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至今,一般按照逻辑元件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第一代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如图1-4所示,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及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穿孔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整个过程异常复杂。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每秒处理几千条指令)、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4

2.第二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如图1-5所示,计算机系统初步成型。相较于电子管,晶体管体积更小,寿命更长,效率也更高。使用磁芯存储器作为内存,主要辅助存储器为磁鼓和磁带。开始使用高级计算机语言和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每秒可以处理几万至几十万条指令),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提高。

图1-5

3.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第三代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如图1-6所示,内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采用磁盘、磁带,如图1-7所示。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可以实时处理多道程序。特点是速度更快(每秒可以处理几十万至几百万条指令),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为自动控制、企业管理,并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第三代计算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软件子系统,操作系统也日益完善。

图1-6

图1-7

知识拓展

计算机的历史也是IBM公司的发展历史:IBM公司于1952年正式对外发布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IBM 701。1958年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 501。后来IBM 36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大量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如图1-8所示。内存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使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操作系统也不断成熟,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等。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每秒处理上千万至万亿条指令)。

图1-8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并在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文字编辑排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计算机从传统的单机发展成依托于网络的终端模式。多核心、多任务,更高的稳定性、处理能力,更专业的显示、存储技术出现,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高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