出轿子,脱口吟出了“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的诗句。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这句诗就是沙头角地名的由来。这一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即使在今天,当你站在梧桐山罗沙盘山公路一侧向大鹏湾方向眺望时,海上日出的光芒,照射着跌宕起伏的山峦,海天一色的美景即会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

其实,早期地名的命名多与当地地理、地貌的形象描述有关。就“沙”字而言,应是一块“泥沙沉积的陆地,如落禾沙;在珠江三角洲亦指围海而成的田地,如万顷沙”。对“角”字的解释则有“突出的陆地尖端,如黄竹角”。沙头角附近的盐田墟,现在仍保留“沙头”地名。而沙头角正是经过多年形成的一片泥沙沉积的陆地且有尖端之形。

从地理、地貌角度解释地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据沙头角沙栏吓村的客籍老人口述:沙头角即指当地的地理形状。如果站在高山鸟瞰,海边那条呈东南至西南的条状的“沙栏”正是“沙之头”,而“沙栏”与八仙岭之间的海湾所形成的夹角就是“海之角”。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据说沙头角的地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沙栏吓村是位于沙头角镇内唯一的客家村庄。有关沙头角的地名,在沙栏吓村吴天其村长保存的《吴氏族谱》中也有记载。清同治年间修订的《吴氏族谱》序言中写道,“清朝康熙年中叶,八十八世祖吴尚儒南迁至新安县大坦垌沙头角乡定居,为沙栏吓村的开村始祖”。以此推断,如果从1693年算起,沙栏吓村吴氏家族迁居沙头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沙栏吓是沙头角镇的客籍村庄的名称。但长期以来,大家都说不清楚该村庄名称“沙栏”后的“吓”字是什么意思。沙头角沿海地区有“吓”的地名不少,像“西山吓”“官路吓”“盐竂吓”和“盐灶吓”等地名均有口字旁。为何要在“下”字旁加一口字呢?据沙栏吓村耆老说:最早迁来这里的本地人,定居在有农田的地方,像新界的邓氏家族、文氏家族等是最早来到新界的先民。客家人称本地人“得仔佬”。在客家人眼里,那些人有钱、有文化。而客家人没有什么文化,迁来当地后受人欺负。比如:客家人要买房买地,他们就在地契上写着简单字句,即“什么地方、房屋一间……卖上下”,即房屋土地一起卖的意思。后来更多的人迁过来,他们觉得卖得便宜了,怕客家人变成大地主,于是就更改地契。本来是“卖上下”,他们在“下”字加了一撇,再加“卖下”两个字,就变成了“卖上不卖下”。卖了一间房屋,地却没卖给你,客家人被人家骗了。

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客家人和人家再做房屋买卖,凡地名有“下”字,左边就加一个口字旁,“下”字加一个口字旁就改不了。这就是“沙栏吓”村名中“吓”字由来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