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回国:“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彭士禄学成回国,被分配到核工业部原子能所工作,担任技术6级工程师、俄语翻译,主要从事屏蔽堆研发工作。

同时,一个重大战略也在酝酿中——

聂荣臻向毛泽东提交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能潜艇的报告》,将核潜艇研究列为中央专委的重点项目。这项事业后来被命名为“09工程”。

由于新中国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国家最开始将搞核潜艇的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

但谁承想,在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谈判时,苏联拒绝了中国的请求。1959年9月,赫鲁晓夫到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谈及核潜艇的事情,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的潜艇停靠的基地。

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说:“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主席的这句话也深深地影响了包括彭士禄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

但从零开始谈何容易。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专项总师陈炳德介绍,核潜艇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百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而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

怎么办?

在这项“09工程”推进过程中,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当时彭士禄所在的研究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学的都不是核专业。核动力研究院的黄士鉴十分感慨:“因为没有什么资料,大家水平就这水平,谁也没搞过潜艇核动力,甚至是连核动力为何物都不知道。”

为了让这些不熟悉专业的同事也姓“核”,彭士禄和其他几位留苏的同学当起了老师,开设了反应堆等5门专业课给他们讲。

“他(彭士禄)的房间每天是关灯最晚的。有时我们起来上厕所就看到他屋里灯还亮着呢,门缝儿下面还亮着呢。他同时也给我们讲课,讲得很有意思……互教互学气氛非常浓。”黄士鉴回忆。

那时,国内核动力专业基础十分薄弱,相关资料非常少。他们下狠功夫,研究手头有限的书和资料,“大家学,讨论这周工作怎么弄”。

为了拓展大家的知识面,彭士禄不仅将在苏联学习使用的书籍全部带回来,还托人购买了大量俄文参考书。考虑到大家只懂俄语不懂英语的情况,他还组织大家学习英语,边学边看相关英文资料。早上起床背英语单词,上厕所在背,睡觉前也在背……就这样,大家不仅过了语言关,还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他们还面临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谁也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子。他们手中所有的资料仅仅是一张从报纸上翻拍过来、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儿童核潜艇模型。那个模型是一个外交官从美国回来买给孩子的礼物,是一艘铁皮做的导弹核潜艇,通体咖啡色、铁灰色相间,火箭发射筒和各舱室可装可卸。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他们连夜从外交官孩子手里要了过来,摆到办公桌上细细研究。

实践方面也没有放松。彭士禄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分批派出去,带着问题下工厂或者到其他研究单位请教学习。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彭士禄和同事们逐渐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这些“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除了推进核潜艇项目,那段时间,彭士禄还受邀担负起培养中国核专业人才的重任。

当时,中国仅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少数几个大学里设置了原子能专业,师资队伍相对不成熟。而同时,彭士禄所在的原子能研究所集中了我国最多的原子能专业人才。因此,包括彭士禄在内的许多专家、青年知识分子被聘到这些大学里当兼职教师。

1961年,彭士禄开始在中国科技大学当兼职教师,讲授“堆物理热工计算”等课程。他不仅自己编教材,还向学校就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他提出,兼职教师不熟悉教学法,只适于教授高年级专业课,但搞毕业设计、论文等,应该请科研人员指导。“这样做出的论文质量高,更切合实际。”

和彭士禄一起在苏联留学的韩铎当时也在中国科技大学现代物理系讲授“堆物理设计与计算”课程。那时,中国科技大学在长安街西面,每次上课时,他们都要从北京西郊的研究室乘坐很久的公共汽车到学校。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在公共汽车上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研究、教学时光让彭士禄收获了很多——研究室里的工作人员成了核动力专家,而中国科技大学受教于彭士禄的学生们也成了核潜艇工程的种子。

时隔数十年后,彭士禄的学生,后来成为核潜艇技术专家的焦增庚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彭士禄老师讲的专业课——核反应堆热工设计,是我们大学里最复杂的课程。他写板书,长长的反应堆热工计算公式推导和数学计算,不看书,不抄本,准确严谨……”

1963年,由于核潜艇研制工作划归海军负责,彭士禄随之转入海军第七研究院原子能潜艇核动力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715所”)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职务,同时,他也告别了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执教生涯。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中国常规潜艇仿制和自行研制成功,核动力装置开始初步设计,核反应堆具备了开展核潜艇工程研制的技术基础。

核潜艇的核心是核动力,核动力的心脏是核反应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副院长杨朝勇回忆:“潜艇核反应堆的研制,是在彭老总的带领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