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首饰铺之争 2

李氏其实早就怕了,只是心里有股咽不下的气,不情不愿道:“多有得罪,实在抱歉,在此赔罪,还望原谅。”

赵昕这才满意,“下次买东西左右看看,别以为手快就了不起。”

赵秋筱有些瞧不过赵昕的得寸进尺,笑道:“实在抱歉,他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别放心上,再别搭理他了,你们先逛着。”

赵秋筱拉着赵昕往外走,没出门口呢,从外涌进一群三衙的官兵。

为首的军官手握侧腰刀柄,瞪着双眼威严道:“什么人在闹事?!”

宋朝实行的军策是将不专兵,兵不专将,每隔一段时间各地方将兵互相调动,以防止拥兵自重而谋反乱国。

枢密院是军事最高统领,秉承皇帝旨意管理中央军机部署,皇城禁军、京都边戍守军、全国军队等都由枢密院调动。

往下是三衙,三衙也是策划禁军调动的一个部门,枢密院是总指挥,三衙是细化的部门,主要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等。

京都之内的禁军,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狄咏二人上前交涉一番,只说是口角误会,如今已经说开了。

那头目自然也认得他们二人,多少也卖一个薄面子,只是有些为难道:“京中管制,两位大人怎么使家奴通通持刀上街?要被告到朝廷去,定然要降罪的,如今有人报官了,小的也要尽责,还请教出兵器,明日再写一纸自罪书到大理寺。”

军官头目没有一举拿下已经是给面子了,如此还说不准被谏官知晓了要被参奏。

自从庆历八年宫中入贼寇要行刺,京中戒备大改森严,遇见这等事,禁军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狄咏二人怕交了武器遇见歹人不敌,不肯附交,掰扯许久,那头目也是个有志气的,给面子又不失准则,非要交武器不可。

侍从们的刀都是中短型制直刀,绑于大腿外侧,外衣垂盖便瞧不出,因此入人群才不会被人疑心。

赵昕见状,上前揭示身份,心想能卖狄咏二人面子,他身为当朝太子,这头目还敢为难吗?

那头目新上任不久,没见过赵昕,狐疑的打探一番他掀起帷帽展露的脸。

“狄将军,王将军,这是太子?”

头目为寻求确认,诚心提问,见二人点头,反冷脸道:“你们两个比我居于高位,更是糊涂!”

头目侧头对一个下属道:“快去皇城司禀报!”

“唉!不准走!”

赵昕赶忙拦阻,那小兵畏惧权威,停下步伐不动,却又被上司头目呵斥道:“连你也犯糊涂了吗?”

“我说不准走!”

皇权和领导权哪个更重,相信那小兵心中了然,赵昕非常有自信,然后眼睁睁看着他脚底抹油跑了。

赵昕:.......

他不是太子吗?

怎么这么没有话语权?

“你叫什么名字?”

面对赵昕的询问,秦丛阳心里有些打怵,赵昕记仇的名号很响亮。

赵昕太过与众不同,私下被人反复剖析过,得出结论是个阴晴不定的人,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秦丛阳不确定他是打算记仇还是打算记功。

秦丛阳相信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如果是官家,那必定是记功的,也许一时糊涂将他责罚,但官家是听谏良改的,不会冤枉了他。

可太子......

“回殿下,臣名唤秦丛阳,三衙侍卫步军,宣节校尉。”

宣节校尉是正八品。

赵昕点点头,记下了。

秦丛阳心中不免惶恐,但在其位谋其职,万事以两位主子安全为先,官家定然不会任由太子冤枉使然报复。

狄咏与王落河面面相觑,两人无论如何是遭殃了,都从对方眼里看见欲哭无泪。

不过一刻钟,皇城司几百名军就来了,赵昕带着赵秋筱往外走,军兵们忙跟上去,清街护送。

章惇一家躲得远,赵昕等人一开始怕暴露身份,与秦丛阳说话都压低了声音,章惇一家听不清,也不知道这贵人是什么身份,眼睁睁见来了禁军接送走了,心下大惊,果然是贵人!

行驶的马车里,赵秋筱满是惶恐,赵昕无所畏惧道:“这下好了,直接回宫也省事。”

赵秋筱气道:“都是你耀武扬威的!现在好了吧?你满意了吧?!”

“大姐姐你怎么不讲理?我为你出头还不好?”

赵昕早已经想象到,如果他不出头,赵秋筱回去该是怎么样懊悔没发作,然后怪他站干岸看戏,将罪名推到他头上。

赵秋筱:“好什么好?回去我就告诉爹爹!都是你叫我装病!骗我钻洞出宫的!”

“你要决心不出来,还能罚到你头上,怎么能全怪我?”

赵秋筱:“反正都是你做的好事!”

赵昕瘪瘪嘴。

赵秋筱闹了一顿甩责任,又担心指了指赵昕手里捧着的一沓黄纸包好的书说:“那些书要被发现了,可了不得了,还不得被别人耻笑死?”

赵昕:“你慌什么?只交给内侍先藏回去,我们则去请罪,只要咱们不说,没人知道。”

赵秋筱又舍不得丢了这些话本子,只能这样了。

如果真闹出来,她就说是赵昕非要买回去自己看,和她一文钱关系都没有,她是从来不看这些东西的。

赵祯虽然取消了宵禁,可没取消宫禁,这个时候,早已经夜深了,他们回去,和夜叩宫门没什么两样。

马车在皇城北门停了许久,宫门才被打开。

福宁殿内,灯火辉煌,照得青金石板灿灿闪光,宫女内侍各就其位,垂头视地。

赵祯曹兰泚神色沉冷,苗贵妃也不敢先发声缓和气氛,揪着帕子站一旁。

姐弟二人跪殿中,哑巴无话。

冯贤妃俞德妃撞一处赶来,在门口相遇,俞德妃道:“冯贤妃你身子重,夜深了怎么不歇着?”

冯贤妃也是从小在宫里长大,她母亲是刘太后的侍女,刘太后去世那年,也就是她四岁进宫的那年。

宫里侍女年满的,可以选择出宫或者不出,也有出宫嫁了人又入宫伺候的,生了孩子必须送出宫,等孩子大些可以请示接入宫,相当于从小养的家生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