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编著
- 5363字
- 2024-12-23 18:01:24
第一部分 国土空间
从灯光数据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重点和建议
内容摘要:夜间灯光数据能探测到地球表面发出的亮光,能客观反映人口增长、区域建成区面积增长情况,已经成为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布局的有效手段。基于中国科学院火石数据集,通过对比2014年与2018年成渝地区以及贵州省遵义市夜间灯光面积、亮度变化情况,发现成渝地区双城中心城区规模和拓展方向还存在差距,核心腹地枢纽和节点城市支撑不足,建议: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都市区核心,推动重庆主城周边加快融入主城,强化“西进”战略;二是加快发展腹地枢纽节点城市,支持构建若干个枢纽、节点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密集区;三是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速城际快速交通网建设;四是优化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加大成渝发展主轴重大平台布局。
2011年,国务院出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成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夜间灯光数据客观反映了人口增长、区域建成区面积增长情况,分析2014年、2018年成渝地区及贵州省遵义区域灯光数据演变,有利于落实国家对成渝地区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要求,找到发展差距和短板,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一)成渝双核中心加快向外扩张
2014—2018年,成渝双核保持稳定向外扩展态势。从夜间灯光面积上看,重庆主城核心小于成都核心,但五年来重庆主城核心增长10.2%,快于成都核心(5.8%)增长速度。从夜间灯光亮度上看,成渝双核均呈现持续增强趋势,重庆主城核心平均亮度值增长1.5%,也略快于成都核心平均亮度值增加率(1.2%)。从空间形态上看,成都城区与周边西向的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基本融为一体,“十一五”开始逐步实施向北、向南、向东拓展战略,北部广汉、南部眉山、东部简阳方向灯光面积明显增加、亮度明显增强。重庆主城核心向北扩展比较明显,两江新区灯光指数增长较快,西向璧山、江津和主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从夜间灯光上可以看出已基本全面融入主城。
(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水平有所提升
从夜间灯光指数来看,《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区域中心城市——万州、黔江、泸州、南充、宜宾、乐山、绵阳以及遵义城市规模均有所扩大,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有所提升,但也存在一定分化。重庆主城都市区周边的遵义、黔江、泸州、南充、宜宾灯光面积增长较快,2014—2018年分别增长57.2%、45.2%、31.5%、27.1%、24.1%,其中,黔江灯光面积总量相对较小,仅为遵义、南充、宜宾的6%、11%、16%,近几年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机场周边的新城建设。成都周边的绵阳、乐山灯光面积规模基数较大,在规划的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居前列(见图1)。
图1 2014—2018年区域中心城市灯光面积和亮度增加象限图
注:圆为2018年各地灯光面积提取值。
(三)重要节点城市支撑力逐步增强
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的17个重要节点城市发展来看,部分节点城市实现了城市规模拓展和开发集约度同步提升,在重庆、成都都市圈中的支点作用逐步发挥。2014—2018年,潼南、铜梁、江津、梁平、垫江、眉山、自贡灯光面积增长20%以上,且平均灯光亮度增长1%以上,表现出较强的城市扩张和集聚势头。大足、綦江、忠县、合川、永川、涪陵、开州、云阳、广安、内江灯光面积增长10%以上,但灯光亮度增长较少或略有下降,呈现出以城市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势头。荣昌、璧山、达州、遂宁、雅安、德阳、资阳灯光面积增长较少甚至出现负增长,但灯光亮度显著增强,均在2%及以上,呈现集约节约发展的特征。与此同时,长寿、南川由于受到产业转型压力的影响,灯光亮度双双下降,分别为-2.6%、-0.5%,其中长寿灯光面积增长仅为4.2%,而南川灯光面积减少17.1%,是唯一灯光面积、灯光亮度均为负增长的重要节点城市(见图2)。
图2 2014—2018年重要节点城市灯光面积和亮度增加象限图
注:深灰色表示重庆域内重要节点城市,浅灰色表示四川域内重要节点城市。圆表征2018年各地灯光面积提取值。
(四)小城镇密集区沿交通干道不断涌现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小城市、小城镇灯光面积、灯光亮度变化情况来看,与主城都市区“中心—外围”发展特征不同,呈现较强的沿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拓延的“点—轴”特点。由于受到成渝高铁大足南站开通影响,大足邮亭镇区域灯光变强、范围扩大,基本与大足城区融为一体。江津四面山镇得益于江习高速开通,加之近年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夜间灯光指数明显变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质增效。南充营山、蓬安、仪陇、阆中等县毗邻沪蓉高速、银昆高速、成巴高速以及兰海高速,灯光指数增长较快。遵义东部银白高速、杭瑞高速沿线湄潭、正安、务川、道真灯光指数出现明显增加,西部沿蓉遵高速习水、赤水灯光面积和灯光强度也显著加强。乐山犍为、宜宾江安、达州大竹、绵阳三台等地因为境内多条高速相交相连,城市灯光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增长。
