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拜访师祖

回来休息几天后,侯孝康也开始考虑自己去书院读书的事情。

大周朝自开国以来如同原本历史中的宋朝一般,重文轻武。文风极盛,各式书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十三州,又以东京开封府为数量之最。

整个开封府书院加起来不下三十所,但真正有名气的也不过那几所。毕竟这些书院大都是当地士绅官员所创办,经费来源也大都依赖当地士绅支持或者商贾捐赠。

开封府京畿地区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只有一所在开封,其余三所皆在陈留。

四大书院中北墨书院、华清书院、长河书院均在陈留县境内紧临京畿地区,几所学院相距也不远,彼此之间不过几里地,但却各具特色。

北墨书院规模最大,里面学子足有两百来人,这所学院主要招收的便是全国各地士绅望族子弟,其中南方士子更是达到了一半以上。

华清书院规模相对四大书院来说,规模最小,仅只有百余名学子,但素以教学严苛,学风严谨著称,且学院大都为寒门子弟,其所收生源几乎遍布整个北地,部分南方学子也会慕名而来。

该书院乃是大周仁宗在位期间一位极具风骨的宰相汤明告老时所创,待汤明寿终正寝时,仁宗为纪念其才华风骨,亲自题字“华清”,至今已有五十余载。

长河书院则是当朝的御史大夫董修文十五年前任户部右侍郎时创办的,只不过其后面好像有义忠亲王的影子。生源也不仅仅局限于开封府,整个北直隶地区的各个州府都有生源在此进修学习。

若是以侯孝康当前武勋的身份,自然是去长河书院最为合适,里面京中官宦子弟尤多。若单纯按家庭身份来讲,这里几乎云集了京中一大部分的官宦子弟。

再就是北墨书院,这所书院学生来源较为混乱,招收生源不论地区,既有南方士绅官宦子弟,亦有各地的商贾和贫寒子弟。

华清书院规模最小,学院的设施也不算很完善,其严格的校纪更是让一批官宦士绅子弟望而却步,而且据相传华清学院目前的山长对贵族子弟也不太欢迎,甚至若是要进入学院修行,还必须有特定的举荐人方可。

侯孝康是打定主意要去华清书院的,举荐人这一块自然也难倒不了他,在扬州出发前,恩师林如海便交给他一封信,是给林如海取得进士的恩师,也就是当朝中书侍郎杜谚昌;

在家这几日,与侯父和侯母达成了意见,整治侯府的风气。但因为侯父身体状况不算很好,没有这个心力,侯母也是个心软的,便将这件事交给了侯孝康手上。

这些天侯孝康也慢慢摸清楚了府里面的情形,但不急于求成,只是先树立了一些规矩,侯孝康现在已做到了心中有数,在侯府也杀鸡儆猴了一番,侯府里的事情倒不急于一时,侯孝康现在主要的任务还是读书。

待理清侯府后,一日清晨,侯孝康带着礼物便出门拜访去了。

......

中书侍郎杜谚昌的府邸在京都的东面,这一块大都是文官居所,基本围绕着三省六部所建造。

待马车停稳后,侯孝康整理了一下衣冠径直去门前道名递帖。

门房上的小厮倒也是一个有眼力见的角色,虽然侯孝康年幼,但其身形气质皆是不凡,很是恭敬的接过了侯孝康递来的名帖。

侯孝康递上名帖封袋的同时自然也很识趣的奉上了一封银子,“君子易交,小鬼难缠”这个道理侯孝康还是懂的。

门房的长随见侯孝康如此,倒也很实在:“小郎君,你既然来拜见我家老爷,怕是也知晓我家老爷的规矩,名帖我可以替你送进去,但能不能见,要等多久便不是小人说了算的,若是捉急,我劝你还是早点离去,莫要耽搁时间。”

侯孝康拱手道:“有劳足下了,杜公乃是我师祖,我乃修国公府侯孝康,家师特意告诫若是上京务必前来拜访。”

长随听到修国公也吃了一惊,上下打量了一番侯孝康。

侯孝康过了年便十四了,且出身武勋家族的缘故,祖上便有锻炼之法。身为后世之人,自是知道身处的这个年代医疗水平极低下,寻常百姓随便一个风寒感冒都有可能送了性命。侯孝康很是重视身体锻炼,这些年来侯孝康一直打熬身体,长年不曾间断。长的也算是英武不凡,身形看上去似乎也有了十六七岁的模样。

而且穿着也是上好的蜀锦紫金长袍,一看就是贵族公子,小厮倒也没有再怀疑其身份。

“不知小郎君家师是.....”长随显然也是杜府的老人了,若真是老爷弟子嘱托,断无不理之理。

“家师林公,忝为扬州巡盐御史。”侯孝康说道这时,也是很谦逊一礼。

“哦?”长随确实是府里面的老人物,记得前些日子老爷好像提到过这个名字,赶紧回了一礼,然后将对方延请入内,在外房待客厅休息,“请小郎君稍候,我家老爷此刻正在书房,容我前去禀报一声。”

也不待侯孝康回应,转头便离去了。

巡盐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其责任重大,颇为劳心。特别是那天下一等一的繁华之地--扬州。

大周朝的盐商奢靡可谓是天下闻名,巡盐御史这等美差可不是寻常人家能坐上的,若真是老爷的弟子,想必也是极为亲近的。

“哦,如海的弟子来找我?”坐在官帽椅上的杜谚昌沉吟道。

信袋还算精致,使用的也是上好的棉纸,可见对方是有用心的。拆开名帖,一笔瘦金体映入眼前,倒是让杜谚昌眼前一亮。

修国公府、侯孝康,字倒是端的不凡,硬朗中不失优雅,力道刚劲,透露出一种不屈与坚韧,委实让人有些赏心悦目。

林如海信中介绍了自己身体状况,以及对侯孝康天赋的认可,只可惜身体实在扛不住,不忍这颗好苗子就此沉沦,便托师傅代为管教一番。

看到信里提到了侯孝康为照顾林如海耽搁了乡试,“这小子倒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想来品性倒不会太差。”杜谚昌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