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音乐创造了不同

一、为什么要热爱音乐

音乐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人类社会何时出现音乐已无从考证。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音乐。

我们无论高兴还是悲伤都少不了音乐的陪伴,音乐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美化了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如果有音乐相伴,我们的一天就会大不一样。早晨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美景中苏醒,午后在格什温《夏日时光》的慵懒旋律中缓解工作的紧张,下午踏着莫扎特《单簧管波尔卡》快乐的节奏下班,在《为我泪流成河》的浪漫旋律中与朋友共进晚餐,在《归途》轻柔舒缓的音乐中结束一天的忙碌,放松身心,安然入眠。

如果有音乐相伴,我们的一生也会大不一样。我们时常发现周围热爱音乐的人气质高雅、愉悦豁达、从容进取、乐于挑战,这是音乐赋予他们的情感释放能力和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所带来的良好状态。

如果有音乐相伴,儿童的生活也大不一样。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音乐,从婴儿时期的摇篮曲到学校的进行曲,从生日歌到毕业歌,从学习演奏乐器到歌唱,从合唱到音乐剧,等等,音乐带给了孩子们太多的欢乐和启迪。

1.音乐是什么

音乐陪我们走过了喜怒哀乐,那么什么是音乐呢?心理学意义上的音乐神秘而抽象,是人类情感的最高级表达;从技术上解答,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按表演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按地域大致可分为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按风格可分为古典音乐、通俗(流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按风格流派分为早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近现代音乐等。但无论如何,音乐的组成离不开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基本要素。

2.音乐的功能

人们对于音乐功能的理解常常局限于自我认知,总结起来,音乐的功能大致有审美、娱乐、认识、教育四个方面。音乐具有审美功能,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因此音乐成为少儿美育的重要部分。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它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音乐具有认识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音乐具有教育功能,音乐对人有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有利于人的智力开发,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人的素质。

二、音乐教育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音乐潜能,帮助学生探索音乐,获得丰富的音乐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音乐能力,最终可以进行独立的音乐即兴和音乐创作。”

而音乐启蒙作为音乐教育的起点,不仅在于帮助孩子学习和了解音乐的技能,获得音乐的能力,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音乐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儿童获得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从而达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的,这是音乐启蒙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谁是孩子的第一位音乐老师

我们所理解的音乐老师是孩子的专业音乐老师,但其实音乐的启蒙和教学在找专业老师之前已经悄然发生了,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父母已经成为孩子的第一位音乐老师,他们决定着自己的孩子听什么音乐,唱什么歌,如何看待音乐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就是最早期的音乐启蒙和音乐引导。

1.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校,而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大多数家长似乎更能胜任引导子女发展语言和算术方面的技能,在引导孩子理解音乐和获得音乐技巧等方面,则缺乏耐心和信心。

家长音乐能力的缺乏虽然不是必然原因,但多数家长在自己年幼的时候没有接触过音乐方面的引导,从而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因此他们只是无意间而不是自愿地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一种音乐环境,这种不足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其实,父母不一定非要成为业余或专业的音乐家,才可以引导和教自己的孩子发展音乐能力,这和在教子女如何与人进行沟通或者怎么有效使用数字时不需要家长非得是演说家或者数学家的道理一样。音乐并不是上天赠予少数人的特别天赋,至少每个人都具备音乐学习的潜能,家长只要能相对比较好地演唱,或者是有弹性地自由摆动四肢并享受其中,即使他们不会演奏任何乐器,他们也可以引导自己的子女提升音乐能力。

我们作为家长要意识到,我们要么靠自己,要么靠老师的帮助来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音乐引导的责任,否则,孩子的音乐理解力与欣赏力将会大大受限,那样的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臆断生活和音乐没有太大关联,因为他们缺少机会发现“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2.引导与教学

音乐引导与音乐教学不同,所有的引导从定义上来说都是非正式的,而教学则是正式的。

大多数父母对儿童的音乐启蒙都属于非正式引导。非正式引导可分为无建构和有建构两种状态,当引导处于无建构状态时,家长对孩子进行自然地引导,所说所做不用特别地计划,如在家随性地、漫无目的地听音乐等。而有建构的引导,家长则要设计一个具体的计划。有建构和无建构的引导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对孩子强加任何可用信息或技巧,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由地感受音乐文化,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地吸收,以自然连续地活动和孩子的反应为基础,培养他们的本能和直觉,这种非正式引导对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是深远而非凡的。

而正式的教学,要求家长或老师精心设计内容,还要有组织地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进行,并要求孩子们明显地合作,对具体音乐类型作出反应,如听《小星星变奏曲》时掌握变奏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结构特征等。

如果儿童在进入学校开始正式音乐教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有建构和无建构的非正式音乐引导,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遇到困难。如同为了使学校的语言教学能够成功,我们要求孩子在入学前掌握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技巧,而大多数孩子在开始正式音乐教学之前,很少有机会独立表达音乐。进入正式音乐教学之后,音乐课上允许孩子们单独进行歌唱表演或者音乐创造活动的机会也很少,真实的学校音乐教学是一群孩子重复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声音。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语言学习中,要求孩子们全体一起说话,一起模仿老师说过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只会模仿别人,根本不能理解所说的话的意思,更无法造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此类推,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中,孩子们实际上是被剥夺了提升音乐能力的机会,导致部分孩子甚至还会被贴上没有音乐天分的标签。而在入学前经历过非正式音乐引导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音乐的陌生感,在听觉和音乐体验的储备上可以快速适应这种教学,并能具备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成年人往往会向孩子灌输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分享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取向,事实上,大多数没有发展音乐认知的父母很难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他们总是试图以自己孩童时期学习音乐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解释乐谱是否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是否成了大多数家长认可的音乐教育的成功标准?

然而,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加强孩子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收获更多的音乐乐趣和获得深层次的心灵满足,毕竟短暂的趣味和成就不能取代持续一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这种状况并不容易改变,这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耐心来改变观念。当然我们也可喜地发现,随着社会认知的提高,家庭音乐引导正在积极修复这些问题。

3.亲子音乐启蒙给宝宝插上音乐的翅膀

儿童时期,孩子还无法表达自己或无法完整表达自己,这就给很多家长如何进行亲子音乐启蒙带来了困惑,很多父母不明白该如何参与孩子的音乐启蒙活动,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智慧的家长。

首先,成为孩子的伙伴。做孩子的音乐学习伙伴,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孩子走进音乐世界。

其次,千万次的鼓励。小提琴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父母若用狼一样的教育方法,孩子就会变成狼。”父母在评判的时候不忘鼓励,鼓励不是奉承,是从客观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一句温暖的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激情;一句负面的评判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音乐天赋和兴趣,如孩子刚唱错一点就被打断,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大的打击,可能导致情况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和孩子互动之前,父母不妨思考一下如何使自己更宽容、耐心和热情,如经常使用“准备,开始,请再唱一个,宝宝唱得真好,音准又有进步了”等亲子用语。

再次,和孩子一起热爱音乐。孩子总是在模仿大人,他们对事物的喜好和选择很大程度来自大人的示范,和孩子一起热爱音乐,是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最大动力,他们会认为音乐是好的并获得父母认可的活动,这将大大鼓舞孩子热爱音乐。

最后,建立常规。家庭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花点小心思,在家庭空间中搭建音乐空间,定期寻找一些主题,选择美好的音乐,共享温情的家庭音乐时光。例如,说到雨的主题,可以通过听音乐中的雨,结合故事绘本中的雨,唱雨的儿歌等,让孩子能够不断地去体验、去想象、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