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 出纳 做账 纳税岗位实战
- 路玉麟 郑利霞 何小兰编著
- 16411字
- 2024-12-31 21:36:39
第2章 从理论+案例理解会计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会计、它是做什么的,并对会计工作有了基本认识。
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会计行业的外在,本章主要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角度来讲解会计的内在,主要内容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会计科目及账户等。
2.1 会计对象
首先要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需要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变化。
什么是会计对象我们已经有初步认识,会计对象的内容包括什么呢?会计对象是指特定对象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这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者资金运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对象的内容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退出三个方面,如图2-1所示。
图2-1 资金运动
在不同的企业中,以工业企业最为突出。我们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具体说明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
资金的投入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比较容易理解,创立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投入资金,所以它是整个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投入的形式有两种,分别为接受“所有者”投资和接受“债权人”投资两部分。所有者投入的资金,称为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入的资金,称为负债。
资金投入企业以后,形成了企业的资产。随着资产的使用,资金在企业中按照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循环和周转。其中,供应过程,也就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需要的各种物资,计算出采购物资的成本,同供应单位形成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会产生生产产品的各种耗费,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同企业的内部职工以及相关单位形成结算关系;在销售过程中,企业要销售生产的产品,需要计算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销售时发生的费用,同购货单位形成结算关系。资金从开始投入时的货币形态又回到了货币形态,称为资金循环,如此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资金周转。资金循环和周转的结果是要使收回的货币资金大于投入的货币资金。通俗地说,就是要赚钱,得到利润。
收回的货币资金,在会计处理上,一部分留在企业,进行对成本和费用的补偿;另一部分需要退出企业,用来缴纳各种税金、偿还债务,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提示
资金运动的这三个过程是一个统一体,其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会计是以这三个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作为工作的具体对象。
2.2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做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提示
在这六个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要素,是资金运动中的静态表现;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要素,是资金运动中的动态表现,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2 资金运动静止状态的三要素
图2-3 资金运动变动状态的三要素
企业的资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的占用,另一个是资金的来源。其中,资金占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的资产。资金的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的所有者投入资金,另一种是企业的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其中,债权人对所投入资产的求偿权称为债权人权益,可以理解为投资必然有求回报的权利,表现为企业的负债;企业的所有者对净资产(就是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的所有权称为所有者权益。一方面,由此分离出表现为资金运动静止状态的三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项;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营会发生一定的耗费,继而会生产特定的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产品销售之后会获得货币收入,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确认出当期的损益,由此分离出表现为资金运动变动状态的三个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三项。
2.2.1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任何企业或个人拥有的各种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它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共同构成的会计等式,成为财务会计的基础。具体来讲,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例如货币资金、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这些都是企业得以开展生产经营必要的物质基础,它们都属于企业的资产。此外,像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事物形态,却是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属于资产。按照这个定义,总结出来,资产有以下三个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资产必然是现实的资产,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如果是未来的交易或者事项而可能产生的结果,就不能确认为资产。
例2-1
企业预计购买一台大型机床设备,7月份与售货方签订了购买协议,但是实际付款、发货、收货的交易行为是在9月份,那么,企业确认该设备为资产应该在9月份,而不是7月份。
(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可以为企业所控制。一项资源如果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的话,企业必须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完全可以按照企业的意愿加以使用或者进行处置的资产。
例2-2
某企业的车间里有两台机床设备,A设备是从其他企业因融资而租入的设备,B设备则是从其他企业以经营租入方式获得的,目前两台机床设备都在使用。那么,A、B机床设备是否都为该企业的资产?
这里需要注意区别的是因经营租入,还是融资租入的。企业对于因融资租入的A设备虽然没有所有权,但享有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权利,即拥有实际控制权,因此A设备属于企业的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租入的B设备,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控制权,因此B设备不可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所谓经济利益很容易理解,就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所有资产都应该能为企业带来相关的经济利益,例如企业通过出售库存商品等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以获得股利的方式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按照这一特征,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2-3
科达企业有两台设备,其中A设备型号较老,自B设备投入使用后,就一直没有使用A设备;在生产中B设备完全替代了A设备,承担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部生产任务。那么A、B设备是否都可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A设备不应该继续确认为该企业的固定资产。该企业原有的A设备已经长期闲置,它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B设备正在使用,会有相应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所以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资产的定义是会计核算中用来确认资产的基本依据。哪些可以确认为资产、哪些不能确认为资产,都应根据定义进行辨认。确认为资产的,可以按照资产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
资产包含的内容很广,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如何分类呢?
