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

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业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在经历不同水平的“消费升级”。中国的消费市场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之后,电商市场开启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和迭代开辟了新天地。

与此同时,数字科技为中国物流行业创造了新机遇。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孵化器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颠覆性科技投资者。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中,各业务板块将紧握“尖端数字科技之笔”,浓墨改写产业结构,提升全价值链的生产力。

中国既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是全球化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中不可或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进出口贸易国,集装箱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0%。

这些强劲趋势将成为未来数年中国物流行业转型的基石。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物流行业仍存在如下问题。

物流绩效低,提升空间大。具体表现为物流系统性差、网络化程度低,运输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集中度低,分散、缺少协同,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现代化设施占比低,配套性、兼容性较差。“干、支、末”与“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终端网点”等构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不合理、不完善,衔接性差。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发展不足,不能满足多方位服务需求。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滞后,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尚未形成发展体系,整体规划能力低,没有发挥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库存、运力浪费。物流行业与其他产业联动不够,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速度。

物流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弱。无论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比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物流行业创新整体滞后,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低,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尚未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物流国际化水平低。全球连接能力不强,缺乏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和全球物流治理能力,国际竞争力弱,尚未找到国际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滞后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全球化进程,尚未形成与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

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法规意识弱,诚信体系严重缺失。地域割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尚未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竞争规则尚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

物流不可持续和安全问题突出。各运输方式与仓储、配送等作业环节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排放问题突出,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操作不当等引发的事故不断,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由于起步晚,食品、药品等民生物流问题突出,食品物流技术研究及冷冻冷藏保鲜等应用技术水平落后。

物流应急能力薄弱。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时,难以“第一时间”提供应急物资的保障。由于传统物流经营相互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导致衔接不畅,难以及时满足应急保障的需要。

物流人才资源不足。物流人力资源总量和层次不高,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层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性规划,企业层面缺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行业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体制机制和法律政策尚不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弱,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物流发展主管部门,缺乏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信息网络等总体规划,也未能实现对物流网络的统一布局,对物流业的管理和治理呈多元化的分散方式,这种自成一统、地区封锁与市场割裂的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对行业的管理和治理能力。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技术上缺乏对物流实践的调整作用和具体指导,各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自成一体,让企业无所适从,增加了经营成本,抬高了整体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我国物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到2030年,成为世界物流强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总量和人均水平达到并超过先进国家水平;全面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网络省际互通、市县互达、城乡兼顾,物流服务延伸到乡、村;物流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物流服务水平和资源协同能力全面提高;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全面联动,物流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全面融合;物流创新实现突破,物流行业内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具备较强的物流国际连接能力和跨国市场竞争力,具备较强的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优化为8%~10%,尤其是通过提高企业和政府职能机构、监管机构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有效降低管理费用在物流费用中的占比;涌现5~1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和全球供应链服务企业,涌现一大批专业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行业管理机构以及政府职能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显著提高。

到2050年,成为领先的物流强国。引领物流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具有全球高效供应链服务能力,为各行各业的全球化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实施以下战略。

网络建设: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规模数量向效率提升转变,注重综合运输能力的提升。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多级物流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的互联互通。统筹国际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层次的短期与长期需求,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物流组织网络和物流服务运行网络的效率,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在物流行业各环节的发展与落实,以“信息流”带动“商流”“物流”。

精细化管理:基于不断分层化、分散化、细分化的市场,对服务产品进行精细化定位、精细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满足用户体验、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行业管理、政府职能和企业个人要加强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和管理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创建和谐、公平、公正、开放的有序竞争环境。

全球化布局:顺应全球化趋势,把握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深化国际合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出海”战略,打造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提升中国物流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全球连接、全球服务能力。

可持续发展: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产安全,发展绿色低碳物流,实现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减少污染、降低排放,创建绿色物流大循环。

创新与开放:营造物流行业的创新大环境,鼓励理念、战略、制度、模式、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解放思想,打破物流行业存在的束缚和桎梏,进一步开放改革,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激发行业、企业和个人的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跨行业联动:加强与上下游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的联动和深度融合,推动物流行业与地区经济协同互动,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和助推器作用,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人才战略:化解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建立以高校、职业培训、职称认证培训等为基础的系列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动基层作业和基层管理人才的教育输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