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
- 唐桓臻 朱志强
- 2418字
- 2024-12-27 19:32:46
序
回望:人类文化的特性
在学术界,对于区别于动物的人类,重要的标志是人类拥有文化。而文化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我一直持有广义文化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文化包括了人类所有的创造。换言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技术的、生活的,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都归类于文化。因此,从发展的角度,人类文化不仅包括当下的,也包括历史的;不仅是中国的,也包括一切域外的。人类基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创造的服务于生活的一切内容,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先进落后之别,有的只是谁更适应当时的人类、适应当时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当然,人类文化中有价值观,之所以存在对差异性文化或者说是异文化的不认同、冲突,甚至意图毁灭,都是价值观引导或塑造造成的,是对文化的不宽容或不包容,当下世界和各种社会中存在的这种不宽容、不包容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对于宽容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的教育,非常需要。而这种教育就包括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我们自己过去的多样的文化形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甚至认同这种差异性、个性化,甚至可能归属于奇风异俗的文化的存在。乡居生活的各种生活图景,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想象着不断探索未知,创造更丰富多样的文化。同时,人类还在不时地回望文化,这是人类的一大特性,是人类文化的一大特性。我们创造文化,我们书写文化,我们总结经验,我们也回望历史。因此,在文化学研究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表达: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成就,同时,这些成就也是人类创造更丰富多样文化的动力。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创造,绝不是凭空的无中生有——哪怕是类似于无中生有的创造,也是在汲取人类文化积累的知识基础之上完成的。回望不仅是对过去的了解,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把握。
我在唐桓臻、朱志强的《过去的乡居生活》一书的序中曾说过:“它(过去的乡居生活)展示的是一个地域、一个农耕地区民众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远去,其精神又在现代化和现代生活中延续——它是背过身去的历史,是转过身来的现代或当下生活的本源。”本质上就是一种回望。如果说,官方的回望是历史记录,那么,中国民间的回望大致限于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而今天,我们跳出了家庭、家族或宗族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的内圈,跨入我们区域的、我们生活的更广阔视野:我们的回望不仅是我们血缘的由来,它更关乎我们对于现代化与当下生活,现代科技对于当下生活的一种思考,关乎我们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首先是一个区域生活的记录,但它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形态的记录,它的特色非常鲜明——
首先,生产生活、农时节令无所不包。它全方位地记录了以武义县为核心的传统农耕时代的三教九流的生活,涉及传统建筑、农事生产、农家饲养、行业匠作、岁时节令、店铺作坊等几十个方面,虽然重在一个县域,但同时也涉及浙中、甚至是浙江的其他区域,代表性更加突出,是旧时或过去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次,图文并茂,以文彰图,以图呈文。朱志强是武义乃至浙江省著名的乡土题材类画家,长期从事相关的创作,而唐桓臻则是地方学者,出版过多部乡土文化的著作。因画而著文,因文而作画,是这一部著作与其他地方文化记录著作的鲜明差异。这些画和文,都融入记忆和真实生活,是在著者生活经历和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真实性和亲历性。从我个人认知的角度,每一幅画都值得收藏,每一个细节都是地方或区域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次,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地方色彩鲜明突出。涉及内容的全面性、图画内容的全面性和叙事文字通俗性,非常准确又鲜明地突出了一地旧时生活的细节。如果你是亲历者,会深感亲切;如果你是后来者,会深感发展的差异;如果你是文化的他者,会深感异文化的丰富多样。这是一部值得阅读也值得拥有的著作。
最后,地方生活文化知识性强。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地方生活更是一部特色鲜明、差异巨大、个性突出的无文字的书。它的细节差异,不仅在地方称谓,也在适应地方而形成的差异性的文化细节,迎大蜡烛、七夕接仙女、端午推龙舟、切糖、豆腐圆、结花等,似懂非懂,文字都明白,内容尤其是细节却让异文化者大感惊异。它不仅让你了解一地的独特文化,也让你增加很多地方生活文化的知识。其实,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过去存在,当下依然还在延续,如果你来到武义,可以看到、品尝到这种文化或美食,赞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是《过去的乡居生活》的扩展版,但准确地说,是一本涵盖了一个区域生活全景式内容的真实的、图文并茂呈现生活历史的书。如果说,我对于这本书有感情,是基于我也生于斯长于斯,我对它有着深深的沉入式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于生活作为一种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有深深的理解。阅读时,我“常常饱含着泪水——当年熟悉的生活场景就像昨天一样在我眼前浮动,这也是我的祖辈、父辈的生活方式。在那片厚重的土地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甚至可能上万年。它的重复和延续,深深地烙进了我们传统的血液,成为我们文化的遗传基因。它与天地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居住于斯的每一个村、每一个人和谐相处”。(《过去的乡居生活》序)因此,用过去或旧时,只是对于一些逝去或弱化了的生活的时间上形象的、口语化的、可以理解的历史化的描述,但实际上,在一个区域,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这种生活,从来都不是可以在时间上明确地进行分割或划分的,它渐进并不断地改变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的旧时的生活与当下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延续的、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对于旧时生活的记录,其实是对于当下生活的一种回望,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回望,都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特性。尤其是在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的今天,特别具有意义和价值。
是为序。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
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