企业的资产一般按其流动性,也就是按照资产变现或耗用的能力进行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顾名思义具有流动性,具体来说,凡是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它包括下列项目。
· 现金:就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就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各种存款。
· 短期投资:指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 应收及预付款: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
· 存货:指企业为了生产、耗用进行储备的物资,例如原材料、包装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正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已经生产完工但是尚未进行销售的产成品等。
(2)非流动资产。它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
· 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一段时间内不准备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和超过一年的其他类型投资,例如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
·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较长,一般是一年以上,单位价值比较高,在其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来的实物形态的资产,主要有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设备等。
·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等。
· 其他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银行冻结存款、诉讼中的财产等,也属于资产的范畴。
2.2.2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承担、以货币计量的在将来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按照这个定义,归纳负债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的经济义务。它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所形成的,是现实存在并且必须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偿还的经济义务。
(2)负债意味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资产具有索取权,也就是债务到期必须偿还,一般是不能无条件取消的,除非债权人主动要求放弃其索取偿还的权利。
(3)负债必须有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的金额。这个金额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预计的金额,但需合理地判断,最大限度接近实际。这个金额是到期偿还负债的依据。
(4)负债的偿还方式可以是资产偿还,也可以以提供劳务的方式偿还,或者两者可以兼而有之。
例2-4
企业会计人员收到对方单位提前开具的发票,预计下月支付该项货款,会计人员将此笔业务于本月进行入账,确认为本月的负债。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负债可以是预计的金额,对方单位已经开具了发票,就说明其金额是可以确定的,可以作为到期付款的依据。因此,此笔作为应付账款入账,作为企业的一笔负债进行确认。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两类: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应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2)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应该在一年以上需要偿还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2.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表示,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按照这个定义,归纳出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1)所有者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出资额在企业依法登记后不得随意抽回。
(2)所有者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清偿其债务的保证。
(3)所有者按照其出资额享有获取企业利润的权益,与此同时也以其出资额承担企业相应的经营风险。
例2-5
宏发房地产开发公司收到股东企业投入资金800万元,在工商部门进行依法登记后,其资金欲暂时用于其他。这种做法可以吗?
这种做法不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其资金一旦投入企业,不可以挪作他用,不得随意抽回。
所有者权益主要由以下几个项目构成。
(1)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指企业收到投资人实际投入的资本金。
(2)资本公积金。资本公积金指投资人投入或者企业由其他来源取得的、最终归投资人享有,属于公积金性质的资本金,主要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3)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等。盈余公积金主要用来弥补企业以后年度发生的亏损,也可以用于转增注册资本金。
(4)其他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例如,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差额计入该科目。
(5)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的税后利润按照规定分配之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没有分配的利润留存在企业,可以在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提示
所有者权益分类,不仅可以准确反映所有者权益总额,还可以清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有助于保障企业投资人的权益,为企业投资人作出投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提供有用信息。
2.2.4 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按照定义,收入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产生收入的事项是已经发生的或已经成为事实的。比如,销售商品的收入,必须是企业已经将商品的控制权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没有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的相应控制权;同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已经流入企业。
(2)相关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3)收入不仅表现为现金的直接流入,有时也产生负债的偿还。比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商品或劳务,偿还所欠款项,在了结债务的同时产生收入。
例2-6
恒星机械公司,2023年出租大型机械设备,取得收入50万元;另外,2023年底出售了一批不需要的材料,收到款项5万元;出售了一台不需要的机器设备,收到款项10万元,这三笔收到的款项是否都可以确认为企业的收入?
解析:按照规定,出租固定资产事实上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要材料的收入也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因此出租设备取得的收入50万元和出售材料收到的收入5万元,应该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具体应属于其他业务收入;出售固定资产并非企业的日常活动,这种偶然发生的收入则不应该确认为收入,因此出售不需要的机器取得的收入10万元,不能确认收入,应该作为营业外收入确认。
收入包括以下两项。
(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是指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或者其他业务的收入,例如原材料销售、出租包装物等收入。
2.2.5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表现为一定会计期间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减少,是损益表要素之一。它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生产经营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这三个成本项目组成,期间费用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三项组成。费用的特征归纳如下。
(1)费用必须是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的日常经营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以及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耗费。
(2)要明确划分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应该作为生产产品的成本或者提供的劳务的成本,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费用除了已经发生的资产消耗以外,有时也表现为负债的增加。
费用包括以下项目。
(1)直接费用,是指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和对外提供劳务,直接对产品和劳务产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生产费用。
(2)间接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需要通过分摊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的费用,通常称为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以下各项。
(1)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2)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所需要资金等发生的费用。
例2-7
还是以恒星机械公司为例,企业在年末处置一批废旧机械设备时发生的净损失,是否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费用?
