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管胃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级和出血严重程度评估

一、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局部解剖

内镜下所见的食管胃静脉曲张(esophagogastric varices,EGV),是一条条最终通向门静脉的血管分支,就像一条条小河最终汇入门静脉这条大河(图1-1)。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门静脉由于肝硬化等原因压力升高,导致这些分支薄弱处破裂,如同河堤决口,形成猛烈的消化道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与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也可以单独存在,但多数同时存在,故统称食管胃静脉曲张。

食管胃静脉曲张和门静脉的主要通路有3条:

(1)在贲门部小弯和后壁方位(内镜下12点位到3点位区域)汇入贲门静脉与食管旁静脉,经胃冠状静脉(又名胃左静脉)与胃右静脉形成吻合支,流入门静脉或经脾静脉汇入门静脉。

(2)在贲门下前壁(内镜下9点位区域,胃底反转内镜时3点位区域)经1条或数条胃短静脉,在脾门附近入脾静脉,再汇入门静脉。

图1-1 内镜视角的食管胃静脉曲张解剖

(3)在贲门下大弯(内镜下6点位区域)经数条胃后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再汇入门静脉。

有的胃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先经膈肌下静脉后,再进入胃贲门静脉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相通。也有来自肝镰状韧带静脉又经膈下静脉直接与食管胃静脉曲张交通的。

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离门静脉主干近,当门静脉压力升高时,往往在小弯、后壁的静脉曲张较重,有时跨过贲门形成食管静脉曲张与胃静脉曲张相通的情况,即中华医学会分类的Le,g型静脉曲张或Sarin分类的GOV1型静脉曲张,这种解剖基础为急诊出血、视野不清时的处置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型静脉曲张在贲门下先行阻断也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压力升高明显时,则形成前壁、大弯(穹窿部)静脉曲张。有时胃短、胃后静脉压力升高超过胃冠状静脉,形成较明显的胃静脉曲张而食管静脉曲张很轻或没有。尤其是局部因素导致单纯脾静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孤立性胃静脉曲张。

无论是食管静脉曲张,还是胃静脉曲张,都是黏膜下层的扩张血管。这些血管向壁外通过一些穿透固有肌层的穿通支血管与管壁外的静脉相连。压力升高时向腔内形成位于黏膜固有层的表浅静脉丛,称之为二重叠;压力再高时进一步形成位于黏膜固有层之上皮下层的上皮微血管丛,称之为三重叠。三重叠即内镜所见的红色征。三重叠的纵断面透过黏膜时可呈蚯蚓状,其横断面显露时则呈樱桃红斑。

管壁外的血管是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向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系统分流的侧支循环。在治疗中保留这些侧支循环,而消除黏膜下层的静脉曲张,会达到更好地防止再出血的效果。黏膜下层的静脉曲张及其二重叠、三重叠,是有害的侧支循环和治疗消除的目标。穿通支的存在与所处的位置可能是顽固性食管静脉曲张难以治愈的原因。成功的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可根除主要的曲张静脉及其交通支,使食管曲张静脉彻底消失。内镜下套扎治疗对黏膜下静脉消除效果较好,但对交通支消除效果不佳,因此容易复发。硬化治疗后复发,也往往与交通支供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