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
- 徐毅成
- 1字
- 2024-12-25 17:59:36
序
关于“转换”
“转换”,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听到,甚至会不自觉地用到;说它陌生,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有很多内涵我们没有掌握。这里的内涵更多是对祖国大地上那些生动丰富、多彩多姿的实践和特色的深层次理解,当然也包括对建立在这个词语之上的学术标签的陌生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转换”一词的解释为“改变;改换”。作为科研工作者,笔者每天都离不开知网,在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与“转换”一词相关的主题:“能量转换”“数据转换”“话语转换”“坐标转换”“角色转换”“机制转换”“模式转换”“现代转换”“格式转换”“模型转换”“结构转换”“动能转换”“范式转换”“整体转换”“职能转换”……
表序1是公共管理领域近几年与“转换”相关的一些文章,透过这些文章,可见“转换”一词已为学术界认同并使用。
表 序1 2007—2022年部分篇名中包含“转换”的公共管理领域文章
续表
续表
关于政策转换,早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都没有涉及。在西方,最早提及“社会政策”与“转换”两个词的是联邦德国学者伊蕾娜·迪克森,其在《社会政策的计划观点——目标的产生与转换》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目标的形成、选择以及实践,指出要在工具选择与目标达成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转换。
国外学者虽然对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并给予进一步完善,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理论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与我们大不相同,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立场也与我们有很大差别,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在政策工具与实践政策目标中选取一个连接点,而这个连接点就是我们定义的“政策转换”。
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比较注重经济政策,而对社会政策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及有效执行。从我国政策执行程序来看,一般要经过试点和全面推广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政策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背景下,为了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不协调问题被提上议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成为焦点,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政府如何治理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正是这种转型的力量推动了权力的下放,从而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社会政策如何执行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极为重要,既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如何执行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是某种模式或特征?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导致了什么样的政策结果?政策结果是否符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预期目标或共同目标?如果不符合,地方政府该如何通过政策转换实现目标?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视角下,本书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作为政策执行转换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模式的总结,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具体的社会政策案例的执行结果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受自由裁量和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实现了政策目标,有的没有实现政策目标。这些结果与转换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政策执行转换发生的原因,以及政策执行转换的方式,可最终实现社会政策创新。
本书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政策执行、政策转换和创新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与对比借鉴,以分权理论为视角,明确了政策转换的概念,分析了分权视角下影响政策转换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自由裁量,二是利益博弈。其次通过对社会政策领域的三个具体案例(教育政策、住房政策、低保政策)的文本分析,总结政策执行的模式和政策转换的模式。最后根据政策执行转换结果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政策转换的结构转换模式和过程转换模式,并基于文本转换、理念转换、决策转换、角色转换以及开放性协调来实现政策转换并最终走向政策创新。
通过研究,得出本书的结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策执行在分权化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如果政策执行契合中央政府的目标或计划,则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如果政策执行偏离中央政府的目标或计划,则需要通过政策转换不断靠近目标,从而在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中央政府的终极目标。因此,通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实现目标是政策创新的主要趋势。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指导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明了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世界秩序的转换,警示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变化和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做出改变,如何选择,如何坚持,如何发展创新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道“转换题”。
就笔者个人而言,感受最深的转换是由学生变为教师,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每天面对学生,有时还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深度沟通。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在心态、言语、行为等方面做相应调整。教师衣着要干净整洁,大方得体;谈吐要文明亲切,生动易懂;要端庄、自然、有礼貌。这对学生的审美、言行举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为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做人,教给学生知识,指导学生生活。身教重于言教,当教师真正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就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好老师的四条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总结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可以肯定的是,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转换是时代潮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观念和新的技术,以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转换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同时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首先,从世界角度来看,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和技术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使世界加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革,以适应变化。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和职业正在发生变革,人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应对。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世界范围内的转换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都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各种转换。一个人从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成年人,甚至老年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断调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面对挑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合适定位。这些转换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还能让我们在实现自我价值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应对各种转换,以便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转换不仅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过程,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进行自我转换,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