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自出现起,政府的能力状况就成为评价其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学》中进行了论述,认为伟大城邦是拥有最高能力足以履行其职能的城邦[1];汉密尔顿则从相反方面强调了政府能力的价值,认为坏政府表现为行政部门的软弱无力或行政部门管理不善[2],这里的“行政部门的软弱无力或行政部门管理不善”就是指政府部门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实质就是政府能力问题;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否则无法实现[3]。纵观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治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只有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能力强大的政府,才能有效实现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能力不足的政府,一方面,在履行其基本职责方面显得低效;另一方面,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族际政治整合等方面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协调族际关系,凝心聚力,实现民族复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地方政府能力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其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能力强弱的差异,必然会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水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即促进民族团结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职责和功能,而政府能力总是同履行一定职责的政府行为联系在一起,政府职责的范围决定政府能力的方向和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文化建设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维护民族团结、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治理基础。但相比而言,能力不足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能力相对偏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充分、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性不足、文化建设能力相对偏弱、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差距较大。在当代中国,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能力如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治理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西部地区在经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如果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无法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治理难题,进而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态和水平。因此,本书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