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

金融业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持续出台,自贸区金融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经济结构调整、迎接国际挑战的现实需求,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要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可服务和可辐射的目标(欧阳卫民,2016)。围绕自贸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自贸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目前各个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自由贸易账户、外汇管理、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融资、供应链融资、市场准入、交易平台、债券产品、期货产品、产业基金、外汇交易、保险、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等方面。如邓伟伟(2015)分析了自贸区远期支付和贸易融资工具的属性、发展前景和难点;钟瑞栋、张斌(2017)对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潜在风险、现实问题及风险防范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闫寒(2020)通过比较国际贸易协定负面清单制度和我国自贸区的差异,针对目前我国自贸区金融负面清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经验借鉴;周鑫、李慧俊(2015)以上海自贸区农业银行为例,分析了自贸区的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可行方案;苏静(2021)通过比较供应链金融的不同发展模式,鼓励自贸区多种模式的共生发展更有利于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企业;王勇等(2018)建立了自贸区离岸金融创新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排头兵,在自贸区金融改革方面起着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代表了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最高水平,无论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科技金融,还是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宏观审慎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等,都为国内其他自贸区提供了成功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国内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多以上海自贸区作为研究对象或样本,并得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韩钰等(2020)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进程做了阶段性的评估,剖析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张伟、杨文硕(2014)以中国香港自由港金融演进路径为参照,分析了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定位与路径;洪联英、黄汝轩(2017)以平台经济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等;汪川、刘佳骏(2014)提出借鉴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IBFs)模式建设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议;闫海洲等(2014)通过分析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开曼群岛离岸金融市场的政策创新内容、管制措施、发展环境,提出了上海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借鉴的经验;徐明棋(2016)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措施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它们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认为建立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殷林森等(2015)对上海自贸区交叉性金融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进行了模拟分析;殷林森、严可扬(2016)对上海自贸区跨境证券投资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进行了分析;刘彬(2019)建议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全新的评价标准;沈伟(2017)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立法实践为例,阐述了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障碍及有效化解的途径。

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经验对国内其他自贸区金融改革可比较、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方面,裴长洪(2015)重点总结了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并与广东、福建和天津自贸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杨立卓(2018)对重庆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经济发展状况、自贸区运行基础、自贸区功能定位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在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相异的情况下重庆自贸区的发展策略;陈亮等(2017)比较了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上海自贸区在创新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交易平台、金融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政策等方面的异质性,并对两个自贸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给出了政策建议;程翔等(2019)系统比较了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案例,发现目前自贸区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有创新可复制性有限、金融创新制度力度不强、激励有限等,并提出了从自贸区到自贸港金融创新演进的思路;沈伟(2017)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圳前海特别金融试验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实验为考察对象,提出需要去除制度扭曲,实现真正的金融自由化的自贸区改革目标。当然,学术界还有相当的文献是关于其他自贸区如广东自贸区、重庆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福建自贸区等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此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