解析:按照有关规定,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损失,虽然会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和经济利益的流出,但是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此恒星公司处置机械设备发生的费用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费用,应该确认为营业外支出。
2.2.6 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全部收入抵减全部支出后的余额,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企业的利润通常由以下几个项目构成。
(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减去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等的金额。
(2)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又称为税后利润。税后利润需要进行分配,按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然后进行利润分配,分配后如有剩余则为未分配利润。
提示
企业当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以及处置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利得或损失,均属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2.3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基础上作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需要不断修正。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如图2-4所示。
图2-4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一般来说,凡是拥有独立资金、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收支并进行编制会计报表的单位就构成一个会计主体。
提示
会计主体与法人并非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延续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运营,所有负债将正常偿还。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基础,为前提。
3.会计分期
根据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连续不断地进行,应当合理划分会计期间,也就是进行会计分期,将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等的期间。会计分期假设解决了会计核算过程中从何时开始到何时为止的问题,也规定出了会计的报告期。在我国,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日期确定。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例2-8
博大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而发生经营困难,面临倒闭,是否具备会计核算的条件?
即将倒闭的公司,说明其不具备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因此不具备会计核算的基本条件。
又例如,同福商行没有设置会计部门,是否具有会计核算的条件?
没有设置会计部门,也就没有会计主体,因此不具备会计核算的基本条件。
提示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种基本假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提供了必要手段。所以说,如果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谈不上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记录,也就没有现代会计。
2.4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清晰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如图2-5所示。
图2-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4.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在会计工作中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要熟练掌握。
1.可靠性
可靠性的要求,比较容易理解,是说企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内容完整。
提示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会给投资者等的决策产生错误引导,甚至发生巨大损失。企业应当做到,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不得对虚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及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主要是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然后对过去的经营状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行预测,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不同的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主要是为了方便投资者等可以评价、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最终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3.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或者决策者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营决策需要相关。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参考价值,关键看它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质量。
提示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是在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以及信息的需要,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4.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不可主观省略或者漏报、错报。如果会计省略或者错报的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体现需要有专业的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项目性质和所涉及金额多少两方面加以判断。
5.清晰性
清晰性也就是可理解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方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应用。
提示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让使用者更有效使用会计信息是其清晰性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6.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
提示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一批商品,同时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是按照上述介绍的关于收入的确认,企业还没有将商品的控制权转移给购货方,所以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该确认销售收入。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谨慎,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提示
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如应收款项的收回、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谨慎性要求的具体做法是,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先确认为预计负债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随意提前和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帮助企业决策者或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便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其时效性,对于使用者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其及时性主要包括:
· 要求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
· 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编制财务报告;
· 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期限,及时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进行决策。
2.4.2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本小节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构成会计循环过程,如图2-6所示。
图2-6 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也是登记经济业务必需的工具。有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可以有序地将各项经济业务数据记入各个账户,从而分门别类地提供各种有用数据和信息,供决策者使用。所以,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步骤。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按照实际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制会计凭证,并经过会计人员的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登记会计账簿。严格执行会计凭证制度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会计特有的一种方法。
3.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现代会计采用的一种记账方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指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采用复式记账方法,能够全面、完整、相互联系地反映经济业务,也便于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
4.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账。会计账簿由专门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开设账户,以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可以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需要的数据资料。登记会计账簿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还要定期核对账目和结账,使账簿记录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保障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产品加工过程中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它要求会计核算中按照一定的对象归集费用,并计算和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而成本计算有一整套归集和分配费用、计算和确定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包括盘点实物和核对账目,在对各项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额进行盘点后,与账面数额进行核对,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则必须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所以,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包括财产清查方法、核对账目方法和调整账簿记录的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2.5 复式记账法及借贷平衡
记账是把一个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上记录。按照登记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又因其构成要素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本章主要讲述怎样运用这几种记账方法来记账。
2.5.1 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于部分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是一种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平时只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和各种往来业务账项,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材料物资的耗用等经济业务,因不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收付,故不予登记。
例2-9
宏发房地产公司,2023年5月用现金10 000元购买办公设备,单式记账法如何登记?