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成渝双城中心城区规模和拓展方向存在差距
由于起步较晚,重庆主城区面积明显小于成都城区。且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物流条件等约束,成渝双城空间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成渝双城相向连绵拓展态势尚未形成。一是成渝中心城区扩展方向相对分散。成都西向拓展基本完成,从夜间灯光看,近年来成都中心城区南北向拓展较快,受龙泉山脉阻挡向成渝主轴线方向拓展不足,2017年才明确提出“东进”战略。重庆随着两江新区快速发展,主城向北态势迅猛,西部片区开发一直不充分,2019年随着高新区提档、科学城战略实施,向西发展才逐步进入快车道。二是重庆中心城区规模水平有待提升。从夜间灯光看,重庆中心城区规模小于成都,且周边的铜梁、合川、永川、长寿融入主城发展不足,重庆主城夜间灯光面积占成都中心城区的比重仅由2014年的50.5%上升到2018年的52.6%,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腹地枢纽和节点城市支撑不足
成渝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覆盖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铜梁、璧山等城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腹地,由于人口经济集聚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一是“双核独大”现象较为突出。从夜间灯光看,成渝主轴线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杠铃式”结构,“点”效应明显,“带”效应较弱,“网”效应缺乏。2014—2018年,重庆主城9个区、成都市(11个城区[1])常住人口分别增长56万人、190万人(77万人),两者合计是成渝地区其他市区总量的1.79倍。二是成渝核心腹地人口经济集聚水平不高。从常住人口、GDP的密度分区来看,成渝发展主轴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要明显低于南充—广安城镇密集区、自贡—宜宾—泸州城镇密集区,尤其是资阳、遂宁传导接续成都中心城区经济外溢不足,而重庆外溢潼南、大足水平还不够高,核心腹地隆起不足。
(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布局不足
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相比,成渝多层次对外交通和城际交通网络仍不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还不高。一是陆路快速交通网有待完善。成渝既有及在建设计速度达250千米/小时以上的高铁仅2条、覆盖3个方向,相较周边的长沙、武汉、西安、贵阳等城市已覆盖4~5个方向的布局存在较大差距。成渝两地特别是交界地区在市域快线、城轨快线的布局上对接也不够。二是航空枢纽带动能力有待提升。成渝航空枢纽布局不平衡,重庆枢纽机场客货吞吐量与航线网均落后于成都,江北机场地理空间中心度偏弱,主城都市区西部缺少枢纽机场布局。与成都第二枢纽机场正在建设相比,重庆还未正式入规。三是沿江港口规划建设统筹力度不够。长江干流重庆港、宜宾港、泸州港功能分工不明晰,支流航道建设有待提升,空铁水公联运衔接体系有待完善,区域整体集货和转口能力还不足。
(四)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有待优化
重大开发开放平台的布局对城市拓展、人口和经济集聚具有重要作用,平台布局不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一是成渝发展主轴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不足。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等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多聚集于两地城市核心,其中重庆50%集中于主城区,四川近1/3集中于成都。四川除成都以外的开发开放平台主要分布在成德绵乐城市带和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川南城镇密集区,成渝发展主轴、南充—遂宁—广安城镇密集区布局不足。重庆主城都市区西北方向开发开放平台布局不足。二是重庆开发开放平台竞争力有待提升。目前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产值[2]仅占成都高新区、经开区的25%和20%。两江新区集聚全球500强企业150余家,与天府新区超280家比较,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核心
