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交流、创作: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
- 田建民
- 1165字
- 2024-12-11 17:15:54
再看钱锺书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互动
此项考察介绍的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钱锺书面向西方读者用英文写的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文化,纠正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误读、误解和误导及考证中国文学与文化在西方传播演变的一系列英文论著;二是他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写的学位论文:《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和《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第一部分包括《苏东坡的文学背景及其赋》(Su Tung-Po’s Literary Backgrond and His Prose-Poetry)、《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Tragedy in Old Chinese Drama)及一系列的书评、短评等。这些文章的用意多是向西方人介绍真正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纠正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误读、误解和误导。
第二部分即对钱锺书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写的学位论文《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和《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的翻译与介绍。钱锺书是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先行者,是中西文化沟通的使者。他的一支生花妙笔总是风趣地向中国人讲述着西方文学与文化而又向西方人介绍着中国的文学与文化。他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写的学位论文就是集中地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全面考察17世纪英国文献中有关中国的记载,对了解当时英国作家的思想心态与研究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意义。文章通过考察大量的17世纪英国人的书籍、文章、信件、日记及谈话记录等,让人们了解当时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他们以西方的习惯和价值标准来看待和评价中国的事物、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好奇、误解和误导。并且钱锺书通过细致的考据和梳理,辨明这些众多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和评论的传承关系和来龙去脉。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些18世纪英国书籍及报刊中出现过的偶尔提及的例子、文章及其他只言片语,来考察18世纪英国文献中有关中国的记载,其中不包括对中国文学和有关中国的神话故事以及有关中国的整本的书籍的翻译,这些是在第二部分中探讨的。钱锺书指出:18世纪英国文学总体上充溢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批评及特指的流行的中国工艺风潮。它看似不是对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反映而是对之的一种矫正。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欣赏不如17世纪的先辈们,对中国人的了解也不及同时代的法国人。18世纪英国作家对中国文明总的观点是“静止”;他们对中国人的“智慧”的总结论是“在科学上劣于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性格总评是“诡计多端,偷奸取巧”;对中国古风的总括是“吹嘘、伪饰”。
第二部分考察了18世纪英国文学家写的关于中国题材的故事,特别考证和介绍了《赵氏孤儿》和《好逑传》在英国的翻译和传播。此外还考证和介绍了英文翻译即矫揉造作的中国文学的翻译及关于中国的杂集与论文,包括原著和编辑。这大量而艰苦的考证为研究中外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