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顶梁柱:“央企楷模”报告文学作品集(2021)
-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编
- 1849字
- 2024-12-19 17:12:12
多方求学:“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党?”
经历过人生的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甜。延安的生活,彭士禄格外珍惜。
初到延安,彭士禄先后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少年班、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延安的其他烈士遗孤、干部子女相比,彭士禄显得很成熟。
每逢星期天或者节假日,这些孩子都成为很多首长家中的小食客。但这中间却很少见到彭士禄。周恩来、叶剑英、蔡畅、帅孟奇等人经常叫他出去,他却很少去,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里读书、劳动。
“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他始终记得周恩来对他说的话,也时刻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承诺。
因为之前四处奔波逃亡,彭士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刚开始,他学得很吃力。
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没学过几何的他听不懂三角函数,就着急地问老师:“为什么叫sin、cos?”老师告诉他,三角函数公式要下功夫死记硬背。于是,彭士禄刻苦学习,在期末的时候取得了优秀。一直到晚年,这些三角函数公式都还储存在彭士禄的大脑中,他经常说,这个基础是在延安大学中学部打下的。
彭士禄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其他同学。他所在的班级,大多是烈士、干部子女,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还不懂学习的重要性。彭士禄担任第四小组组长,在一次小组会议上,他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同学们听了备受鼓舞。同学黄鲁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林汉南决定改掉不注意听讲的坏毛病。
为解决小组内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彭士禄还和同学们运用“互相帮助,有问必答”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答疑解惑,将老师讲的内容彻底弄懂、弄通。有一次,有同学产生依赖心理,以为有别人负责,自己听课就不必认真。为了纠正这一点,他们改变了分工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一块儿研究、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后来,为了便于互助和检查,他们又把10个人分成两个小组,设两个小组长,但开会、讨论依然在一起,主要由彭士禄负责。当然,争论也是常有的事。但这些争论并不涉及私事,都是全组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每次争论过后,他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了。
不光学习,第四组在劳动上也是模范。那时在劳动生产中,一般同学半天可以纺二三两毛线。但是,彭士禄和组员们开动脑筋,给纺车安上加速轮,半天就可以纺半斤毛线。他们3架纺车一起开工,一周纺了8斤毛线。谁的衣服单薄就先给谁织毛衣。
彭士禄的表现,班主任贾芝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她专门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第四组》一文。文章中介绍,“延大中学部出现了一个模范组,组长彭士禄是先烈彭湃同志的儿子。他的工作,叫人相信他不愧是一个革命先烈的后代……彭士禄和他的第四组,以及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成了全校的榜样。”
1942年,中央机要处和中央医院到学校招收工作人员。彭士禄主动要求去中央医院当护士。这期间,他分别在内科、外科、妇科、传染科学习工作过。他不怕苦不怕累,经常给病人端屎倒尿。由于劳累过度,他得了肺病。医生心疼他,命令他休息,他还是偷偷地工作。一直到1943年8月,中央组织部下达调令,他才不得不从医院出来,经过短期休息和治疗,他重新回到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
1944年春,彭士禄转到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学习。这期间,经陈湧岷和陈锦华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破例免去预备期。
由于时局变化,1945年12月,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在迁往东北的路上在张家口留了下来,并与张家口工业学校合并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
当时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物资非常匮乏,尤其是硫酸、盐酸等用于制造炸药的军需用品。彭士禄和其他延安自然科学院过来的同学一边学习化工知识,一边从事化工、炸药的生产。
1946年8月,彭士禄等一批同学被派到原自然科学院化工系主任李苏领导下的宣化炼焦厂工作,分别担任过见习生、技术员等。为了支援前线,他们用土法生产硝化甘油。硝酸、硫酸的酸气甚至溶液经常溅到他们手上、棉袄上、棉裤上,彭士禄的手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小的疤痕。
虽然工作繁忙,但闲暇时,彭士禄还是喜欢到附近的老百姓家转转。有一次,彭士禄在外面溜达,了解到一个老乡的盐酸厂需要制造弹药用的硫酸。彭士禄白天上班,晚上着手帮助老乡建硫酸厂。第一天晚上,他就画出了设计图,第二天就安排人员按照图纸采购所用物资。仅仅用了15天,一座日产200千克、浓度为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硫酸小厂就建成了,保证了一个小盐酸厂制造弹药的需要。
1948年12月,组织安排彭士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1949年9月,彭士禄和延安的一批同学进入大连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学习化学机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