解析:用现金购买办公设备,属于现金的减少,而固定资产的增加,用单式记账法记账,只是在现金账户中登记减少10 000元,不登记固定资产的增加10 000元。
在单式记账法后期,对原材料等实物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做记录,但这种记录不与其相对应的现金和应收、应付等账户记录相联系。因此,在单式记账法下,账户的记录是不完整的,账户记录也没有相互平衡的概念,既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但不够严密的记账方法。
2.5.2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是系统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2-10
还是以刚才的例子,同样是用现金购买固定资产,既要在现金账户登记现金的减少10 000元,又要在固定资产账户下登记固定资产的增加10 000元,这两笔账户记录是相互联系的,说明购买固定资产使用了现金,现金的减少是由于购买了固定资产;如果购买固定资产时没有付款,既要在固定资产账户中登记固定资产的增加,又要在应付账款账户中作应付账款的增加,这两笔账目记录是相互联系的,说明固定资产的价款还没有支付,在固定资产增加的同时,所欠的债务也增加了。
采用复式记账法,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至少要在两个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相互联系地记账;如果一笔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的账户,就要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登记。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复式记账法是借贷记账法。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借贷平衡又是怎么回事?下面重点讲述相关内容。
借贷结账法就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这里的“借”和“贷”已经失去其本来含义,是纯粹的记账符号,仅仅表示一笔经济业务入账时,应记入账户的哪个方向。即在借贷记账方法下,将每一个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为“借”,右方称为“贷”,分别成为借方和贷方。记在左边的事项,称为“借项”;记在右边的事项,称为“贷项”。“借记”意味着在账户的左边登记账目,“贷记”意味着在账户的右边登记账目。由此可见,账户中的借方和贷方成为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数据的方位。
2.5.3 借贷记账法的记录方法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记录基本上可分为资产类(包括费用)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包括收入)两大类别。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即:
· 属于资产要素的增加额记入借方,减少额记入贷方。
· 属于负债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 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 属于收入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 属于费用要素的增加额记入借方,减少额记入贷方。
这五种记录方法如图2-7所示。
图2-7 借贷记账法
上列记录方法的依据是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由于资产在会计等式的左边,其增加额就在借方,减少额就在贷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等式的右边,他们的增加额就记在贷方,减少额就记在借方。按此种记录方法登记的结果,既保证了借方等于贷方,也保证了会计等式的平衡。这是借贷记账法记录方法的关键所在。因会计等式在整个会计学习中比较重要,下面详细介绍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六个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是进行各种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会计等式主要有两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公式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和权益实际上是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资产表现为企业存在的形式,权益则表现资源取得的渠道,资产来源于权益,因此资产和权益必然是相等的。
· 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增加或减少的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例2-11
耀辉公司收到股东追加的投资1 000 000元,存入银行。
此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银行存款增加了1 000 000元,也就是等式左边的资产增加了1 000 000元,与此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也增加了1 000 000元,这样,等式依然没有改变平衡关系。
例2-12
耀辉公司归还所欠立成公司的货款20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此项经济业务是银行存款减少了200 000元,也就是等式左边的资产减少了200 000元,与此同时,企业的应付账款也减少了200 000元,也就是负债减少了200 000元,也就是说等式两边同时减少了200 000元,等式仍然成立。
某项经济业务使等式的左边,也就是资产内部的项目发生变动,此增彼减,而且增减的金额相同,其资产总额不会发生变化,等式仍然成立;相反,如果是经济业务使等式的右边,也就是负债内部的项目发生变动,此增彼减,而且增减的金额相同,那么同样,其负债的总额也不会发生变化,等式仍然成立。
例2-13
耀辉公司购入一台机器设备,价款合计10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此项经济业务使等式的左边,也就是资产项目中银行存款减少了100 000元,资产中固定资产则增加了100 000元,也就是资产的内部发生了增减变动,但是资产的总额没有发生变化。
例2-14
耀辉公司向银行借款80 000元,用于归还所欠利华公司的货款。
此项经济业务使等式的右边,也就是负债项目中应付账款减少了80 000元,同时短期借款增加了80 000元,也就是负债的内部发生了增减变动,但是负债的总额没有发生变化。
提示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有很多的经济业务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但是都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恒等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个会计等式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企业取得收入,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费用支出,将收到的钱减去支出的钱,就是企业的盈利。
提示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这种等式关系,也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2.5.4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主要包括: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及费用类账户的结构四大类。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的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的资产余额。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是:
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增加额合计-贷方本期减少额合计
例2-15
新兴商贸公司,其现金的期初余额为2 000元,1月份现金收入500元,现金支出800元,那么1月份期末余额=2000+500-800=1 700元。
2.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记录方法相同,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负债余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余额。
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是: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例2-16
新兴商贸公司,应付账款账户期初贷方余额为30 000元,1月份发生应付账款20 000元,归还应付账款10 000元,那么1月份应付账款期末贷方余额=30 000+20 000-10 000=40 000元。
3.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的减少额(或转出额)记入账户的借方,会计期末本期收入增加额减去本期收入减少额后的差额为转销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所以收入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
4.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费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或转出额,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2.5.5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以及会计分录
