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编著
- 3388字
- 2024-12-23 18:01:24
聚焦“强核提能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的建议
内容摘要:聚焦“强核提能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集聚高端“硬核”“强核”功能,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和服务品质,推动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不断增强重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建议:一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推动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强核”整体效能;二是以长嘉汇大景区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强核”功能品质;三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技术,创新中心城区管理模式,提升“强核”治理水平;四是聚焦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完善中心城区交通体系,强化“强核”支撑能力。
中心城区既是主城都市区高端功能和要素集聚的主要承载地,也是引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区,更是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引擎。要尊重、把握和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聚焦“强核提能级”发展要求,做优做强中心城区,集聚高端“硬核”功能,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强核”整体效能、功能配置、治理水平和支撑能力,推动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和“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和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强核”整体效能
围绕“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聚焦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服务能级,加快集聚体现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服务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全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提升“强核”整体效能。一是做优中部“历史母城”。瞄准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标准,强化国际交往、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核心功能,高标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人文地标、旅游地标、标志性景观,全面展示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人文与山水相得益彰的国际都市风貌,打造集国际服务功能、高端产业集聚、时尚健康生活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二是做美东部“生态之城”。以广阳岛为核心联动周边区域,聚焦大生态、大健康、大文旅、大数据,统筹布局长江生态保护展示、大河文明国际交流、巴渝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保智慧应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等五大功能,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力大的项目,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区域自然资本整体性增值,打造成为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三是做实西部“科学之城”。以服务先进制造业为导向,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璧山科技创新小镇,着力在“壮主体、建平台、重创新、优环境”上下功夫,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科研机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创新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成为全国创新人才最活跃、创新环境最优良、创新资源最集聚的创新策源地。四是做活南部“人文之城”。以九龙半岛和钓鱼嘴半岛为核心联动周边,统筹布局交响乐团音乐厅、国际舞蹈中心、国际影视中心、美术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高水准打造城市精神标识、文化地标、艺术地标,积极举办国际大型盛会,构建融创作、培训、展演、展示、消费于一体的全文化产业生态链,全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中心、新兴文化产业高地。五是做强北部“智慧之城”。依托两江新区,前瞻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泛在连接、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城市大脑。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率先开展5G+工业互联网、5G+融媒体、5G+智慧港口、5G+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泛在感知智慧城区。
二、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强核”功能品质
以长嘉汇大景区为重点,重塑“两江四岸”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一是强化总体设计,构建中心城区空间秩序。实施控规与城市设计双控,严控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建筑布局形态,提升来福士朝天扬帆、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式建筑服务能级和水平,构建临江看有韵律、依山瞰有层次的城市地标体系。以两江四岸为核心,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城市景观台、瞭望塔,构建山水相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观赏眺望体系。二是盘活文化资源,留住中心城区历史记忆。深入挖掘与传承传统文化,建设重庆航运博物馆、工业遗产历史博物馆等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传承展示平台,重塑长嘉汇流、海棠烟雨、金碧流香、龙门浩月等十大自然人文景观,打造一批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加快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三是做好山水文章,增添中心城区绿色气质。以绿量扩容、绿化提质为导向,打造滨江公园、山地公园、滨江生态景观带等绿化精品工程,实现分层蓄绿、垂直挂绿、码头还绿、崖壁增绿。依托得天独厚的江岸资源,建设亲水平台、亲水步道、滨江广场等临江景观工程,布局一批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建成国际一流滨水景观带。四是唱响城市品牌,扩大中心城区国际影响。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精心打造国际人文山水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一批国外领事馆、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等入驻,完善多语种标识、国际社区等国际化服务设施布局,引进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国际体育赛事,策划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节、电影节、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免税购物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打造解放碑、观音桥等成为世界知名商圈,培育特色消费载体,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富有重庆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三、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强核”治理水平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和新技术,建设城市大脑,创新城市智慧化治理方式,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水平。一是强化系统集成共建共享,推动治理决策科学化。以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为导向,建设“城市大脑”,推动数据大融合、部门大协同、社会大合作,加快城市治理模式由“系统分建、数据分散、部门分治”向“系统共建、数据共享、部门共治”转变,形成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城市治理新方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效能。二是加速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推动公共服务个性化。聚焦社会信用、医疗健康、普惠金融等领域,联合阿里、腾讯等,创建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一批更加智能贴心的便民服务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化、便利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三是创新社区治理O2O模式,推动高效管理精细化。加快构建“社区云”平台,探索建设未来社区,推动智能化与社区治理融合,实现治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以社区和小区为单元,探索创新“楼委会”自治模式,打造“我爱我家”治理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享。
四、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强核”支撑能力
统筹抓好城内与城外、地上与地下、当前与长远,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完善对外通道体系,提升中心城区区位势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建设,优先实施射线高速扩能改造,积极推动都市快轨、市域铁路向主城新区延伸,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加快开通中心城区到璧山、江津、长寿、南川4个同城化先行区城际公交,逐步实现主城新区全覆盖。高效利用国铁干线开行公交化列车,扩大公交化开行范围,提高开行对数和服务频次,试点与地铁通票运行,助推与主城新区同城化发展。二是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高中心城区出行效率。大力推行“窄马路、密路网”道路布局,加快城市支路建设,逐步推动小区道路有序开放,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丰富城市毛细血管,构建干支结合、快慢互通的道路网络,实现“社区微循环”“区域大循环”。强化地铁和公交在中心城区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统一规划建设“P+R”停车换乘设施、公交专用道系统,加快推进连接重大交通枢纽、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的地铁快线建设,开行跨区域、跨组团公交快线,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接驳换乘效率。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邓兰燕 李 林 苏 凡 贾静涛 汪 婧 邱 婧 王志军 郑秋霞
执笔:贾静涛 邓兰燕 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