推动重庆主城周边加快融入主城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西进”战略,实现与成都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一是推动重庆主城周边加快融入主城发展。以主城九区为骨架,适时推动将江津、璧山、长寿纳入主城,加快主城周边的铜梁、合川、永川、涪陵、綦江等融入主城发展的步伐,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重庆主城扩容提质,进一步增强重庆核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进一步强化重庆“西进”战略。对接成都“东进”战略,在巩固重庆主城北向高端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西向高新区、科学城创新引领,加密布局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发挥璧山工业制造、自然生态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整合,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二)加快发展腹地枢纽节点城市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努力培育枢纽城市、节点城市,优化大、中、小城市紧密联系的空间发展格局,成为成渝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培育具有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枢纽城市。除做强万州、黔江之外,重庆在主城都市区西部要加快培育能与宜宾、南充、泸州比肩的枢纽城市,可以重点培育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地处成渝发展主轴的大足区,辐射带动成都都市圈资阳等相邻地区加快发展,传递重庆都市圈经济动能。二是支持构建若干个枢心、节点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密集区或密集带。重庆作为直辖市下辖的单个城市的体量要明显小于四川,可以通过构建城镇密集区或密集带的方式加强与四川的合作和联动。在重庆都市圈西部构建大足—荣昌—永川城镇密集区,加强与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川南城镇密集区的联动;在重庆都市圈北部构建铜梁—合川—潼南城镇密集区,加强与南充—遂宁—广安城镇密集区的联动。与此同时,通过支持东北部万开云—梁平、东部涪陵—丰都—黔江—忠县—垫江、南部綦江—南川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加强与四川达州、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贵州遵义地区的联动,进一步拓展重庆都市发展腹地。
(三)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应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交互式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市群网状连通能力。一是提速城际快速交通网建设。构建“高铁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轨道上的都市区”,重点提速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支撑以大足、资阳为重点的成渝主轴建设。联合四川争取绵阳—遂宁350高铁线入规。加快渝昆高铁建设进度,争取渝贵高铁、渝西高铁、渝黔高铁早日开工建设,畅通重庆都市圈与周边城镇密集区的快速通道并进一步向外延伸联通东南亚、对内联通长江中游城镇群。与四川共同储备渝藏高铁、西蓉高铁项目,加强与西北、西南地区的联动。强化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轨网融合”,促进重庆主城与周边一体化地区包括江津、璧山、铜梁、合川、永川、长寿等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有效衔接。二是优化航空枢纽布局和沿江港口布局。积极构建干支结合的机场集群,在重庆都市圈西部加快重庆第二国际机场、货运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发展支线航空,新改建合川、万盛支线机场。整合重庆各港区功能,加强与泸州港、宜宾港合作力度和功能分工,开展空铁水公多式联运,提升重庆港集货能力和转口能力。
(四)优化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
完善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协调推进平台间合作,充分发挥支撑城市人口和经济聚集的功能。一是优化成渝发展主轴重大平台布局。围绕成渝发展主轴,争取在重庆都市圈西北方向选择大足、铜梁、合川、潼南等地新增布局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强化与四川的合作和联动。二是提升平台综合竞争力。统筹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等平台的政策合力,以创新、开放、宜居为重点,推动建立基于产业、科教优势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促进成渝双城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改革完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与北、上、深等高端平台合作互动,积极引进专业化运管团队,提升平台市场化品牌化运营能力和高端企业机构聚集能力。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导向,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集聚,释放人才红利。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邓兰燕 苏 凡 王志军 邱 婧
执笔:邓兰燕 苏 凡 王志军 邱 婧]
[1]11个城区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等11个区。
[2]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地区总产值分别为1877.75亿元、1302.78亿元,重庆高新区、经开区地区总产值分别为484.1亿元、2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