本节主要学习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这也是会计学及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经济业务举例,本节详细讲述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编制,为今后的账务处理打下基础。
1.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个记账规则是运用借贷记账法概括出来的,也可以用来核对和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根据这一规则的要求,对于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在一个账户登记借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登记贷方;或者在一个账户登记贷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登记借方,记入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2.会计分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必须学习书写会计分录,即学习如何通过书写会计分录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这是会计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首先了解会计分录的概念,会计分录是指对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名称、金额和应借应贷方向进行的记录,简称分录。借贷记账法应用的第一步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写在记账凭证中,作为记账的依据。一个完整的会计分录应包括: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记账符号,即记账方向;应记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以及记账的金额。会计分录具体编制方法归纳如下:
· 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及其性质;
· 分析涉及的资金是增加还是减少;
· 根据账户性质和资金的增减,确定应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还是贷方;
· 确定各账户应记的金额;
· 按照“先借后贷”的顺序编制会计分录。
提示
会计分录又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简单分录是指只有一个借方和一个贷方的会计分录(简称“一借一贷”);复合分录是指一个借方与几个贷方对应(简称“一借多贷”)或几个借方与一个贷方对应(简称“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可以分解为多个简单分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不要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例2-17
简单分录:用现金购买办公用品500元。
复合分录:餐饮公司购买酒水10 000元,购买高级酒具5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2.5.6 借贷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在某一时日(如会计期末),依据会计等式或复式记账原理,对本期各账户的全部记录进行汇总、测算,以检验本期会计处理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并可查明出现不正确会计记录的原因进行调整,从而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资料。
在借贷记账法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会形成如下平衡关系。
(1)期初余额平衡:
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2)本期发生额平衡: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3)期末余额平衡:
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的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完成的,如表2-1所示。
表2-1 试算平衡表
编制试算平衡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均已记入试算平衡表,包括只有期初余额没有发生额的账户,以及没有期初余额但有本期发生额的账户。
(2)试算不平衡,肯定账户记录有错误,应认真查找。试算平衡了,也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如:
· 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借贷双方同时未登记。
· 重复登记某项经济业务,借贷双方同时记两次。
· 记错账户方向。
· 记错账户。
· 借贷错误巧合,正好相抵销。
2.6 会计科目及账户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它的设置可以把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门别类地归集起来,使之一目了然,以便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向有关方面提供一系列具体分类核算指标。有了会计科目,可以根据其设置会计账户,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按其内容加以分类,同时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记录到相应的会计账簿中,最终通过会计报表对外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2.6.1 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的不同,可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五大类。
· 资产类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固定资产等。
· 负债类科目:如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等。
· 成本类科目:如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
· 损益类科目:是用来计算利润的科目,包括收入和费用两类。其中,收入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费用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按照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 总分类科目:也称为总账或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提供总括性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固定资产”“库存商品”等。总账科目一般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 明细分类科目:也称为明细科目,它是对总分类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或提供的指标比较详细具体,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详细说明。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者多级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除国家统一规定外,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需要自行设定。如为了详细反映企业的“原材料”科目,可分为“甲材料”“乙材料”等二级会计科目。
提示
总分类科目概括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细分类科目详细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2.6.2 常用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反映了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是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的部分企业会计科目,如表2-2所示。
表2-2 企业会计科目参照表
2.7 实战案例
为了掌握会计的各种记账方法及会计分录和账户设置,以便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必须进行大量案例练习,下面举例进行相应的练习。
盛达公司是经营酒店管理的公司,其本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30 000元。
(2)购置固定资产空调等,价款合计2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3)以现金支付管理人员工资6 000元。
(4)收回顾客上月欠款3 000元,其中,转账支票2张,共计2 000元,已存入银行;现金1 000元。
(5)支付广告宣传费用5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6)购入库存商品一批,价款合计40 000元,其中以银行存款支付20 000元,欠供货商20 000元,下月支付。
(7)本月营业收入共计120 000元,已存入银行。
(8)结转本月的营业成本40 000元。
(9)以银行存款支付税金6 000元。
(10)结转本月的营业收入到本年利润账户。
(11)结转本月管理费用、营业费用。
1.按照以上所有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根据编制的会计分录进行登账
3.根据以上账簿记录编制科目汇总表并做试算平衡
表2-3 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