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学临床新视野:烧伤休克、感染、营养、修复与整复(第2版)
- 盛志勇 郭振荣主编
- 1353字
- 2024-12-28 12:03:49
第5节 烧伤脓毒症综合防治策略
烧伤脓毒症毕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微生物侵袭而引起机体反应的一组症状的组合,但其病程可能凶险,一旦演变为脓毒性休克或MODS,则治疗困难、预后恶劣。因此临床上应强调针对其发病诱因和发病机制,尽一切可能实施预防措施,是为上策。及早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是削弱炎症反应、防治创面侵袭性感染,乃至预防脓毒性休克、MODS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一旦大面积烧伤患者出现脓毒症,特别是创面出现坏死斑时极易演变为脓毒性休克、MODS,其病情凶险,但在强有力支持治疗下,抢切创面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1.诱因防治
在处理严重烧伤时,应对休克的复苏高度重视。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休克的复苏应达到3个目标:首先是及时、快速、充分地恢复血容量,使全身细胞迅速地获得充足的氧供应量。因此在烧伤休克复苏时增加了输液量,并要求在伤后3~4h内输入估算量的30%,伤后8h输入总估算量的60%~65%,使尿量达每小时80~100mL,心排血量等指标迅速恢复至生理水平。第二个目标是给予诸如山莨菪碱等药物,迅速恢复肠道血供应,遏制肠黏膜因缺血而加重黏膜损伤,减轻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第三个措施是立即给予抗自由基药物,如甘露醇、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由于坏死组织不仅是感染发生的温床,而且其存在可以诱发诸多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应尽早切除坏死组织,封闭创面。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抗休克及支持治疗,短期内(入院后1~3d内)尽可能多地切除深度创面。休克期患者胃肠道只要能够耐受,即可实施早期肠道营养。此外,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烧伤感染、防治脓毒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做到“早用早停,敢用敢停”。
2.加强多器官功能保护和支持治疗
主要措施:①营养心肌,保护心功能;②对伴有中度或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早期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当PO2降至9.33kPa(70mmHg)以下,而面罩给氧仍不能纠正时,立即给予呼吸机支持,但通气量应维持于6~7mL/kg,平台压≤3.43kPa(35cmH2O)。③注意肾功能保护,避免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必要时使用连续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④重视代谢支持,治疗过程中要控制高糖血症,维持血糖在8.3mmol/L之下。⑤基于脓毒症病理过程中失控性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抑制并存的事实,笔者采用新的免疫调理策略对脓毒症进行干预,即同时应用广谱炎症抑制剂——乌司他丁和免疫增强剂——α1-胸腺肽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3.严重创面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一旦创面脓毒症发生,采用以创面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在足量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的同时,给予浸浴和各项支持疗法,紧急切除创面,尽可能多地清除已发生感染的坏死组织,严密覆盖创面。创面脓毒症并发休克时,采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和双嘧达莫冲击治疗,有效改善机体状况,为决定性的手术治疗赢得时间。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时,采用血仿膜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可将血钠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而对凝血机制又无显著影响。
近年来,尽管烧伤脓毒症发病规律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项脓毒症、MODS治疗的临床试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大相径庭的结果值得反思,暴露了人们对复杂机体反应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些事实表明脓毒症的根本发病环节及作用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干预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姚咏明 林洪远 郭剑颖 盛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