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内阁裂痕,官场党派!

皇帝陛下点头。

内阁票拟意见通过。

下一步便是司礼监披红。

披红完毕后,奏章将会再次送回内阁,由内阁拟定圣旨下发。

只是这一次,内阁三位阁老却出现了矛盾争议。

内阁首辅李贤,次辅彭时,与新进内阁学士陈文,三人恰恰属于不同派系。

伟人曾经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场,说穿了无非就是各个势力的角斗场,就是政治派系的角力场。

为了权力和利益,各个派系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无形的较量。

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派系当中,也会有利益之争。

内阁自从接手了票拟之权后,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逐渐有凌驾于六部之上的趋势。

看到司礼监的披红,彭时第一次对李贤感到了愤怒,甚至对李贤不同自己商议便擅自做出决断提出了质疑。

“元辅,这李秉可是你上奏举荐的?”

李贤有些诧异地看向彭时,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没错,李秉久任台宪,并且曾出巡宣府,经验资历尽皆足够,为何不可?”

“当然可以!”彭时毫不顾忌地直接开口道,“可元辅举荐这李秉,难道就没有任何私心吗?”

此话一出,李贤难以置信地看向彭时。

他从未想过这个刚正之臣,竟然会说出这种话来。

李贤与彭时也是老友了,同在内阁辅政,一人刚正敢言,一人老成持重,二人配合之下,内阁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可是这彭时今日是怎么回事?

“别人不知道,难道元辅也忘了吗?当年李执中之所以被罢官为民,正因为他行事太过严苛,眼睛里面容不得一点沙子,最后成功激起了大同将士的怒火,险些引发哗变!”

彭时冷喝道:“正因为如此,陛下才不得不降罪于他,以此平息边军将士的怒火。”

“现在朝廷欲要整饬边防,元辅却趁机进言上奏,再次举荐李秉出巡宣府,难道就不怕引起大同旧事吗?”

彭时这番话,成功激怒了李贤。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本官为国朝举荐贤才,何时有过私心?”

“现如今宣府大同边备废弛,正需一得力重臣巡边整饬,协同守备,如若不然,难道继续任由边军继续这样烂下去吗?”

不知道何时,李贤已然发生了改变。

原本明哲保身的为官原则,在朱见深的猛砸之下,竟也变得激进了不少。

但这个理由,并不能令彭时接受。

项忠一人去巡视宣府大同便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加上一个李秉呢?

因为李秉是山东人,是不折不扣的北方人,所以李贤才会举荐于他。

在彭时眼中,就是如此,这也是彭时真正愤怒的原因。

朝堂之上的南北争斗,不但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内阁。

连李贤与彭时,此刻竟然也充斥着火药味。

陈文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他并没有开这个口,因为他的派系,在于太子。

陈文,是太子党,所以他立刻将消息通传给了太子朱见深。

朱见深得知之后,并不觉得意外。

朝堂之上的南北党争早就激烈无比,更别提朱见深还故意往里面加了几把火,现在更是成了一个火药桶,随便一点火星都有可能引爆这场朝堂矛盾。

相比于此,朱见深更加看重的其实是陈文。

他这个初入内阁的学士,其实职权颇重,因为他兼任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执掌翰林院。

而翰林院,正是内阁的根基。

翰林院,乃是朝廷通过科举大考筛选出的人才储备机构,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皆称翰林。

终明一朝,翰林院的地位,那都非常特殊。

虽然论实权,翰林院不能和六部相比,甚至连普通的寺监都不如。

但是翰林院的作用,或者说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却是任何部寺衙门都替代不了的。

翰林院乃是文臣的大本营,缙绅的后备军!

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优秀者经皇帝点头进入翰林院。

也就是说,科举大考为文臣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而翰林院就是这个新鲜血液的中转站。

翰林院中的一众翰林,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家侍读,属于文臣当中的近侍之臣。

虽然他们没有实权,但是却是阁部重臣的预备役。

文人由科举至翰林者,可以经常在皇帝陛下面前刷脸,还做着制诰、文翰等重要工作,锻炼了自身能力,储存了政治资本,极有希望步入中枢要职,故而翰林特受尊崇。

翰林们没有什么实权,但地位清贵,所以这群清流被称为“清贵老爷”。

因为他们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结成“清流“,看准时机,往往一封奏折,就可撼动甚至摧毁一个强大的权力派系。

连满清慈禧太后那样的最高专制统治者,也容许清流们“闻风言事“,即使言错了,也不十分计较,起码是不能杀头的,因为那样就要背个“堵塞言路“的罪名,这是执政者很忌讳的事。

发展到了大明中后期,更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

这拨清贵老爷,才是陈文现在忙着降服的对象。

所以陈文丝毫不用慌张,静静地等着熬走李贤与彭时,届时就可独掌内阁。

毕竟翰林院乃是内阁的根基,谁掌控了翰林院,谁才是真正的内阁首辅。

不过翰林是清流中的清流,说白了就是一群迂腐的文人,还没有经历过朝堂的毒打,所以能够坚守本心,固守儒家礼法。

故而他们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在士林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掌握着舆论的倒向。

不过,也因为他们都只是预备役,所以跟吏部尚书王直、户部尚书年富这样的部院大臣不同,他们也同样倚重于圣恩。

毕竟翰林院再好,地位再清贵,那也要等到他们能够熬出头才是资历。

如果不小心被天子厌恶,一辈子都窝在翰林院里修史撰书,那还不如直接外放当个知县御史去呢!

内阁三学士中,李贤代表北臣,彭时代表南臣,而陈文则体现着翰林院的意志。

朱见深脸上笑容更甚。

他很期待这场朝堂之上的南北矛盾,彻底引爆的那一天!

到了那个时候,朱土木会如何应对呢?